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田

常熟田

《常熟田》是中國美術家錢松嵒於1963年創作的新山水國畫,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作者簡介


款識:常熟田。常熟縣境,平疇萬頃,歲歲豐穰,真乃名實相符。錢松嵒並識。鈐印:錢(朱文)松岩(白文)松嵒長壽(白文)
錢松喦 8歲隨父入私塾讀書,兼學書畫及金石。1918年就讀於江蘇省立第三師範,該校教師胡汀鷺精詩、詞、書、畫,名震江南。錢松喦便隨師學畫,技藝日益提高。他一面博覽歷代名畫,廣交書畫朋友;一面刻意臨摹名畫。曾對一幅石溪真跡臨摹 3年,又臨摹唐寅、石濤等筆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長,奠定了他的傳統繪畫基礎。后融會貫通,自成一格,學生時代已負盛名,曾創作《貫華閣圖》,得到了名畫家吳觀岱的賞識。
錢松喦曾任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蘇省人大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和藝術顧問、江蘇美協名譽主席,1977年任江蘇國畫院院長,後任名譽院長。1983年,他在85歲高齡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他多年的宿願。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他在1984年重病手術后,仍堅持創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創作不止。他生前給中共江蘇省委寫信,把他的百餘幅藝術珍品贈給無錫市人民,在他無錫市橋巷的舊居內建立“錢松喦藏畫室”。

作品賞析


1963年創作的《常熟田》是錢松喦在江南寫生時,根據在常熟虞山之上所見江南魚米之鄉新景象有感而作。在虞山之上,向南眺望,只見千頃良田與尚湖連成一片,天然良田在勞動者的精耕細作下被劃為方整的形狀,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錢松喦在寫生的基礎上創作了這幅作品。畫面採用俯視的視角,表現出良田與湖泊由近至遠、一望千里的氣勢。畫幅左下方用概括的手法畫一巨石,表示觀者所在的位置,山腳下帶有江南特色的白牆黑瓦建築沿尚湖而建,在湖泊的港汊之上由多座拱橋連接著兩岸,湖中帆船點點,湖泊河道兩岸是平整的良田,由尚湖而分出的河道蜿蜒曲折地延伸至遠方,逐漸虛化。湖泊河道的空白畫法既成為畫面的意象,又在構圖上起到了透氣的妙用。在設色上主要以石綠色調營造自然生命的本色,又以赭色點綴與其相呼應。此幅作品尺幅不大,但是錢松喦卻在畫面之中表現出了咫尺千里的壯美氣勢,體現了新中國農業建設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幅作品將傳統筆墨與江南水鄉的自然美景相結合,是新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事隔多年,錢松喦回憶起當年創作《常熟田》的所思所想時,還記憶猶新,他說:“傳統山水畫里,畫山有各種各樣皴法;畫水呀,雲呀,也有許多表現手法。畫坦蕩如砥的田野,就沒有了,老祖宗生活里沒有的,當然不可能在筆頭上有。這就要我們現代人來闖了。即使闖得不三不四,不順眼但也為後人煮成熟米飯,先燒一鍋夾生飯。要闖,首先得在思想上解放出來,著眼點放在田地上,那遼闊開朗的田野,是雄偉的,不平凡的,這是顯示時代精神的所在,不能以為沒有丘壑,沒有奇峰異石,石象山水畫。”錢松喦的創作體會實在值得當代山水畫家深思再三。“常熟田”無疑是對傳統山水畫有所突破創新的現代經典名作,它的在2004北京為紀念榮寶齋成立110周年華誕所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上,獲得高價拍出,也就純屬畫壇意料中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