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立枯病

番茄立枯病

番茄立枯病是番茄幼苗常見的病害之一,各菜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番茄苗床。育苗期間陰雨天氣多、光照少的年分發病嚴重。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田塊死株率達30-40%;發病率可達80%。發病嚴重時常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番茄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發生在番茄上的病害。主要發生在剛出土的幼苗及大苗,以育苗後期發生偏多。幼苗染病後,莖基部發生褐色凹陷病斑,發病初期莖葉白天萎蔫,夜間恢復正常,經數日反覆后,病株就蔫枯死。

番茄立枯病的防治宜採取栽培技術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

癥狀


番茄立枯病 2張
番茄立枯病
剛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發病。病苗莖基變褐,后病部縊縮變細,莖葉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當病斑繞莖一周時,幼苗逐漸枯死,但不呈猝倒狀;病部初生橢圓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輪紋及淡褐色蛛絲狀霉,但有時並不明顯,菌絲能結成大小不等的褐色菌核,是本病與猝倒病(病部產生白色絮狀物)區別的重要特徵。

病原特徵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Rhizoctonia solani 侵染所致。該菌不產生孢子,主要以菌絲體傳播繁殖。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越冬。菌絲能直接侵入寄主,通過水流、農具、帶菌堆肥等傳播。
病菌喜高溫、高濕環境,發病最適宜的條件為溫度20℃左右。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發病盛期為2月。感病生育期在幼苗期。
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播種過密、幼苗生長衰弱、土壤酸性等的田塊發病重。年度育苗期間陰雨天氣多的年分發病重。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組織上越冬,腐生性較強,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病菌通常從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莖,引起根部發病,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番茄立枯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1-3月。年度間早春多寒流、多陰雨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晚秋多雨、溫度偏高的年份發病重。苗床間舊床、排水不良的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用種過密、通風透光差的、澆水過多、氮肥施用過多的苗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精選苗床: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選用經消毒無病的營養土做床底,播前1次澆足底水,以減少出苗后的澆水量。苗后澆水一定要選擇晴天,小水勤澆。遇苗床濕度過大,可撒一層干細土吸濕。 
● 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注意苗床通風換氣,合理控制溫濕度,是培育壯苗的關鍵,發現病苗及時拔除。 
化學防治
● 苗床土壤消毒:苗床土壤處理,採用50%多菌靈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40%五氯硝基苯粉劑,每平方米用量8-10克。先將農藥與適量細土混拌均勻,然後用藥土量的1/3撒入床土上或播種溝內,其餘2/3葯土蓋於播下的種子上面,最後覆土。 
● 種子包衣防病:干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包衣,包衣使用劑量為4-5‰,包衣后晾乾播種。 
● 化學防治:齊苗后定期適時用藥防治,一般間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4次。高效、低毒、低殘留防治用藥:可選咯菌腈、春雷·王銅等藥劑結合苗床澆水時噴灑。常規防治用藥:可選乙烯菌核利、異菌脲、咄霉靈等噴灑防病。具體用藥量及倍數,須按照作物病害危害程度及各農藥品種使用說明予以確定。 

病害區別


剛出土的幼苗發病,常與番茄猝倒病較難區分,可在苗床的潮濕點位或在病株及其附近表土可見菌絲和菌核,病部有淡褐色蛛絲狀霉,有時這種癥狀不顯著。也可根據發病苗床的環境推測,溫度在23-25℃時,濕度越大發病越重,是番茄立枯病的可能性為大。苗床溫度處於2-8℃的低溫時,是番茄猝倒病的可能性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