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畢摩文化研究
彝族畢摩文化研究
目錄
基本信息
作 者:孟慧英 著
出 版 社: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105054121
出版時間: 2003-02-01
版 次: 1
頁 數: 216
裝 幀:平裝
開 本:
所屬分類:圖書>文化>民族文化
內容簡介
彝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員,她人口眾多——據1990年統計,我國境內有660萬人口,國外有十餘萬人;分佈廣——主要居住於我國的滇川黔桂四省,境外的彝族主要分佈在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歷史悠久——無論目前學術界爭論的南方土著說還是北方氐羌說,都認為它有幾千年歷史足跡。中國歷代古籍中,記錄了大量的有關彝族及其祖先的事迹;而13世紀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較早地把中國西南部這個古老又神秘的民族介紹給全世界。19世紀下豐葉一批法國人、莢國人、英國人先後到彝族地區遊歷,在他們漫長的旅途中,彝族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語言文字,風土人情被寫進他們的遊記和歷史著作。這是彝族第一次被廣泛地推向世界,進入國際學術視野,成為國際學術界難得的文化人類學個案。20世紀以來,外國學者對彝族的考察有增無減,其工作更細緻,研究也更深入,學術成果蔚然可觀。到了2O世紀末,彝學成了一門重要的學問,國際彝學專家濟濟一堂,先後在美國、德國、中國召開了三次國際彝學研討會。這種大規模的學術活動無疑提高了彝學研究的水平,進一步地擴大了彝族的影響,廣泛吸引了國際學術目光,為彝學創造了優越的發展條件。我國學者對彝族的民族學專門考察,始於20世紀上半葉,參與考察的人員中有一批我國著名的民族學、人類學專家,如馬長壽、林耀華、江應梁、馬學良等。他們考察的範圍涉及了民族學的各個領域,彝族的社會制度、歷史狀況、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經濟生活、政治結構、宗教信仰、民族關係等,都得到廣泛關注,其中一些著作堪稱學術範例,至今還是後來者的研究必備之書。解放以後,在全國開展的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中,對彝族的調查更為全面,彝族內部複雜的支系關係第一次被認真對待,彝族支系分佈、彝族歷史、彝族社會形態成為學術界關心的特別目標。粉碎“四人幫”之後,彝學研究突破漫長的沉寂,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對彝族歷史方面的研究尤為踴躍,一批歷史文化著作問世。這些研究使這個歷史面貌模糊不清的民族,越來越展示出其清楚而古老的足跡和燦爛悠久的文化。20世紀8o年代以來,一大批彝族學者崛起,他們以高漲的熱情,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投入到了新彝學的建設之中。這支生機勃勃的隊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以調查研究為主要特色的作品成批問世。它們的耀眼光芒不但吸引了國內大批學者,激起一波又一波學術熱潮;同時也抓住了國外學者的目光,學術界為彝學的發展而欣喜異常。在民族學中,對於原始宗教的研究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彝族的由其經師(畢摩)和巫師(蘇尼)為代表的信仰現象,作為人類宗教信仰的一種特殊形態,始終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重視,彝族信仰文化一直是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點。在百餘年的調查研過程中,有一批著作為這個領域的深入探討奠定了基礎。如,列入“七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的《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彝族卷)的出版,為彝族宗教與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彝族宗教研究的資料集和研究成果中,有些著作較有影響,能夠為新的探討提供嚮導。本書是一部關於彝族傳統精神文化的專門研究著作。作者曾經到彝族聚居區進行過深入的民族考察,閱讀了彝族這個領域主要的研究著作,並針對這些材料和研究基礎,進行了較新的闡述和較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