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關村的結果 展開

關村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老頂山鎮下轄村

關村是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老頂山鎮的下轄村落。它是古上黨郡的北關口,故名關村。曾經名為“大梁村”后改為“關屯”,明清以來稱關村。位於黃土高原,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東緣,海拔930米,地勢東高西低。處東經113°·09′,北緯36°·13′。它東依神農氏炎帝“嘗百草,興稼穡”的百穀山,西眺原野茫茫。南據上黨郡之門戶,北扼京津冀魯要道。明代為潞安府長治縣八鋪之一,碑記“嘉靖立典鋪,上黨第一村“。

基本情況


關村村是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老頂山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區劃代碼為140403100212,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140403。郵政編碼為046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355,車牌號碼為晉D。關村村與關村社區、壺口村、小羅村、冀家莊村、溝西村、大羅村、西長井村、石橋村、大天橋村、中天橋村、毛占村、南天橋村、南垂村、莊裡村、漳沂村、趙凹村、王村村、朝陽村、河頭村、金口村、山門村、嶂頭村、雙橋庄村、杏樹凹村、澗溝村、橋上村、雞坡村相鄰。
關村
關村

建制沿革


關村所在區域,歷史上分別由潞州、上黨郡、潞安府所管轄。
殷商時屬黎國管轄。
春秋時屬晉國管轄。
戰國時,屬韓國,后屬於趙國管轄。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上黨郡為全國36郡之一,本村屬上黨郡管轄,漢沿襲之。
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關村屬潞州管轄。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於壺關(今長治城)關村屬潞州管轄。
宋代崇寧三年(1104)潞州為隆德府,村屬於隆德府管轄。
元代(1206-1368)潞州屬於晉寧路,置上黨縣,關村屬上黨縣管轄。
明洪武元年(1368)廢上黨縣入潞州,關村屬潞州太平鄉管轄。
明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為潞安府置長治縣,關村屬潞安府長治縣管轄,清沿襲之。
民國元年(1912)廢潞安府,均屬冀寧道,關村屬冀寧道長治縣管轄。
民國二十七年(1938)二月,日軍侵佔長治,同年四月八路軍抗日武裝收復長治,進行區村改造,關村屬中國共產黨和抗日進步人士管理。
民國三十四年(1945)十月,長治解放,關村屬長治縣一區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關村仍屬於長治一區管轄。
1953年3月成立關村鄉。
1956年3月關村鄉並於南垂鄉,關村屬於南垂鄉管理。
1984年3月改公社體制,成立關村鄉,關村屬於關村鄉管轄。
2000年12月關村鄉改為老頂山鎮,關村屬於長治市郊區老頂山鎮管轄。
2018年9月30日。長治市的城區與郊區合併為潞州區。關村屬長治市潞州區老頂山鎮管轄。
關村
關村

行政區劃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老頂山鎮
地理位置
關村位於東經113°09′,北緯36°13′。東與嶂頭村、東溝村、老頂山林場為界,北至水溝地邊,西與大辛庄鎮鹿家莊村等村相接。南與莊裡村、省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搭界。村境地平水淺,交通便利,長邯207國道依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依城傍山,是個典型的園林村。
氣候特徵
關村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長秋短,氣候溫和。雨熱同期。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天涼爽,冬寒乾燥,寒暑變化十分明顯。

歷史文化


潞安府長治縣八鋪之一
據《潞安府志》(順治版·乾隆版)的卷八建制十三,驛遞鋪舍篇記載。長治縣八鋪總鋪(在上黨門外)、壺神頭鋪(通壺關)、堠南庄鋪、高河鋪(通長子)、史家莊鋪、漳澤鋪(通屯留)、關村鋪(通潞城)、華家莊鋪(通襄垣)。在鋪內建設鋪司、鋪兵,各地方鋪的名數多寡不同,鋪是用以急遞公文之用。近添設巡鋪,鄉民挨守,以備盜賊,不具書。
廟宇
以前關村廟宇眾多,大致可分為佛、道、儒三類,佛教廟宇有:觀音堂羅漢堂、仰光閣、南禪庵、北禪棚、南閣、東閣等。道教廟宇有:三官廟、土地廟、文昌閣、二仙廟、關帝廟炎帝廟、北閣、新閣、沒頂閣、靜樂宮。還有一些規模並不大的如五道廟、牛王廟、河神廟等,儒教廟宇有:夫子廟等。關村可謂是一宮、二庵、三堂、七廟、七閣。雖然上面這些歷史建築已經有的不復存在但是也掩蓋不住關村文化底蘊的深厚。關村廟宇(10張)
廟會
關村曾為八鋪之一。稱關村鋪(通潞城)。人流如織,所以廟會興盛。三月初一廟會,從三月初一至初三也稱“三月三”,是關村流傳多年的古廟會。據說舊時關村的廟會甚是宏大,廟會一直會到老頂山的玉皇頂,方圓十幾里的人都來趕廟會。九月十五廟會雖不及三月初一廟會,但是也很興旺。
關村
關村

著名事件


乾草義舉(“乾草會”事件)
清末民初(1911-1912冬春之交),當時正值辛亥革命的烈火到處燃燒之際,在晉東南地區的高平縣、長治縣、長子縣等地發生了民眾以抗捐稅名義焚燒士紳及新式學堂的"乾草會"事件。因為,成千上萬的農民,人人隨帶引火之物——乾草,投入運動。所以當時的人把這次運動叫做“乾草會”事件。這一事件是在當時社會動蕩、基層控制力減弱、清末新政中加征新捐稅等多個客觀條件下產生的一場民變。通過鄉村失序情況下暴力的社會動員方式,"乾草會"事件實際上是基層民眾"反近代化"的一種行為,同時也暴露了國家權力中空后,士紳與基層社會出現了嚴重衝突,使得傳統的鄉村關係也逐漸瓦解。
當時的晉東南地區長治縣共有四鄉,分別是雄山鄉、太平鄉、八諫鄉和五龍鄉。除五龍鄉外其他各鄉均發生該事件。太平鄉下轄十四村一鄉,關村屬太平鄉。其中太平鄉的事件首領為關村村民陳雙馬、馮丙寅。
陳馮兩人平時好打抱不平,11月上旬關村群眾與潞城縣群眾發生鬥毆,潞城縣死亡一人,18日下午潞城縣衙與長治縣衙派差役來關村炎帝廟院內社事公宅捉拿兇犯,以陳雙馬、馮丙寅為代表的關村群眾與差役展開激烈爭辯,差役動手要將二人當兇手拿報,陳馮二人義憤填膺,奮力奪過鐵鏈,在場群眾一哄而上,差役見勢不妙,抱頭鼠竄,當群眾圍攻差役時,本村鄉紳周桂林騎馬進城通風報信,大家預測一場災禍就要降臨,於是不約而同聚在本村大廟內商量對策,“有人說‘不如學蘇小興、趙鐵忠,起乾草,燒紳士。’陳馮二人首表贊同:‘對,一不做,二不休,反正百姓不能活,咱們就大幹一場。’“在場的群眾紛紛擁護,當晚,關村村民就火燒了周桂林家,把天空映的通紅,接著關村村民又到捉馬村燒了士紳焦宗孩家,焦破口大罵,氣急敗壞。陳雙馬一聲令下,把焦扔進烈火中。19日農民隊伍繼續焚燒士紳房屋,聲勢越來越大,兩天就燒了二十餘戶士紳房屋。太平鄉起事後不久,影響了周圍鄉鎮,紛紛自發興起”乾草會“,焚燒了三十二戶士紳房屋。
1912年二月的一個早晨潞安知府派出人馬搜捕陳、馮及涉事頭目。以”通匪造反"罪,押往府衙下獄。五月閻錫山令楊沛霖鎮壓“乾草會”。在長治城內十字街官廳后側,將陳、馮二人梟首示眾。七月其他頭目遴選取保釋放。一場轟轟烈烈,威震四方的太平鄉“乾草會”燒士紳的農民運動就這樣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