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歌

九華山歌

結根徠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無人境。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九華山,舊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陽西南。

作品原文


詩前小引
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西南,九峰競秀,神采奇異。昔予仰太華,以為此外無奇;愛女幾、荊山,以為此外無秀。及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故歌以大之。
九徠華山歌
奇峰一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闢。
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一聲化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仚。
雲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輝兮江漾影。
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無人境。
軒皇封禪登雲亭,大禹會計臨東溟。
乘樏不來廣樂絕,獨與猿鳥愁青熒。
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漠,兀如斷岸無稜角。
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嶽。
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

作品賞析


九華山,舊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陽西南。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蓮花,因而改名九華(花)山。這首詩描寫九華山秀絕景象,詩人採用歌行體式,句式長短不齊,形成波盪起伏的節奏感,同時,也是為了表達對九華山極度讚美的感情抒發的需要。
詩人一見九華山,面對那挺拔奇絕的峰巒不禁驚心動魄,於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詩人想象它是九條矯健騰躍的神龍正準備飛升上天時,忽然一聲驚雷使它們變化為石頭而成,因為至今這山勢仍然活生生地像要騰飛起來。騰仚,騰飛飄舉貌。這樣寫山,純以神話想象取勝,一方面使奇山籠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同時也使山勢自然騰飛起來,取得直接描寫達不到的藝術效果。接下來,詩人先慨嘆九華山的不為人知,黃帝封禪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來過九華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載工具,乘樏指大禹;廣樂,鈞天之樂,這裡指黃帝。“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無人境”的感嘆,顯然充滿以山喻人的象徵意味。然後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華山不遠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謝朓的一首詩而聲名大震,其實山勢極為平凡,“黃索漠”、“無稜角”,根本不能與九華山相提並論。因此,結尾處慨嘆這樣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間聲名大震呢?隱然表露出以謝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懷。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漢族。字夢得,洛陽人,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
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期間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存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迹。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