林文月

中國台灣女作家

林文月,女,台灣省彰化縣人,畢業於台灣大學,作家、學者、翻譯家。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捷克查爾斯大學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學創作者、翻譯者三種身份。

大學期間開始陸續在夏濟安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代表作品有《讀中文系的人》《源氏物語》《遙遠》等。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33年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小時接受日本教育,1946年自上海回到台灣居住后,才開始接受中文教育。

教育經歷

1946年秋考取北二女,三年後直升高中部。
畢業於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1969獲國科會資助,前往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就讀“研修員”一年。

工作經歷

少年
少年
1958年(就讀碩士班期間)開始在台大任教。
1989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
1993年自台大中文系退休,移居美國。除獲聘為台灣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外,更擔任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繼續在學術上奉獻。
1995年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客座教授。

寫作經歷

青年
青年
大學期間開始陸續在夏濟安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由於見解獨到而文筆清麗,甚受歡迎。
1960至55年間編譯《聖女貞德》《居禮夫人》《南丁格爾》《茶花女》《小婦人》《基督山恩仇記》。
1967出版學術論著《澄輝集》。
1969年開始散文創作;出版學術論著《謝靈運及其詩》。
1970年《京都一年》出版,是她文學創作旅程的美好起點。
1972年時開始在《中外文學》翻譯日本名著《源氏物語》,費時五年半而譯完。提出日文論文〈桐壺と長恨歌〉。次年自譯為中文,並附〈源氏物語:桐壺〉譯文,發表於《中外文學》,始啟《源氏物語》譯文連載之緣,五年半而譯竟。
1976年出版學術論著《山水與古典》。
1977年出版傳記文學《謝靈運》及《青山青史—連雅堂傳》。
1978年出版散文《讀中文系的人》及日本古典文學譯註《源氏物語》。
1981年出版散文集《遙遠》。
1982年《源氏物語》修訂版上、下二大冊本出版。
1984年出版薩摩亞酋長演講稿集翻譯《破天而降的文明人》。
1986年出版散文集《午後書房》,獲得第九屆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
1987年《源氏物語》修訂三版出版。
1988年出版散文集《交談》。
1989年出版日本古典文學譯註《枕草子》(中外文學出版社)。出版學術論著《中古文學論叢》。
1991年編印《台靜農先生紀念論文集》,《源氏物語》重新出版。
1993年出版散文集《作品》、散文集《擬古》、日本古典文學譯註《和泉式部日記》、散文選集《風之花》。
1997年出版日本古典文學譯註《伊勢物語》、散文選集《夏天的會話》。
1998年始為日本《アジアエコ-》定期撰寫日文隨筆。
1999年為捷克查爾斯大學客座教授。出版散文集《飲膳札記》。
2000年出版《DEVET ZASTAVENI》(捷克文,譯六朝詩選講義)。十一月將手中現存之著作手稿、著作自藏本及畫作等數據捐贈台大圖書館永久典藏。
2002年出版散文集《新世紀散文家:林文月精選集》。
2003年《林文月散文精選集》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
2006年《京都一年》首次引進大陸。
2008年《飲膳札記》首次引進大陸。
2009年《三月曝書》出版。
2011年《讀中文系的人》《擬古》《回首》《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在文化藝術出版社重新付梓,引進大陸。譯著《源氏物語》《伊勢物語》《十三夜》《枕草子》被譯林出版社引進。《生活可以如此美好》於龍門書局引進出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大陸。
2013年《作品》《交談》由九歌出版社授權,經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山水與古典》《謝靈運》《京都一年》由三民書店授權,經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2014年學術論著《謝靈運》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引進大陸,譯著《和泉式部日記》被譯林出版社引進,林文月日文翻譯作品簡體字版被譯林出版社出全。上海文藝出版社引進——2002年台灣九歌出版社陳義芝編選的《林文月精選集》,並出版。
2015年《人物速寫》和《寫我的書》由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授權,經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引進。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結婚照
結婚照
1957年與畫家郭豫倫結婚。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
1987年獲為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員
1995年獲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紀念賞
2012年榮獲台灣最高文化獎項
獲獎時間作品名稱獎項名稱
1982年《遙遠》獲得第五屆中興文藝獎散文項獎章
1988年《交談》獲得第十四屆(一九八九)“國家”文藝獎散文類獎
1994年《源氏物語》獲得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翻譯成就獎
《飲膳札記》獲第三屆台北文學獎及時報文學獎

社會活動


1972年出席京都國際筆會。
2001年台大圖書館於四月十二日起至六月三十日舉辦“林文月教授手稿資料展—台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之二”以及座談會、專題演講等系統活動。台大頒贈感謝狀。

個人成就


文學研究

在台大讀書期間開始陸續在夏濟安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由於見解獨到而文筆清麗,甚受歡迎。林文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長主要專註在六朝與唐代,從曹氏父子、陶謝、山水、官體、田園、遊仙等詩型等專題,並發表許多精闢論述,成為台灣研究六朝文學的佼佼者。

翻譯成就

除了文學創作之外,她也是台灣最早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拓者,更是傑出的翻譯家。由於其日文素養很好,曾對日本古典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如《源氏物語》、《和泉式部日記》。
1972年時,開始在《中外文學》翻譯日本名著《源氏物語》,費時五年半而譯完。後來經過林文月逐次地修改,終成目前華語翻譯《源氏物語》最優秀的版本。柯慶明教授認為林文月翻譯《源氏物語》的成功主要的因素在於:“林教授以豐富的學識,女性的細膩,典麗的文筆,對紫式部娓娓道來的敘事,作了傳神的中譯,並且詳加註釋與解說,俾便讀者深入了解。對書中七九五首的和歌,亦創出三句式楚騷體的特殊詩型,一一巧妙譯出,更添譯作風韻。初譯版與修訂版的封面,皆由其夫婿郭豫倫先生,利用台靜農先生的題字,根據內容精心設計,亦是文壇佳話。”

文學創作

除了在學術與翻譯專長上的表現之外,林文月的散文創作更替台灣女性散文開創了不同的風貌,融合中國古典六朝文學的瑰麗家及日本文學的色彩,其散文華麗卻不濃艷,如一股淡香撲鼻令人永難忘懷。其散文作品過去常被“國立”編譯館選入國、高中生中文課本當作教材。
據何寄彭的研究,林文月早期的散文重哲理的辨析,而後期則轉為抒情感性,但其作品仍是正規的散文體例:“殆可形容林先生作品之整體美學風度。林先生雖然突破了現代散文的體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統,也仍是近年來逐漸少見的‘純散文’。”近期的創作以回憶故人為主,此體裁在林文月的筆下,有了更新的書寫方式。以2003年的《飲膳雜記》為例,它不僅是林文月散文創作的另一轉折,同時也開啟了一陣飲食文學之風,更成為現代生活散文的典範:以物記人寫實抒情合流,溫婉並深深的敲動人心。近期作品《人物速寫》,更進一步專以散文體力去刻劃人物,文中抒情與記述並重,更見其架構散文的高超功力。

人物評價


林文月近照
林文月近照
論述、散文、翻譯,林文月先生專擅的三種“文筆”;也正是藉由經年累月、謹嚴琢磨的三種“文體”,林文月教授凝思運筆,營構了紛繁婉麗的文學之“理型”(Idea)的世界,並以“一支敏感而溫柔的筆”(余光中語),與事態人情、風景況物,做不倦的傾心交談。
與通常的先沉湎浸潤文學創作,再於學院訓練中轉向學術論文的寫作的習常情形不同,林文月“正式”的文字創作是從學術論文開始。她首先面對的是台大中文系的本科及研究所要求的課業論文,在夏濟安先生的《文學雜誌》上的投稿也都是學術文章,而這也成為文星/洪範版的《澄輝集》、純文學/三民版的《山水與古典》等著作的理路淵源。
1969年,已在台灣大學中文學系任教的林文月到日本京都大學訪問一年,進行題為《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之影響》的專門研究,卻促發了林先生的另外兩項創作:一是因林海音先生之約,每月於《純文學》月刊發表一篇敘記京都情狀的散文,一年的連載,得《京都茶會記》《奈良正倉院參觀記》等十五篇,所結集而成的,就是散文集《京都一年》,這是散文家林文月晚成的“初作”,也是《午後書房》《作品》《回首》《交談》《人物速寫》《飲膳札記》等一系列或清通樸質、或豐美厚重的名作發軔之處。京都之行的另一項新進展,則是因其對平安文壇的研究中,必涉及平安時期的重要著作(亦為日本文學的經典之作的)《源氏物語》,一年的旅居時光使得林先生有時間和精力通讀、細味這樣的大部頭之作,也才有了後來《中外文學》的邀約下以五年半的時間“馬拉松”連載《源氏物語》的全部譯文,並繼而翻譯出《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日本古典文學要津,使得日文之經典再獲中文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