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土家族母親河酉水源頭,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的緩衝地帶。該村風光秀麗,兩條山脈自東向西南綿延,龍潭河貫流其中。全村1300餘人,土家族佔80%。
這裡古代稱為“蠻苗”之疆,曾出土過
漢代編鐘。老街古時是“鹽花古道”出入湘鄂的重要關隘,兩河口當年屬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轄區,1935年,宣恩縣蘇維埃政府駐地設在老街。
該村集中分佈著數個
吊腳樓群。在龍潭河流域,以
彭家寨為中心,
曾家寨、汪家寨、唐家坪呈“三星拱月”之勢,白果壩、老街首尾相銜,符家寨、板栗坪等大小不一的村寨沿龍潭河一線呈串珠狀分佈。
這裡的吊腳樓被中國古建築學家、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張良皋譽為“可與其他各地最好的吊腳樓相比”。尤其是彭家寨,“在我所經過的土家寨子中,是全面領先的冠軍。”
彭家寨建於山腳坡地上,寨內吊腳樓層層鋪開,錯落有致,相互烘托,囊括單吊式、雙吊式、二層吊式、三層吊式、平地起吊式和“一”字吊等吊腳樓全部樣式。
在這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原始古樸的銅鈴舞,饒有風趣的
上樑歌,悲喜交加的
哭嫁歌,深沉悠轉的夜靈歌,詼諧活潑的鬧房歌,進退有度的
薅草鑼鼓,是伴隨村民的生活元素。
在龍潭河流域,
擺手舞從古傳到今。在
大堂鼓、
大鑼的伴奏下,男女相攜、蹁躚進退。“遇事必跳,人神共娛”的
宣恩耍耍,源於土家族原始“祭祀娛神”活動,動作詼諧活潑,腔調優美動聽,唱詞通俗易懂,備受人們喜愛。
在鄂西南山區,人們集體薅草或挖土時,為達到催場催工的目的,主人家要請演唱班子。他們擊鼓以作氣力,鳴鑼以節勞逸,酣歌以抒胸臆。宣恩的薅草鑼鼓獨具風格,是研究土家文化的寶庫。
油茶苞谷酒、泡菜土
臘肉、粑粑鮓廣椒、
豆皮懶
豆腐,是盛行於兩河口的特色食品。干竹筍、包穀菌、
山藥等,任挑一樣皆可與
臘排骨、臘豬蹄兒燉製成不同風味的火鍋。蕨粉粑、山野菜常與腊味肉伴炒……
女兒十二學
繡花,長大能找好婆家。當地婦女大都身懷繡花絕藝,織出的
繡花鞋墊、
繡花鞋,以圖案豐富、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民族特色著稱。宣恩縣沙道溝酉情手工繡花鞋墊廠,產品銷往
深圳、上海、武漢等地。
兩河口村地處交通要道,西距209國道15公里,北距鴉當省道3公里,沙桑省道沿龍潭河伴行。當地生態良好,滿目青山,悠悠綠水。在鬱鬱蔥蔥的山澗坡地上,零星點綴著一些聚落,有道是:“田野縱橫千嶂里,煙火人家半山中。”幢幢木樓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使人感覺有“深山人不覺,猶似畫中居”的意境。
兩河口村擁有三項國家級桂冠——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薅草鑼鼓的發源地。境內還有彭家寨和老街兩處省級
文物保護單位,宣恩耍耍、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兩項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