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萃山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宣化鎮轄村

薈萃山,又名鄶對山,凌雲山,灰堆山,薈翠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禹州市、新密市交界處,海拔約1000米,山山頂有祖師爺廟。因與古鄶國國都正對而得名,為古鄶國、以及後來鄭國、韓國的軍事要地,有鄭韓長城綿延至東百尖山約十公里,附近有歷代修築的古寨十餘座。

歷史沿革


薈萃山巨石陣
薈萃山巨石陣
1944年,日軍調集5萬兵力發動河南戰役,國民黨40萬軍隊一觸即潰,日軍飛機大炮狂轟濫炸密縣、登封一帶。9月,皮定均、徐子榮率領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1700餘人,進入嵩山。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歷經多次戰鬥,建立了嵩山抗日根據地。當年冬天先遣隊進駐尖山田種灣。
次年1月,鄭州淪陷后,漢奸保安司令、國民黨鄭州專員王光臨率殘兵千餘人盤踞在薈萃山一帶,勾結日軍向駐紮在密、禹、登邊區的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圍剿。
薈萃山西眺
薈萃山西眺

地理環境


遙望薈萃山
遙望薈萃山
薈萃山村位於海拔1000多米高的薈萃山上,是河南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其坐落在登封市宣化鎮境內,轄區5平方公里,由7個自然村400多口人組成,取名薈萃山村,隸屬鄭州市登封市宣化鎮。這裡與登封、新密、禹州三地交匯。薈萃山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水源奇缺,是河南省有名的貧困村。該村山高路險,離鄉政府有20多里山路,有的村民至今還過著拾柴做飯、驢馱人挑的生活,有的老年人幾十年沒到過登封城。1984年人均收入不到40元,全村有34條漢子娶不上媳婦。2009年全村搬遷至離宣化鎮1公里遠的山海路旁,住上小洋樓,從此逐漸告別行路難,吃水難,種地難的3難時代,過上幸福的生活。
具茨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787.8米。山峰有:薈萃山、寨山、函嶺山、觀北嶺、青龍山、耬鏵山、石牛山、老山坪等。相傳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修德振兵,統一華夏的地方。同時由於在具茨山發現歷史年代不明的大規模岩畫、石質城堡遺址和東方巨石文化而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譚其驤同志考證:有熊部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這大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號稱是華夏民族之根,被譽為華夏第一都,原因就在於此(禹州的同胞們應該感到無比自豪啊!)。
海拔787.8米,山高坡陡,石多水少,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97小時,年均溫度14.2℃,極端溫度分別為40.5℃和-15.1℃,全年大於0℃的平均年積溫為5178.8℃,無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614毫米,四季分明,溫差大,常年乾旱少雨,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佔全年降水總量的33.8%。

自然資源


北望薈萃山
北望薈萃山
主要的土特產有:山楂、雪參、白草根、金銀花茶、原汁柿子醋、玉米糝小雜糧。水資源有限,居民多以自建水窖為生。

經濟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經濟作物主要有核桃,山杏。建設中的百畝核桃園。

文化


薈萃山傳說

發源於薈萃山的佛洞河
發源於薈萃山的佛洞河
中嶽嵩山東約40公里處,有一座不大的山峰叫薈萃山,海拔790多米。站在山頂眺望四周,一座挨一座的小山包鱗次櫛比,眾星捧月般護衛在薈萃山的周圍,使薈萃山如鶴立雞群,高高聳立在群山之中。仔細看來,酷似一朵盛開的月季花。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薈萃山不叫薈萃山,而叫灰堆山。當時,灰堆山十分高大,與中嶽嵩山不相上下。民間有順口溜說:“嵩山高,嵩山高,比不上灰堆半截腰。”誇張地說灰堆山比嵩山還要高大。那時,兩座山峰遙遙相對,各領風騷。
當年,玉皇大帝剛剛封罷嵩山,突然有一天,刮來一股旋風直衝灰堆山而去,頓時,飛沙走石,瀰漫天際,只見那旋起的沙土石狂雨般傾瀉在灰堆山頂,使灰堆山愈積愈高,很快比嵩山高出了許多。這時,玉皇大帝得到稟報,大驚,失急慌忙下了詔書,急令主管這裡的山神速去鎮壓灰堆山。因為,嵩山是玉皇大帝封過的,金口玉言,誰要高過嵩山那還了得!當時,正在南頂山修鍊的山神接到詔書,頓時慌了手腳,連鞋子也顧不上穿,赤手空拳,急忙趕到灰堆山附近。山神搭眼望去,只見狂風卷著沙石愈刮愈大,愈刮愈高,灰堆山的主峰直向藍天刺去。山神無計可施,急得團團亂轉。他想到詔令難違,更害怕玉皇大帝降罪於他,便心一橫,隻身躍上灰堆山頂,用力往下坐去。只聽得“噗刺――轟隆”一聲巨響,沙土石四濺開去,灰堆山被坐下去一大半,四濺的沙土石紛紛落向四周,霎時,一切歸於平靜。於是,一座座環繞著灰堆山的小山包便形成了。
灰堆山終於被鎮壓下去了,從此,它風姿難展,寂然無聲,再也抬不起頭來了。多少年來,它平淡無奇,默默無聞,只好屈蹲在嵩山的腳下,成為它的隸屬。
後來,為了紀念山神開山劈地的功績,不知哪朝哪代人在灰堆山頂為他修建了一座廟堂,尊山神為祖師爺,並樹碑立傳,讓後人歲歲慶賀,代代供奉。當年,因山神鎮壓灰堆山時是赤著腳板來的,害怕山神刺傷了仙腳,所以,山上便沒有一棵蒺藜的生長。
再後來,不知哪位文人嫌灰堆山的名字土氣,搖筆一改,灰堆山便成了薈萃山了。而在當地民間仍然稱這座山為灰堆山。

歷史變革

與當地民間傳說有出入,有古詩為證:盪魔天尊走北斗,鄶對阻路凌雲愁。三歇三癱至絕頂,九思九想歸途憂。仙足踏下三千丈,人間秀出二百丘。二百仙山朝何處,東西兩尖冠冕旒。其中兩尖指的是東西二百尖山,盪魔天尊指的是祖師爺。鄶對山【今名薈萃山】、百尖山等是古鄶國、鄭國的軍事屏障,山上古長城、古寨遺跡猶存,是古鄶國、鄭國以及後來的韓國拱衛京畿的名山。也是禹、密、登毗鄰區域的一大勝景,是追思懷古的理想去處!

歷史古迹

薈萃山的岩畫研究內涵豐富,除岩畫外,還包括巨石、祭壇和石構建築遺址,是可以確認的中原地區的比較完整的大規模的古代石構遺址群

人文現代

薈萃山森林公園,薈萃山區域內的風電項目,風電旅遊示範區。圍繞北部山區森林覆蓋率高,利用自然資源優勢,進行徒步旅遊、戶外野營等活動;“大風車”婚紗攝影基地;凌雲山寨、登山步道、弔橋、觀景平台等旅遊項目。
依託蜿蜒起伏的風電場進場道路,探索“賽事+旅遊”新模式。目前已成功舉辦首屆中原摩托車文化節暨超級越野摩托車林道障礙賽,吸引了百餘名省內外選手參賽,周邊許昌、新密等地近3000名遊客觀賞。每年舉辦1至兩次山地自行車、越野摩托車、汽車錦標賽等賽事活動。
薈萃山寫實
薈萃山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