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肝吸蟲
泰國肝吸蟲
泰國肝吸蟲是一種是一種可寄生在泰國肝吸蟲肉食性動物膽管的吸蟲,其生活史與中華肝吸蟲極為相似,以膽汁為食,可造成肝、膽病變,主要分佈在泰北、寮國一帶,當地約有八、九成鄉村人口以及一半的城市人口受到感染,估計約有九百萬人受到影響。
泰國肝吸蟲
成蟲形態
儘管已經採取了大規模群體服藥,健康教育措施,泰國肝吸蟲、湄公血吸蟲和土源性線蟲在寮國的流行率依然很高。因此,仍然需要新的策略來加速對蠕蟲疾病的控制。在寮國南部的兩個湄公河島嶼上開展了一項生態健康研究。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人口及行為數據,對人類和動物的糞便進行了檢測。用脫落法對Bithynia spp. and Neotricula aperta螺進行檢測,用消化技術檢測了淡水魚類。採用多變數隨機效應分析發現與蠕蟲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
泰國肝吸蟲,鉤蟲,湄公血吸蟲,鞭蟲,蛔蟲和帶絛蟲感染率為分別為60.7%,44.1%,22.2%,4.1%,0.6%和0.1%。泰國肝吸蟲,湄公血吸蟲,鉤蟲重度感染率分別為4.2%,3.6%和1.8%。狗和貓的泰國肝吸蟲及湄公血吸蟲感染率分別為25.0%和14.7%。在所檢測的貓中,53.1%感染了泰國肝吸蟲。螺中泰國肝吸蟲和湄公血吸蟲的流行率分別為0.3%和0.01%。淡水魚泰國肝吸蟲總感染率為26.9%,其中Hampala最高為87.1%,Cyclocheilichthys apogon為85.7%以及Puntius brevis為40.0%。文盲和社會經濟較低的人群感染泰國肝吸蟲的風險較高,而年齡在10-16歲且在家中擁有廁所的人群受感染的機會較小。家庭成員感染泰國肝吸蟲與家庭中有進食生魚的貓和狗顯著性正相關。對於湄公血吸蟲,與老年人相比,9歲以下的兒童顯著暴露予感染。
蟲卵
多數感染者不產生癥狀,或是僅有如消化不良(dyspepsia)、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癥狀輕微;但長期下來,會發展成較為劇烈的感染症,像是肝腫大(hepatomegaly)或出現膽管炎(cholangitis)、肉芽腫性膽囊炎(cholecystitis)、甚至引發膽囊上皮細胞癌(chlolangiocarcinoma),嚴重時甚可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