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巫山下
宿巫山下
《宿巫山下》是描寫了巫山下桃花飄流水、清風攜細雨的早春景象,運用了抒情的表現形式與反襯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並以宋玉在楚王時期的大展身手來反襯作者的仕途失意,使得這位偉大詩人懷才不遇的心情顯得更加濃郁與凄涼。
李白的《宿巫山下》是詩人個性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
一二句,在巫山滯留時“猿聲夢裡長”,李白對於猿聲的理解與前代的詩人相同,少年時期他生活經歷不多,出於對巫猿的同情而徒發感慨,之後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猿的凄厲叫聲勾起了李白的愁思,源何而愁,因為不通航而滯留,周圍沒有值得傾訴的朋友,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只能暫時擱置,思想感覺比較虛空,對周圍的事物的感應,不是憑心靈的衝動,而是憑理智的感悟。
三四句“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春天到來了,三峽通航,這讓李白的心情有些蘇解,因為李白可以離開這個滯留他幾個月的巫山。這首詩以情寫景,以景抒情。在藝術表現上,選擇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徵,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繪,如“桃花”,在濃郁的主觀色彩的氛圍中,蘊涵了無窮的韻味,這也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五六句“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個性的感興潑墨寫意,造成李白這種情緒的,和他回到江陵后,即將“南行拂楚王”,遠離故鄉有關。
最後兩句“高丘懷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後的傑出作家。唯他有傳世之作,具有一定成就,後人將他與屈原並稱。劉勰即謂“屈、宋以‘楚辭’發采”(《文心雕龍·才略》)。李白在巫山想到了宋玉,從這可以看出,李白欣賞宋玉的文品和人品。
李白的這首抒情詩,把瞿塘峽——巫山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徵之間,表達自己的心境。
開元十三年冬,李白因三峽不通航,滯留於巫山一帶,因此他在萬縣停留,登臨西山(後來改名太白岩),一直等到開元十四年春汛來臨時才得以離開,寫下了《宿巫山下》。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