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秋懷的結果 展開

秋懷

元代元好問創作的七言律詩

《秋懷》是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寫獨坐空堂的秋聲秋意;頷聯交代感懷之由,客居他鄉,白髮早生;頸聯寫詩人懷念故土,夢寐難忘;尾聯表達詩人希望親眼望見故鄉的殷殷期盼。全詩情景相融,意境蒼涼哀婉,情感悲愴,含蓄蘊藉。

作品賞析


賞析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開始兩句,寫秋風中詩人獨坐空堂所感受到的秋聲秋意。用“涼葉”“蕭蕭”“淅淅”“雨聲’“霜清”等諸多詞語,渲染出一種凄涼氣氛;“虛堂”的“虛”字,在凄冷之上更活添了一層孤寂。這兩句明裡寫景,暗中已在傳情。
“黃花自與西風約,白髮先從遠客生。”直扣秋懷之題,抒發了詩人“一年容易又秋風”的感傷。“黃花”“西風”點明時節,菊花迎秋而開,西風當秋而興,“秋”字已暗寓句中。“白髮”“遠客”,交代感懷之由,客居他鄉,白髮早生,“懷”意已見字外。“白髮”一句極為沉痛。本來白髮乃年華所致,人所難免的現象,但倘若傷感愁苦過甚,就不免會使人“早生華髮”。一個“先”字,寫盡了詩人客居他鄉、思念故土的刻骨深情。
“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這第三聯寫詩人縈懷故土,時時發為吟詠,夢寐難忘。遠離家鄉的詩人面對著秋風秋雨的凄清景象,思鄉之情縈迴在心,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流出口中,愈苦愈吟,愈吟愈苦,恰似秋風中的蟲嗚,“哀音似訴”“一聲聲更苦”。詩人此處以秋蟲自狀,更見懷鄉情甚,擁被寒窗,吟寫懷抱,不能排解思鄉愁緒,那麼吹燈入夢,也不能安睡。或者可以“夢裡不知身是客”,然而也不能。懷鄉之夢,就像孤棲寒枝的烏鵲那樣屢屢被驚破。吟聲苦楚,好夢頻驚,此聯用比喻兼層遞手法把詩人思鄉情懷錶現得形象可感、綿綿難盡。
“何時石嶺關頭路,一望家山眼暫明。”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希望站在石嶺關頭,親眼望淪陷故鄉的殷殷期盼。正因為詩人客居他鄉,思鄉情濃,愁緒綿綿,才華髮早生,詩情凄苦,輾轉難寐。這“一望家山眼暫明”的背後,隱藏著的是詩人思念故鄉,淚眼迷濛的無數個日日夜夜。然而這“一望家山”的願望,又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實現。“何時”二字既見出詩人期盼的急切,又流露出了詩人對重返故鄉之事能否實現而難以把握的憂慮。
詩人筆下的“秋”,肅殺凄清;詩人筆下的“懷”,滿腔愁苦。情與景和諧統一地表現了詩人在蒙軍南下,離鄉背井,身居異地的情況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心境及對故鄉的無限思念的深情。此外,這首詩,感情沉鬱,恰如前人所評“沉痛激烈,神似杜公。”

評價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火樹銀花合》:“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二句寫夜不安寢,愁而賦詩,用了兩個比喻。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靈活微妙,於此可見一斑。元好問七律詩的語言造詣,於此亦可見一斑。

創作背景


早在貞祜元年(1213年),蒙古軍即南侵河東(今山西),元好問故鄉忻縣也受到波及。翌年三月,忻縣陷落並遣屠城,元好問的哥哥好古遇難,詩人流寓三鄉(今屬河南宜陽)。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年),詩人又移居登封。是歲之秋,蒙古軍佔領山西全境。這個壞消息,使詩人心情十分沉痛,在縣北十里的嵩山中,他寫下了這首悲秋懷鄉之作。

作者簡介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后,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后,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逝世,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