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長矛兵
馬其頓長矛兵
馬其頓長矛兵: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單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並且組成密集方陣的步兵或少量騎兵。
目錄
馬其頓長矛兵
馬其頓長矛兵組成密集方陣,形成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
馬其頓方陣適應了馬期頓作為一個新興的奴隸制國家的結構,大量的農民和極少量的貴族,因此,主要由貴族公民組成的 重甲長矛兵,不是馬其頓的所長,另外重甲方陣在戰埸和山地丘陵地區機動能力的低下,也不能滿足馬其頓征服需要。新組建的馬其頓方陣核心是由約一百人組成的長矛陣,在陣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一線士兵的盾也大為縮小(斯巴達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蓋整個身體),大致只有三至四平方英尺,縮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緊密;同時,後方的矛漸次加長,最終所有的長矛手都可以對方陣前的敵人進行攻擊,最長的達到7米之長。
相比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的防守能力略為遜色,但攻擊則凌厲得多,戰敗的雅典人這樣描述,攻到馬其頓人面前的每個士兵都必須同時對付至少十個以上的長矛頭。不難理解,為何雅典人會在馬其頓人的攻擊下迅速潰敗,漫過底比斯人的陣地,仍然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披著重甲的士兵在戰埸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
如果以為馬其頓方陣只是長矛,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在軍隊中列入方陣中的長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餘全部是弓箭手,劍手,投石手,投槍手,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國的士兵,待釋放的奴隸。在作戰中,他們以箭、石、投槍攻擊敵人,減少方陣衝鋒的壓力,當敵人被方陣衝散壓倒后,他們就跟上去殺傷散亂的敵人。這種戰法與中國古代的車戰十分相似,先以戰車衝散敵人,再與徒卒殺傷敵人。實際上春秋時晉國魏舒的毀車成行一役的作戰方式與馬其頓方陣就很相似,不同的是魏舒以棄車的甲兵劍盾陣代替了長矛陣而已。
依靠馬其頓方陣的戰鬥能力,菲力統一了希臘,亞歷山大滅亡了波斯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但是馬其頓方陣的弱點就象他的優點一樣特出,最大的弱點就是它的戰鬥力集中在前方,側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護,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別說抵抗,連逃生的機會也沒有。羅馬人在與高盧人的作戰中首先嘗到這個滋味,當高盧的劍盾兵攻破了羅馬人的側翼后,三萬羅馬人和同盟軍毫無反抗能力地就在陣位上被殺死。這埸慘敗令羅馬人意識到,長矛陣如果被突破就很難 抗劍兵的進攻,對馬其頓方陣的革命性改進,導致了羅馬小步兵方陣戰術的產術,也就是羅馬軍團。多年後,較馬其頓方陣靈活得多的羅馬軍團戰術在與地中海地區最後一個強大敵人,希臘人的敘利亞王國的戰爭中,輕鬆地在狹窄的谷地中展開,並把同樣是擠在山谷中卻無法展開的擺著馬其頓方陣的敘利亞四萬大軍全殲。在這一仗后,盛極一時的馬其頓方陣完全消失了。
古希臘時期馬其頓長矛方陣介紹
1、馬其頓士兵的分工
正規常備兵:數量較多,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單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直徑2英尺的圓盾。
輕裝步兵:矛的長度短一些,盾的直徑大一些(可以遮住跪著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輕一些。機動性更好。
騎兵:年輕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上,矛頭稍向下。衝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里不再拔出,然後,再用刀劍繼續進行戰鬥。等到戰鬥勝利結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長矛。
2、馬其頓軍隊編製
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製跟現代軍隊的編製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
3、方陣的布置
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16人,士兵與士兵之間有著較大的間隔,馬其頓長矛通常握在離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陣頭上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各不相同。每個縱列的排頭三人和末尾一人屬於關鍵位置,因而選用驍勇而技術高強的士兵。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堅固的密集隊形跑步向前推進,就象一把攻城錘猛烈衝擊敵人的隊伍。
4、優點:
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沖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正面的攻擊力極其兇狠,難以阻擋。
5、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