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3條詞條名為陳堅的結果 展開

陳堅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創辦人

陳堅,原任吉林省教育委員會主任,現任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董事長、院長。

簡介


吉林省高教德育研究會會長、吉林省教育學會顧問、中國倫理學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分會顧問。

革命經歷


上世紀40年代,那是血與火的戰亂年代,陳堅為尋求救國之路,他18歲在偽滿建國大學讀書時,經他夫人曹英的介紹參加了遼陽抗日青年先鋒隊,成為一名黨的地下工作者,他們的組織發展進步青年100多人,為解放遼陽做準備。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曾對國民黨和共產黨人進行大逮捕,為了保存革命實力,陳堅被組織派潛至哈爾濱。
日本戰敗投降,陳堅參軍到9旅64團政治部,不料在千山戰役圍剿國民黨殘匪中負傷。他在遼陽養傷時與遼河新報一起撤退,受遼南地委高揚的領導。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報社成了馬背上的報社,一駕馬車,拉上印刷機就是報社的全部家當,哪裡沒炮火哪裡就散發著油墨的芬芳,一個地方停留不了幾天,敵人來了就撤,出生入死。動蕩之中,由於缺醫少葯和營養不良,他的腿傷遲遲不好,被組織上送到安東(今丹東市),派到安東聯合高中當指導員,發動學生參軍,投身解放全中國的洪流,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是5月進丹東的,10月份,國民黨軍進攻丹東,他帶領200多名學生撤離,繞道朝鮮,在朝鮮滯留兩個多月,經歷艱難困苦終於輾轉回到了吉林省圖們,一部分學生去了佳木斯東北大學,一部分留在吉林省。1946年12月省政府派陳堅到琿春中學當校長。
他認為,學生是中國的希望和未來,教育可以救國,也可以強國,一個國家的興旺與教育的發達密切相關,在他的心中,沒有什麼比教育更重要了。他的一生中,辦過中學、大學,在縣、州、省教育行政部門作過領導工作。他66年的職業生涯轉換28個工作崗位,都與教育相關。
他為革命出生入死,卻在"文革"中遭到磨難。1966年的文革是從文化教育界開刀的,文教口是重災區,他是省里第二個遭到"炮轟"的對象,他被關進地下室的黑屋一年多,戴高帽、游斗,被造反派打折3根肋骨。對此,陳堅從不抱怨不計較,照樣不遺餘力地為教育嘔心瀝血。

創辦學校


1993年從吉林省教委主任、黨組書記崗位離休后,擔任吉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的陳堅,理當安享天倫之樂,可他卻對教育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持續創辦民辦中學、民辦中專、進而創辦獨立學院。
他說,一輩子干教育,都是靠國家的力量辦學,沒錢時就向國家伸手,沒師資時由國家來派。民辦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我要抓緊自己的晚年,嘗試趟出一條民間辦學的新路。
1993年,受吉林省關工委委派,創辦育才外國語中學。
1997年,創辦育才外國語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1998年,創辦育才外國語中等專業學校。
1999年,73歲的陳堅再次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創立民辦大學!有生之年能創辦一所民辦大學,並在這塊試驗田裡自由地施展,為國家直接輸送有用的人才,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和意義呢?
陳堅的提議,當即得到了他的老搭檔尹長河、張兆華共識。在隨後的半年時間裡,他們緊鑼密鼓地策劃,馬不停蹄地奔波,尋求掛靠的大學,力爭上級教育部門的支持,1999年9月15日,吉林工學院(現長春工業大學)與吉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創辦的新制民辦二級學院--吉林工學院人文信息學院(現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誕生了,這是吉林省第一所新制民辦二級學院,也是關心下一代組織在全國創辦的唯一一所民辦高校。
又是個第一!陳堅不怕做出頭的椽子,喜歡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是他一貫的風格。
這是一個逆水行舟的事業,既是民辦,又是白手起家,其艱辛可想而知。國家對創辦大學的基礎設施、師資力量、校園、教學樓、試驗室、圖書館、宿舍、食堂,以及教學設備等辦學條件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而雄厚的資金是這一切的基本保證。
為了籌集資金。陳堅積極引進新的經營管理理念,推行股份合作辦學,為學校的發展籌集必需的資金。同時他和尹長河、張兆華將創辦育才學校積累的2100萬元作為原始股金,全部投入開辦學院。
全院教職工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積極為剛剛站在起跑線上的學院貢獻著力量。這是一種深深地潛藏在群眾之中的偉力,一種艱苦拼搏、共創輝煌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和凝聚力,才成就了學院美好的未來。
學校先後兩次征地,擴大了校園面積。在陳堅辦公室的牆上,有一張普通的平面設計圖,它凝聚著以陳堅為核心的班子成員的心血和創業豪情。在那張佔地23萬平方米的圖紙上,已經由最初的4幢樓,變成21幢大樓,校舍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各類專業實驗室和實踐基地73個,校外實習基地20個,創新實驗室3個, 並建有1萬餘平方米圖書館,400米標準塑膠運動場和5000平方米體育館;五個學生餐廳;配有校園網路終端及電話的學生公寓;各類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校園裡樓群錯落有致,綠樹成蔭,花團錦簇。
這是吉林省教育界的一個"神話"--沒向國家要一分錢,沒向企業集一分錢,硬是靠智慧和雙手,從零起步,滾動發展,不斷壯大。
這個超出所有人預期結果的學院,有如誰擦亮了阿拉伯神話中的"阿拉丁神燈",一下子從地里冒出了人們所嚮往所期待的一切。

與時俱進


陳堅已過耄耋之年,見過他的人都驚嘆於這樣的年齡,思維還如此敏捷開闊,從不呆板保守。他經常說"像我們這樣的學校,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創出特色,辦出品牌,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根"。
正是陳堅的胸懷、眼光和魄力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院的規模和氣勢。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的陳堅,將他六十多年的經驗,濃縮到這所學院,"揚公辦之長,避公辦之短",以他特有的遠見卓識,大膽創新,在民辦高校的體制機制、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學管理、德育教育、師資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並在辦學過程中付諸實施,對民辦教育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6年12月,陳堅提出全部資產歸學院所有,實行"公有民辦"體制。可能有人會質疑這種體制,公有怎麼還民辦?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陳堅對公有民辦有充分的認識,他說,"公有"有三個好處:一,確保不以個人營利為目的,全部資金能投入辦學;二,更有利於按教育規律辦學;三,能更好地凝聚人心辦好學院;"民辦"則可以更有效保障公有成果,確保學校高效運轉和辦學資金合理使用。
樹品牌專業是學校生存的重要命題之一,對於民辦大學更是如此,有幾十年辦學經驗的陳堅深諳此道,在建校初,他就提出以市場需要為導向設置專業,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目前,學院正積極籌備建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數控技術專業,聘請本專業專家、教授,積極培訓"雙師型"教師,這樣學院就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以機械、電子、信息技術等工科專業為主體,突出品牌專業,經、管、文、法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架構。同時學院投入3000多萬元興建工程訓練中心,作為今後工科專業實訓、實踐基地,讓學生通過真刀真槍實踐,實現與社會需要零距離對接。
在2010年新年致辭中,陳堅再一次以與時俱進的戰略性眼光提出了"持續創業、特色興校"的目標,他說:"新的十年已經開始了,展望未來,既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又要看到事業發展的未來充滿競爭,要在競爭中爭生存,求發展。質量競爭、生源競爭、就業競爭,都將十分激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明確目標,團結奮鬥,持續創業,走特色興校之路。為辦好'兩強'特色校,要創體制特色、專業設置特色,德育特色、教學特色、師資隊伍建設特色、校風特色,在創特色中顯現競爭力"。

辦學宗旨


由於所有民辦院校都屬於三類本科院校,所以學校招生生源質量並不理想。為此建校伊始,陳堅便提出了"德育為先、教學中心、質量第一、關愛學生、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辦學理念,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這裡"成人、成才、成功"。他為了鼓勵學生們發奮學習,陳堅堅持高額獎學金獎勵辦法,每年最高獎學金可達5000元,此外還給學生提供很多勤工儉學的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去賺錢。
陳堅雖然在公立學校任職40餘年,但他的教育觀念一點都不保守。他主張揚公辦之長,抑公辦之短,避免千校一面。他認為學生應該因材施教,應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多樣化培養,所以該校提出,學生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可根據掌握情況折換成學分。
陳堅說,不論是民辦,還是公辦,都要按社會主義需要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院的根本任務,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學院把德育放在首位,率先建立了黨委,明確了實施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
學院創新思路,採取了"黨政雙向任職"的領導體制,由執行董事長張兆華擔任黨委書記併兼任常務副院長,負責德育的副院長擔任黨委副書記,各系部也都實行"黨政雙向任職"的領導體制。
學院建校伊始就建立健全黨務機構,配齊政工幹部。高度重視德育,構建科學化、序列化、制度化的民辦高校德育體系,為興校育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以"成才價值觀"教育為核心,以思想政治課為主渠道,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格局。
法學系的學生喬淑娟連年獲得學院頒發的特等獎學金,她說,頭一次得獎學金,只考慮到想通過獎學金來解決經濟困難;通過"成才價值觀"教育,提高了對自身社會價值的認識,變成了為祖國的強盛而學,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學。目的不同,境界不同。她後來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陳堅提出"六個養成"為內容的學風教育,即:"養成認真求實的學習態度,養成刻苦勤奮的毅力,養成不畏艱難的勇氣,養成虛心踏實的學習風格,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學生德育教育中具有獨創意義的組成部分。他提議把學風養成六條張貼在教學樓大廳鏡框里,時時勉勵學生。
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院每年都額外拿出大筆資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予以獎勵,對生活困難的學生安排勤工助學並給予生活補助。
通過學風養成教育,逃課厭學的學生減少了,勤奮好學的學生增多了,畢業生的優秀率、合格率逐年上升。學生積極上進,歷屆都有80%以上的學生提出入黨申請,先後有800多人加入中國共產黨。
學院在德育方面的經驗得到了國家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廳、全國民辦高校德育委員會的高度評價。《中國教育報》以"在破解難題中構建民辦高校德育體系"為題,進行重點報道。第六屆全國民辦學院德育論壇現場會在這裡舉行。

因材施教


獨立學院生源分數低,辦學的起點與公辦院校不一樣。陳堅對學生懷著一顆愛心,認為分數不能說明問題的全部,有學生原因、有社會原因,也有教育原因,只要培育得法,人人都能成才,有的還可能成為國家棟樑之材。
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陳堅提出:不同層次的高校應有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我們這樣的學院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具有本科基礎理論知識,奉獻和創新精神強、基礎能力和專業技能強的"兩強"人才。
他注重按照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從專業設置、師資力量、教學改革和學生素質培養等多方面下功夫,為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些年來次該校一直按照兩強的目標來培養人才,其畢業生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認可,一般一次就業率都保持在90%以上,特別是今年在就業形勢極其嚴峻的形勢下,就業率還能依然在90%以上。
陳堅還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辦法。明確把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聽說能力、漢語文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在大力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方面,學院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校內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大量增加實踐教學時數和環節,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為了提高每個學生的動手能力,組織學生製作一些與書本知識有聯繫的小套件,每學期都安排4至5門實驗課。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提高,鞏固了書本知識,還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積極參加各類省級以上大賽並取得可喜成果。幾年來,學院許多學生在百餘次省級以上電子大賽、CCTV英語大賽、省級建模大賽等重大賽事中獲獎。
豐富多採的業餘文化生活。開展演講、科技文化節、主題班會、團會、電子設計大賽等等一系列活動。活動大多由學生策劃、組織、參與。通過活動鍛煉了組織協調、溝通、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現在,學院又要出台《學生多樣化教育及特長生培養辦法》,進一步實施人才多樣化培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對於真正有專長的學生,某些掛科課程可以免試,因勢利導,發揮所長。如外語系英日雙語專業學生張亞東通過日語一級考試,可卻因一門課程考試不合格沒能獲得學位,學校特意進行討論,決定免除其補考,發給學位證書。這種做法不同於往常多數大學的一貫倡導,有人擔心會影響獨立學院的教學評估。但陳堅卻說,這樣做對培養有專長的學生有好處,符合獨立學院學苗的實際,從前是一個爐子鍛造人,現在咱們是多種爐子鍛造多樣化人才。

雙百工程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陳堅認為,沒有好教師不會培養出好人才。學院著力建設以專職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師資隊伍建設工作重點之一是大力聘請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加強學科建設;二是著力培養大批專職中青年教師,成為學校的骨幹教師。
2002年10月,為加快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學院制定《中青年教師培養培訓條例》,提出了"雙百工程",即在5年內培養自己的專職百名碩士教師、百名講師。學院不惜以獎勵一套住房和高工資的待遇吸引人才,現在的教務處長(博士)臧玉萍就是當時第一批從長春工業大學招聘來的碩士生。
她回憶說,她剛到學院,很渴望繼續深造,可在職讀博需要2.4萬元的學費。而對於參加工作時間短,沒有經濟實力的她,想讓學校資助,這怎麼可能?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推開了董事長陳堅的辦公室,試探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陳堅認真地聽著,沒有更多的言辭,說道:"你放心,博士要讀,學院會想辦法資助你完成學業。"
沒多久,學院出台一項新制度,凡是在職讀碩、讀博的,學院可以先資助70%學費,如果畢業後繼續留校工作滿3年的,另外30%全部報銷。從此,學校一大批青年教師刻苦鑽研形成風氣,僅僅在職讀碩讀博這一項,學校已經投入300多萬元。
陳堅認為,集納人才固然重要,人才的再培養則更為重要,他們是一筆看不見的財富投資。
學院制定了規範可行的教師聘用、管理、培養制度和科學的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打造了一支符合需要的,穩定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要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有動手能力強的教師,學院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帶職進修、聘請社會知名人士、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到學校任教等形式,提高了學院師資的整體水平,為保證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生為本


正如溫家寶總理在西安大學生招聘會現場所強調的,就業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僅關係國家經濟發展,也關係個人的前途。培養學生是為了能讓他們在現代化建設中施展身手。因此陳堅把學生就業作為學院一項重要工程來抓,提出以生為本就要特別關注學生就業。
學院成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觀教育納入大學課程。每年從十一月份開始的四五個月,學校都不惜花錢,派專人分幾路帶領學生走出去到全國各地參加各種人才招聘會,到就業機會大的地區找工作。就業至重已成為全院教職員的共同目標,每逢就業黃金時期,包括各級領導、輔導員、教師,大家不分份內份外,全都投入到學生的就業工作中,幫助學生聯繫就業單位,介紹學生到有關公司進行面試,收集就業信息,及時發布給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聯繫就業單位,推薦畢業生。
電子系的郭中華,參加了去年11月吉林大學招聘會,招聘的公司都是知名企業,門檻相當高。他被台灣三大IC設計公司之一的奇景光電有限公司所吸引,這家公司在美國上市,總部在台灣,招聘的是軟體工程師。在參加複試時,他與80多名各類大學的學生一起應考,在筆試后的又一輪面試中,郭中華與一些重點高校的學生PK,成為考場上的一匹黑馬,最終甩掉很多競聘者,成為奇景光電所招聘6人中的一員。
在就業招聘會上,很多學生都帶著平時實驗課上自己動手製作的實物、參加電子大賽時做的實物,如電梯模型、數字溫度計、超聲波測距、路口交通燈控制等等,很多用人單位對此大為驚訝。去年在大連的招聘會上,嘉善晶輝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就是看中了這些,當場決定要了4名學生。
由於是民辦大學,難免有時會遭到白眼,在大連理工大學的招聘會上,自動化系的段同壘同學在筆試中破繭而出,可在面試時,用人單位不讓他搶答問題,說"你別答,我們只想要211工程大學的畢業生"。他沒有氣餒,在一旁很有修養地耐心等待。當考官提的問題沒人能回答時,他終於說:"我可以回答嗎?"他的精彩回答贏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他不但被錄用,還成為總經理助理。
2008年廣東華南農業大學的招聘會上人特別多,那裡做招聘的人都很佩服,居然有老師帶隊從東北趕來,由衷地讚歎這所民辦大學對學生真是太負責了。廣州日報的記者聞訊趕來採訪,報紙發表后,廣東教育廳的副廳長李曉儒特意探望帶隊的老師和學生,親切地與學生和老師握手說:"廣東是開放的城市,無論哪所院校,只要是人才,我們都歡迎!"當即鼎金食品有限公司聘了學院的3個學生。去年,這個食品公司又向學院要去10個畢業生。
學院還在省內建立了很多實習基地,讓學生到生產一線去鍛煉自己,讓用人單位了解學生。成功的實踐換來了豐碩的果實。這裡90%以上的畢業生成了用人單位爭相聘用的"香餑餑"。省內外百餘家企業與學院建立了供需關係。截至2009年7月,已經有6屆畢業生,年平均就業率都在90%以上,超過國家平均就業率,名列吉林省同類學院前列。
學生素質好、能力強,走上工作崗位,很快就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有的學生創建了自己的公司,有的當上了民營企業的總經理助理……
與此同時,繼續深造的學生也多起來。電子信息系2005級考取研究生人數佔總人數的9.8%,郭敏同學考取吉林大學研究生,並榮獲入學二等獎學金。姚先連,以370分考取長春理工大學的檢查與自動化專業第一名。在2010年考研中,電子系2006屆考取研究生的人數佔全年級人數的11.4%。辦學幾年來學院廣泛與美國、韓國、新加坡、法國、日本等國高校及機構建立聯繫,為學生留學或帶薪實習提供機會。十年間,累計有500多名學生考取研究生、留學深造和出國帶薪實習。

終身奮鬥


為了實現學院的輝煌,陳堅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做出多大的犧牲?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滿負荷"運轉,用別人的話說,他是"超負荷"旋轉。只是最近幾年,身體不允許他那麼拼了。
見過陳堅的人,總會看見他背著手走路,以為是他的一種習慣,而實情是他長期椎管狹窄導致脊椎老化,只能靠背手的力量來托住上身直立。此外,他還有更致命的絕症。八年前,他得了前列腺癌,醫生對學院領導和他的家屬千叮萬囑:要好好休養,恢復元氣,不能著急上火、過度勞累。然而,手術后,他休息了一周就上班了。他有七八樣病,親朋好友心疼他,勸他該歇歇了,可他又亮出個觀點,叫做"淡泊明志,事業養生"。他要活到老,干到老,他不能沒有事業,事業也很需要他。
就是這樣,他沒有滿足昔日的輝煌,沒有考慮老年生活的安逸,他依然堅持天天上班,謀划著學院的發展大計。學院的領導們說:"只要老頭往那一坐,我們就感到有底氣,對大家就是鼓舞!"
現任的學院院長雷慶深有感觸地說,班子成員在老頭的影響下有兩個轉變,一是因有老頭做榜樣我們對掙錢的事淡化了;二是在這裡工作沒有打工的感覺,如果說我們是給老頭打工,那老頭又給誰打工?大家完全被他那種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感染了,每個人都是學校的主人,每個人都與學校榮辱與共,家長的願望是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我們的責任是將全校學生培養成才。
正是因為陳堅的這種奉獻精神和人格魅力,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形成了"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團結奮鬥、關愛學生"的優良校風。
陳堅奮鬥了66個年頭。而今,他已85歲高齡卻依然奮鬥在工作崗位上。他以清醒的頭腦、高尚的情懷,為黨和人民創下了一份難以用金錢估量的"家業",培養出一支愛崗敬業的大學教師隊伍,為國家輸送了7000多名合格的大學生。
2005年,陳堅與相伴一生的老伴曹英均獲得由胡錦濤總書記題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一位老頭,一所學院;一位"非凡"的老頭,一所特色大學。陳堅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

主要著作


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高校德育學與教育學》《高校德育學與邏輯學》《高校德育學與心理學》《高校德育學與倫理學》《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概論》
1991年3月被聘任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總課題組組長。10年來,對傳統美德教育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親自參加在吉林遼源、內蒙呼市、河北承德、錦州凌河、江蘇南京、山西榆次等大型學術研討會。在這些會議上或主持開幕、或作總結,對傳統美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的健康發展給予了重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