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淮賦

浮淮賦

史載:漢建安十八年(213 年)正月,曹操浮淮攻孫權,無功。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正月,曹操自率兵浮淮攻孫權;三月,孫權請降;四月,曹操設天子旌旗,出人稱“警蹕”。《浮淮賦》當是記述建安二十二年征吳之役。史載,是年,王粲死於瘟疫,《浮淮斌》系寫出師途中之壯觀場景,時王粲尚未染疾也。

原文


從王師以南征兮,浮淮水而遐逝。背渦浦[1]之曲流兮,望馬邱之高澨⑵。泛洪櫓於中潮兮,飛輕舟乎濱濟。建眾檣以成林兮,譬無山之樹藝。於是迅風興鑄,鉦鼓[3]若雷。旌旄[4]翳日,若鷹飄逸,遞相兢軼[5]。凌驚波以高鶩,馳駭浪而赴敵。如舟徒之巧極,美榜人名閑疾[6]。白日未移,前馳已屆。群師按部,左右就隊。舳艫[7] 千里,名卒億計。運慈威以赫怒,清海隅之芥蒂[8]。濟元勛於一舉,垂休績於來裔[9]。

註釋


[1]渦浦:指淮河支流渦河。[2]馬邱:指渦河邊的某一高邱。澨,水涯。[3]鉦鼓:古代行軍時用的兩種樂器。[4]旌旄:戰旗。[5]兢軼:搖動飄逸。[6]榜人,搖船的人;閑疾,即悠閑、快捷。[7]舳艫:船后施舵處曰抽;船頭刺掉處曰艫。形容船多,首尾相接。[8]芥蒂:形容輕而微小。[9]休績:美好的業績。來裔,將要到達的邊遠地方。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漢末文學家。字仲宜,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以博洽著稱。先依劉表,未被重用。後為曹操幕僚,官侍中。其詩語言剛健,詞氣慷慨。《七哀詩》反映漢末離亂和人民痛苦,對當時軍閥割據的局面深表僧惡。《登樓賦》也頗有名。為“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子中成就較大,與曹植並稱“曹王”。有《王侍中集》。

寫作背景


史載:漢建安十八年(213 年)正月,曹操浮淮攻孫權,無功。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正月,曹操自率兵浮淮攻孫權;三月,孫權請降;四月,曹操設天子旌旗,出人稱“警蹕”。《浮淮賦》當是記述建安二十二年征吳之役。史載,是年,王粲死於瘟疫,《浮淮斌》系寫出師途中之壯觀場景,時王粲尚未染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