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守耕
盧守耕
盧守耕,字亦秋,浙江慈溪市天元鎮潤房村(今周巷鎮蘆城廟潤房村)人;生於1896年,卒於1989年1月,享年93歲;中國作物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最早了解並研究台灣農業的專家之一。先後畢業於杭州中等農業學校、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曾任浙江大學農學院院長兼農藝系教授,台灣糖業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等,先後出版專著《稻作學》、《現代作物育種學》、《台灣之農業》及譯著《植物育種學》、《作物育種學導論》等。
1914年,他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農學科。1918年畢業后回到浙江省工作,曾歷任浙江省立農業試驗場技術員、浙江省立棉業試驗場技士、浙江省立甲種森林學校教員、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教員、浙江省海寧縣愚移中學教員等職。
1925年,他應邀擔任浙江省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7年更名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1929年又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教員、講師兼農場副主任。1930年考取浙江省官費留學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深造,攻讀植物育種學,副修農藝學和植物生理學,獲得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回國后擔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兼全國稻麥改進所技正。1936年夏,他應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先生之聘,出任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院長兼農藝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參與了國立浙江大學遷移的籌劃與督導工作,1939年秋辭去農學院院長職務,專任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后,他被派往台灣接收農業機構,擔任抗戰后台灣糖業試驗所首任所長。1954年8月轉任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1973年退休后改任兼任教授,並仍繼續擔任台灣農業試驗所、菸草試驗所、糖業研究所的評議委員、台灣中華農學會理事(24屆理事中,盧守耕蟬聯21屆)、台灣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農藝部門博士學位審核召集人等職。在台大任教期間,還出國考察過非洲農業,指導農業工作,蜚聲海外。
1989年病逝於台北市,享年93歲。
盧守耕在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學習期間,勤勉苦讀,一絲不苟,學習成績常名列前茅。
他在中央農業實驗所任職期間,正值該所成立伊始,沒有育種材料。因此,他到任后積極、主動地向全國及世界各地廣泛搜集水稻品種,並精選了京滬、京蕪沿線的農家稻田水稻單穗一萬餘個,極大豐富了育種材料,為水稻育種奠定了基礎。此外,他還在國立雲南大學農學院承擔講座。
1935年,他應廣西省政府及中央農業實驗所的邀請,考察了廣西及東南沿海各省的農業,並專門考察了台灣農業,撰寫、編印了《台灣之農業》一書。此書的刊印,為大陸了解台灣農業提供了資料,並成為大陸人士了解台灣農業的開始。他到台灣就職時,正遇試驗、研究用房及設備多被毀壞,且農場荒蕪、甘蔗絕跡。為此,他多方籌集經費,大力修建房舍,廣為羅致人才,為台灣的甘蔗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糖業製造、副產品利用等確立研究、發展方向,釐定管理制度。
盧守耕先生自1945年赴台後,思念大陸之情與日俱增,對浙江大學農學院更是懷念,但終未能如願回到家鄉;盧先生去世前,期盼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強盛,不斷上進,其依依遊子情、拳拳愛國心令人感佩;盧先生去世后,其子女秉承先父遺願,將10萬美元捐贈母校浙江農業大學。
盧守耕著有教材《稻作學》和《現代作物育種學》,與Briggs等合著有《作物育種學導論》,譯有Hayes的《作物育種學》一書等,並發表有《台灣糖業及其研究》、《台灣省糖業試驗所之試驗工作》等研究台灣糖業與研究水稻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