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鴻翔

安鴻翔

安鴻翔,1940年2月5日生,陝西永壽縣人,荷澤書畫院名譽院長。長於草書寫意人物動物畫。中西相融、南北兼收,有創意。

目錄

正文


安鴻翔
安鴻翔
藝術簡介
安鴻翔,1940年2月5日生,陝西永壽人。
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藝術品投資交易市場獲准上市藝術家(A102)。
陝西省對外文化經濟交流協會太白書畫院副院長,台灣中華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香港《世界名人錄》、《當代書畫名家名作》特邀藝術顧問、編委,兼任陝西、山東及日本、韓國等國內外多家藝術團體名譽院長、客座教授等職。
1959年始,不斷有作品在國內外發表、展示。1993年於陝西美術館舉辦書畫展;1995年於中國美術館辦展。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評論,反響強烈。
多年來,作品在日、韓、英、法、美、德、澳大利亞及東南亞一帶的2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展出、收藏、立石、出版,屢獲大獎,影響深遠。
書通諸體,見長草,書風蒼渾剛健。畫能多樣,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均涉,尤以風格獨具的大寫意牛、馬、鷹著稱。技法多變,中西合璧、南北兼容、以書入畫,不拘一格。
作品及傳略載入《世界美術作品選集》、《人民藝術家書畫極品巨典》、《中國歷代書畫名家作品集》、《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傳世卷)、《中國美術500強作品集》、《中國書畫作品收藏寶典》、《中華百年》、《共和國書壇畫苑風雲人物大觀》、《長安當代書畫名家》、《中國世紀專家》、《東方之光——二十世紀共和國精英全集》、《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數十部典籍。有16幅作品上了國家專題郵票。榮獲首屆中國文藝傑出成就獎。出版《安鴻翔書畫集》等。
他的作品呈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銜接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尤其是與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漢唐時期相連接。這不僅僅得益於近年來出土的以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等唐墓壁畫為代表的藝術真跡,更得益於在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末期之後的當今中國,對雄渾博大的文化情結的回歸與召喚之心。正是這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使得藝術家伸向傳統的選擇得以實現。其二,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他潛心研究中國傳統藝術,從漢代石刻到唐墓壁畫,從石魯葉淺予方增先。書畫兼擅,書通諸體,畫融各家,人物、山水、花鳥俱佳。他的藝術經歷是由文入畫的,文學功底和素養使他的書畫有了一個堅定的起點。北宋蘇軾在借評論文與可的墨竹之機表述了中國畫在中國文化框架之中的地位:“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餘。”在中國文人眼中,德、文、詩、書、畫五者有先後、輕重、本末的關係。對於理想的人格,有三種不同層次的要求:首先是德,其次是文(詩),最後才是書和畫。直到本世紀初的著名學者陳師曾,仍堅持“第一要人品,第二要學問,第三要才情,第四才說到藝術上的功夫。”安鴻翔青年時代對文學的研習,是他日後取得藝術成就的來源和保證。另一方面,他能直接以古今大師為師,兼融南北諸家之長而無門戶偏見。在他的作品中,既有長安畫派的雄渾博大,也有海派和江浙畫風的空靈瀟灑。含凝重沉厚於疏鬆簡淡之中,寓淳樸自然於清逸高雅之內。造型嚴謹,構圖講究,而又筆墨大膽,隨意輕鬆。同時,他還注意走出傳統,發現自我,汲取西方現代藝術中有益的表現手法。如將印象派的筆觸與傳統用筆的皴法相結合,構築一種朦朧、疏鬆的總體氛圍,沉重而不死板。再如將表現主義的誇張形體、情緒化筆觸與中國書法的狂草相結合,傳達出強烈的主觀感受。
安鴻翔繪畫的第三個特點是以真情實意畫出平凡生活。在他的繪畫如《寶寶睡不著》、《老井》、《村頭》、《山民》、《犟牛》等作品中,表現的都是關中渭北一帶農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胖乎乎可愛的男嬰、頑皮活潑的牧牛少年,還是慈祥溫柔的農婦、溝壑滿面的老農,都是平凡的、使人感到親切的生活性主題。透過這些抒情的、溫馨的畫面,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令人陶醉的一面。而這個美好的感覺又是一種普遍的、貼切的、實在的現實。通過這些對平凡生活讚美的畫面,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民族,看到了它的燦爛歷史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也讀到了畫家本人對平凡生活的獨特而又充滿詩意的解釋。表現大場面的畫家未必偉大,表現平凡小景的畫家未必平凡。在西方藝術史上,梵谷對日常場景的描繪已經改變了世人觀看日常場景的眼光。海德格爾說過:“在存在狀態上人所周知的東西,乃至我們因而從不加以重視的東西,在生存論存在論上卻迷霧重重。”在經歷了十餘年的深刻文化反思和強烈的西方當代藝術思潮衝擊的當今中國畫壇,又悄然趨向於體驗日常生活本身。安鴻翔憑藉他的優勢,他的進一步探索和體驗,當然會在這個迷霧重重的實在中繼續給我們以新的啟示。
安鴻翔
安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