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CAU)是華南農業大學二級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原名人文學院,成立於1996年10月。 2006年3月,成立了傳媒學院、法學院,與人文學院合成人文(傳媒、法學)學院。 2008年4月,人文(傳媒、法學)學院更名為人文與法學學院,教育技術學與廣播電視編導2個本科專業分別調整到信息學院和藝術學院。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4個系,設有4個本科專業;有教工113人;2300名學生,其中包含40餘名研究生,2200餘名本科生。

歷史沿革


華農人文與法學學院
華農人文與法學學院
漢語言文學專業前身的語文教研室可追溯到1952年華南農學 院組建之初;歷史專業可追溯至1955年成立的農業歷史文獻特藏室,並於1980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96年6月,社會科學系、外語系和農業歷史研究室合併成立人文科學學院。
2006年3月,傳媒學院、法學院,與人文科學學院合併成人文(傳媒、法學)學院。
2016年,學院成為全校四個學分制試點改革的學院之一,學院中國農業歷史遺產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成立。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2017年3月,學院中國農業歷史遺產研究所入選廣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廣東省法學會法治研究基地1個,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有中國農業歷史遺產研究所、省人大(揭陽市)立法研究評估與諮詢服務基地、農業文化與鄉村旅遊研究中心、宗教與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華南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嶺南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廣東省法學會法治研究基地:城鎮化法制研究中心
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州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中國農業歷史遺產研究所為主體)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8年9月,學院共主持參與35項國家級課題,總科研經費達1364.2萬元。
人文與法學學院2013—2018年主持的國家級項目一覽
名稱主持人課題來源
宋元以來珠江下游及其三角洲水利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衷海燕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中國古代重要治蝗文獻整理與研究趙艷萍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女性勞工移民的空間政治與地方再造:以珠三角為例萬蕙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文物資料與道家起源問題新探劉玲娣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課題
從“責任”到“信任”:宋明理學道德-政治哲學的新探索雷靜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名優農產的宏觀考察和微光的個案研究王福昌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嶺南歷代動植物農產譜錄集成與校注楊乃良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廣東(含海南)動植物農產史料的集成與考釋魏露苓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嶺南動植物農產史料集成匯考與綜合研究倪根金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清代經學與詩歌關係研究賀國強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佛教的傳播發展研究何方耀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晚清域外遊記與中國現代散文的發生研究楊湯琛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宋元明前期珠江三角洲農業變革與廣州城市發展吳建新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轉基因技術背景下的中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立法研究李瑞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越南女性移民的社會空間排斥與融合研究:以廣西、雲南邊境地區為例萬蕙2014年國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西方敘事學本土化研究王瑛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馬克思主義傳播語境下的中國左翼文學現場研究傅修海2013年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
中國古戲曲文體觀念生成嬗變研究徐燕琳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民族國家建構背景下廣州世居滿族的民俗變遷與族群建構研究關溪瑩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江西賓興會的社會史研究楊品優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教育教學


院系設置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分中文、法律、哲學和歷史4個系,設有4個本科專業。
專業設置 
專業授予學位學制
法學法學學士四年制
漢語言文學文學學士四年制
歷史學歷史學學士四年制
哲學哲學學士四年制
師資力量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工11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0人,碩士生導師29人,有法學各科專業教師4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講師26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講師12人,歷史學教師18名,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7名、講師5名,哲學在崗教師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8人,在讀博士1人,獲廣東省公派留學資格的2人。
全國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杜國明
廣東省政府專家學者型法律顧問:王權典
廣東省教育廳“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徐芳、杜國明、劉雪梅、雷靜等
教學建設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建有法律實踐教學中心(下設模擬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診所、模擬聯合國、創新創業法律援助中心、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辯論隊等)、模擬仲裁庭、法律診所、法庭科學技術實驗室、多功能數字化語言實驗室、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中華禮樂文化實驗室等。
學科建設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3個專業型碩士學位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科學技術史、中國史
專業型碩士學位點:法律碩士(法學)、法律碩士(非法學)、農業碩士(農村發展領域)

學校文化


• 院訓
崇文·尚法·睿智·通達
學院下分中文、法律、哲學和歷史四個系,院訓由4個辭彙構成,每一個關鍵詞對應、概括了一個系的精神追求。
中文系:崇文,崇尚人文,崇文以明禮,終化成天下,這是中文人的精神。
法律系:尚法,以法律為準繩,追求公平公正,這是法律正義的精髓。
哲學系:睿智,哲學者,愛智慧也。睿智,是哲學人的風度。
歷史系:通達,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讀史明智,務求達觀。通達乃治史的境界。
• 院徽
院徽
院徽
由一個外圓的窗格與一枚內方的印章組合而成,既有天圓地方的智慧傳統,又有外圓內方的人文寄託。外圓,象徵著人文精神的包容、博大與和諧;內方,象徵法理的剛正、操守與無私。一方一圓,方圓之間,涵蓋了學院人文與法學共進共榮的辦學宗旨。
圓窗外飾以回形紋,象徵學院事業的進取不息、欣欣向榮。綠色“中”字,寄寓著中華文明發展的精義——“中道以行”。紅色方印以篆體“文”“法”兩字並排(“文”為陰文,“法”以陽文),意思是既有人文的情懷,亦須秉持法理的正義。
院徽的色調以紅、綠兩色為主。窗格為深綠色,方印為大紅色。
綠色源自校徽顏色,象徵著大地、農業、生命,也涵蓋了學院的人文情懷。紅色意味著生命的熱力、活力,也代表學院對法理公義的追求。紅與綠的組合,整體上傳達出人文與法學學院的辦學架構、辦學理念和辦學理想,更象徵著學院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現在與未來。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張暉
院長:楊乃良
黨委副書記:肖華
副院長:鄭庭義、趙艷萍、高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