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楊維垣的結果 展開

楊維垣

航天專家

楊維垣,出生於1940年8月,天津塘沽人,是一名中國航天專家。

童年苦渡歷大難


楊維垣1940年8月出生在天津塘沽,在七個孩子里他排行老三。當時正是日本侵華最猖獗的時期,他的家一貧如洗。他記得有一次全家人實在餓得不行了,母親託人買來一些變質的豬皮,吃了以後食物中毒,差點要了全家人的命。還有一次是費了幾番周折,借到了一點點玉米面,結果被日本鬼子知道了,到家裡來追查……楊維垣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渡過的。母親由於積勞成疾,在楊維垣七歲時就病逝了,他小小的年紀就經歷了幼年喪母的人生大不幸。
楊維垣的祖父是當地有名的船長,一生勤勞好學。從在船上當伙夫到水手、二副、大副,到後來當上了船長,開起了大船。日本人佔領天津后,三番五次要他祖父去開船,都被他祖父拒絕了。楊維垣的父親也在船上做工,一次船到上海時,碰上日本鬼子的飛機轟炸,被震得昏了過去,由於重度腦震蕩而失去了工作能力,全家人就只有依靠祖父開的一間雜貨店維持生計。楊維垣是在祖父的養育下長大的,祖父的人生態度、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影響了他的一生。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的祖父又去開船,家裡的境遇也稍有了一些好轉。這時到了楊維垣上小學的年齡,家境的貧寒促使他加倍地努力學習。塘沽中心小學是當地一所出色的小學,在這裡有一名出色的學生楊維垣。解放后他家由於沒有勞動力,一直很貧困。不久她的姐姐上了大學,少了一口人吃飯,卻無法貼補家裡的生計。楊維垣上中學時祖父去世了,家裡又陷入了困境。他的父親沒有工作能力,哥哥念完中專就開始找工作,靠一點微薄的收入拉扯幾個弟妹,還要照料父親。這時的楊維垣已經學會了做一切家務:挑水、做飯,包括縫縫補補、納鞋底這些在別人家都是女孩子做的家務,只因他沒有了母親。他要穿鞋就必須自己做,在那樣小的年紀他就會很留意地把家裡一些舊布、碎布收集起來,這些都是做鞋的原料……就是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他還是在初中升高中時被學校保送到天津塘沽中學,這是當地好多中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雖然生活窮苦,但在學校他一直成績優秀,還擔任了學習委員的工作。當然除了學習,他還熱衷於學校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體育項目,為他後來有健康的體魄從事繁重的學習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風華正茂立大志


1959年是他高中畢業的時候,家裡急需他這個勞動力養家糊口,但當他看到中國科技大學在學校發的招生簡章上面印的衛星圖案時,心裡充滿了嚮往。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將“探險者一號”衛星送上天空。從此人類開始了對神秘浩淼太空的探索征程。1958年5月毛澤東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楊維垣被深深地吸引了,除了對人造衛星的神奇遐想之外,作為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他做夢都想成為一名造衛星的人。
在養家和繼續深造的路上,他選擇了繼續深造,生活再苦也要上大學!他做出了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當時我國的著名學者郭沫若任校長,那是新中國培育科技人才的搖籃。在自動化系他有幸成為我國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楊家墀先生的學生,先生平易近人,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以及紮實嚴謹的治學態度都深深地影響了他,以至浸透於他後來的整個科研生涯之中。在那段時間他還聆聽了陸元久、屠善澄等著名專家的課程。後來,每當講起大學時代,他的眼裡總能熠熠生輝,他為自己能站在這些國家級的科技明星的身邊感到自豪,這一切足以彌補物質上的貧乏給他心靈深處投下的陰影。大學五年他一直靠每月12元的獎學金讀書,家裡依舊很貧困。一年四季他的腳上只有同一雙鞋,身上蓋的是一床露著棉絮的破被子,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始終名列前茅的學習成績,五年的大學他當了五年班長。家境的貧寒和生活的磨難,造就了他堅韌的性格,面對困難他總能有辦法化解。白天在班裡要做很多事務性的工作,晚上才能做功課,常常要做到深夜一、兩點鐘。
大學二年級時他的父親去世了,每當想到父親他的心都是酸楚楚的,日本侵略者給他的小家和中華民族的大家造成的災難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底。
1964年楊維垣大學畢業,和他一起畢業的還有後來在中國空間技術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王長龍、王南華、倪行震等十幾位畢業生,他們一起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畢業后他被選派參加“四清”工作。在兩年的“四清”中,他接觸到中國底層的農民,聯想到他貧苦的身世,這些都促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需要強大。他熱情地幫助農民,有農民生病住院沒有錢,他組織捐款;農民做手術需要輸血,他帶頭捲起袖子…。回所后“文革”席捲而來,人們被推進了一個狂熱的深淵。漸漸地他感到立志報國的信念一直得不到實現,他真的想幹些什麼。那段時間,他參與了所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線路設計和返回式應用衛星飛行試驗台的設計和研製工作。空閑的時間多起來,於是埋頭學外語,倒也有幾分逍遙。下了班修理自行車,後來還修理起半導體收音機,再後來還琢磨著修理電視機,還幫別人修。
1967年回天津探親時,姐姐給他介紹了一位醫生。他經歷了中國20世紀中葉所有知識分子一樣的家庭組合模式:親朋好友介紹、相親、兩地書(由於交通不發達有時在一個城市也以書信往來)、結婚。在楊維垣的婚姻組合過程中沒有再多的內容,讓他記憶深刻的是,1968年結婚時室里送給他們夫妻倆一套《毛澤東選集》。當時在家住了兩天就趕回所里上班了。那時他已經是一名工程組長,在楊家墀先生的指導下他負責了三軸飛行試驗台低速力矩馬達的設計和試驗台的研製,這在當時是一項國內的先進技術。他從設計一直到去車間跟著生產,整天和工人師傅在一起。這個項目後來應用到返回式衛星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的模擬試驗中,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那年冬天他的兒子出生了,當時他在車間正在和工人一起研究生產方案,沒能趕回家。當他春節回家休假時,孩子已經滿月了,孩子出生時那小巧玲瓏的樣子在他的記憶里成了永遠的空白。
進入70年代,型號任務多了起來。他負責了東方紅二號衛星消旋分系統的設計、研製和試驗,負責了東二甲衛星消旋分系統設計並參加了姿態控制系統研製。東二甲研製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楊維垣在這項目中立三等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有了一點點成績,但他不滿足,他要做更多的事。
1980年他被派往美國賓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宇航系作訪問學者。他的才智和謙遜的工作態度,得到了馬歇爾·卡普蘭教授的高度讚賞,教授希望他留在美國工作,並一再表示要幫助他解決入籍問題。楊維垣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他後來說:他想到了祖國、想到了那些還在過著苦日子的農民,他想用自己的才智為中國的繁榮富強貢獻一份力量。人們多麼渴望有一個富強的國家啊!1982年他又被楊家墀先生推薦到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參加繫繩衛星等課題的研究。這時有人在他的背後議論了:他還會回來嗎?
1982年12月課題研究一結束他就風塵僕僕地回到了祖國,這也是他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選擇。後來他自己說:我所生長的環境、我所受的教育和我的思想基礎決定了我必須這樣選擇。在美國工作的三年為他後來的工作墊起了一個台階。他回所時東三衛星剛立項,他就負責了姿態控制系統方案的論證工作,後來又參加了風雲二號衛星方案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方案的論證工作。這期間他們組成了一個技術引進小組,與德國人商談有關技術引進的項目。幾輪談判下來,德方對他們這個小組的技術以及語言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因為那是中國剛開放的時期,外國技術專家對我們的技術專家了解甚少的階段,楊維垣帶的這個小組很快就在德方樹起了合作的信心。他已經進入了角色,他感到自己報效祖國的時機已隨著他思想的成熟和專業水平的提高一天天地近了。

鐵肩磨成擔大任


1988年,我國開始醞釀與巴西合作研製資源衛星的事項。當時閔桂榮院長提出了人選框架,能擔此任的應當是一個業務尖子:外語一定要好,還要有相當的管理水平。漸漸地人們的目光停留在楊維垣身上。他在學生時代就當班長,至今已是502所二室的副主任,他出過國,組織過技術談判,有和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的業務水平是得到楊家墀先生首肯的。他就這樣被圈定在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合作的戰車上。中巴地球資源衛星是在1986—1988年我國自行論證的方案基礎上,經過兩國專家作了適應性修改後確定的,楊維垣參加了合作的全過程。這是一項瞄準了國際上同類衛星80年代末期先進水平的設計結果,除了兩台遙感相機對設計、工藝、試驗設施有極為苛刻的要求外,高數碼速率的數傳、帆板展開機構,姿軌控共計5項被列入攻關項目。
1988年3月經過一年多的需求和方案論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間研究院(INPE)的代表在北京簽署了中巴聯合研製地球資源衛星(CBERS)的工作報告。同年的8月22日中巴兩國又簽署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間研究院(INPE)聯合研製中巴地球資源衛星(CBERS)的協議書。協議書包括從組織機構、權利、承諾義務、許可、稅收、關稅、人員交流、違約、不可抗力、運輸、爭議、工作語言等16個方面的內容,並且形成了8個附件。
巴西地處南美,是南美的最大國家,國土面積800多萬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豐富,在南美有很大影響。在楊維垣看來,中巴兩國合作,需要克服文化上的差異,平等協商,通過協調和努力,作到雙贏,這是雙方能長期合作的基礎。
1988年楊維垣擔任資源衛星總調度兼合作管理組長。這中間處理過多少問題,經過了雙方多少次溝通已經記不清了。
研製已進入C階段了,紅外相機的遙感器還在更換定點單位;裝配及試驗環境條件遲遲得不到落實;技術引進手續繁雜,經費和外匯不足;剛剛落實了經費,許多測試儀器又不能及時到位,使攻關工作雪上加霜;兩國間的人員往來以及設備的運輸通關十分複雜;巴西領導人頻繁更迭,新上台的領導提出新的要求……
1993年楊維垣擔任資源衛星副總指揮。
這種高技術的國際間合作是研究院的第一次,楊維垣作為負責人處理過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要讓兩個國度、講兩種不同語言、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從事同一個研製項目,聽起來似乎簡單,但操作起來就成了一件綜合性太強的事情,據楊維垣的統計,從資源項目立項開始到第二顆星發射成功,歷時16年,中間經歷了大大小小近200次談判,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已經超出了一個型號總指揮的職業範圍。所涉及的問題有:工作分工、反承包、安全和保密問題、巴西人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發射階段在基地的活動、文件資料的安全、公開的宣傳內容及程度的把握、設備及整星在國內和國際間的運輸、人員和設備的保險、通關及進出口手續、如何確立一種統一的技術語言等等,同時還要保證衛星的研製質量和進度,而且是在兩國之間、兩種語言、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協調。他幾乎成了職業翻譯;可是在協調兩國資源星合作的關係中卻又像個外交官;在討論設計方案以及具體研製過程中,他又是一位資深的專家;在對200多隊員的培訓階段,他又成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不知道的人會誤認為他是一名專職培訓師;而在異國他鄉的聚餐會上他又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家長。
1999年10月14日第一顆資源衛星發射成功,很快就收到了傳回的圖像。江澤民主席和卡多佐總統互致賀電,讚揚CRERS是南—南合作在高科技領域的典範。他們的評價極大地鼓舞了兩國的科技工作者,同樣鼓舞了楊維垣,他決心把CRERS搞得更好。
2002年第一顆資源衛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防科工委金獎,楊維垣個人獲集團公司航天獎。

一波三折集大成


由於巴西方面的要求,第二顆資源衛星在巴西總裝測試。這其中涉及到我國的知識產權、各方的經濟利益、兩國的體制、雙方技術力量的分佈等等。1990年前後兩國就此問題的談判幾乎陷入僵局,楊維垣他們利用各種手段溝通,談判桌上的官方語言談不通,就在下面和技術人員談。同時他還在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上尊重巴西人的感情和意願,這中間我國也在一些制度和政策上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就這樣楊維垣用他極大的耐性協調了近3年才把這項跨國衛星總裝測試項目確定下來。
第二顆星在巴西總裝,中方先後派出200多名專家奔赴巴西,組成了一隻龐大的技術隊伍,歷時14個月。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還表現在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在200多赴巴西的人員中,很多隊員的英文水平有限,要在工作中與巴西技術人員面對面的交流有很大困難,於是他總結了培訓隊伍的三個階段的三種方法:“填鴨法”通常一周時間,完全聽老師講課;“影響法”通過對信息和技能的學習,提高對受訓者的影響力,加深對受訓內容的掌握,通常一個月;“行為/經驗法”為受訓者提供模擬或演習,通常在兩個月時間。他就這樣把200多程度不同的隊員,從語言、文化、技術、對外政策、交流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做了一次全面的培訓,提高了我國派出的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他的管理方法柔韌中帶著剛性,他說:“管理嚴格並不是等於看上去嚇人,動不動拍桌子、吹鬍子、瞪眼睛。”他主張用制度約束隊員,大家都遵守一個制度,公平合理;用感情影響隊員,使大家工作和諧愉快。基於這種思想,他在臨出發前編製了《五院資源衛星巴西總裝測試人員手冊》細分為9大方面的內容,還要求赴巴西人員反覆學習,遵守手冊中的規定。
2000年楊維垣擔任資源衛星總指揮,當年8月楊維垣帶著中方的728箱總裝測試所需的儀器設備和200多名隊員飛往巴西。在巴西的總裝測試中仍然離不開協調,但卻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比如有一次他們去會見INPE院長,居然在辦公室外等了一個多小時,這使我方技術人員沒有想到。後來一了解,這並不是巴西人有意怠慢,只是一種習俗而已,巴西人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一切都可以慢吞吞的,周末從來不加班,這些習慣都給研製工作帶來相應的難度,很多情況下是你急巴西人不急。在巴西還常有罷工的事情發生,對研製進度也有不小的影響,有時趕上罷工了,就只有耐心地等待。
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以外,出國前還要策劃包括人員的人身保險、醫療保險等生活上的問題。果然不出所料,一位中方技術人員一到巴西就出現嚴重過敏,兩度住院;還有一位同志到巴西第二天就摔傷,到醫院檢查為股骨頭斷裂,並作了手術。
除了協調和解決技術上的問題,楊維垣還要豐富隊伍的業餘生活,他經常組織隊員去郊遊,飽覽異國風光、領略異域風情,解除緊張工作所造成的疲勞。去得最多的是大西洋沿岸的一些風景區,由於組織得當,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2001年11月在巴西的總裝測試終於結束了。資源02星回到了國內。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真是一波三折。
2002年4月離衛星發射越來越近了,突然有一天停放地發生火災,使衛星受到污染。楊維垣指揮試驗隊的同志們,轉移懷柔,集中去污。在兩個月的時間裡,硬是把衛星上千個零部件來了一個大拆卸和清洗,而後又重新進行總裝、測試。
在國際合作中,如何確保嚴格的質量控制,是對管理者一項極大的挑戰。當衛星進入發射場準備發射之前,發生了一件重大事項。巴西使用了級別較低的穿心濾波器,造成了DC/DC二次電源短路,違反了產品保證要求關於元器件等級的規定。造成了內在質量問題,而事前巴西沒有向中方通報。楊維垣這位總指揮在這樣重大的關鍵時刻,保持著冷靜的頭腦,他組織進行了嚴謹的論證,在質量絕對第一位的原則下,最後決定中止發射,衛星撤出發射場。事發后經反覆研究,巴西重新購買了400隻宇航級穿心濾波器,然後又是重新裝星,為此事這顆星推遲發射一年,中巴雙方都承受了相當大的損失。
2003年春天,02星測試最為緊張的時候,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非典”襲來,巴西的人員產生了恐慌,他們要求撤離中國。試驗隊為保證大家的安全,採取了極其嚴謹的防範措施。當時的各企事業單位都已放假,但資源衛星的測試現場全體隊員還在戴著白色口罩緊張地忙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換來了豐碩的成果,02星在發射場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缺陷和故障。
2003年10月21日,第二顆資源星終於發射成功,傳回的圖像有極大的改進。胡錦濤主席和汝拉總統互致賀電,並決心把資源衛星的合作進行下去,進一步擴大高科技合作的領域。中國和巴西都是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依賴別的國家的遙感衛星圖像,價格昂貴不說,還要受到各種限制和約束。自從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上天后,兩國地面站都接收了數十萬景圖像數據,目前兩顆星共計接收歸檔的數據已有70餘萬景,可以覆蓋兩國的全部領土,極大地促進了兩國遙感圖像處理和應用技術的發展。由於價格低廉,甚至免費提供使用,應用領域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有力地促進了兩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於巴方來說,為其國民經濟發展及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保護起了巨大作用。對於我國來說,資源衛星數據產品應用範圍覆蓋了我國農、林、水、國土資源、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災害監測等諸多領域。比如圖像數據成為我國新疆棉花種植面積遙感監測系統中的主要數據源,提供了棉花種植地區的分佈及面積。另外還有西藏林芝地區森林資源調查、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森林資源分佈、西北荒漠化地區的生態建設、河西走廊地區荒漠化演變規律等調查,以及我國城市規劃、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對地震災害、水旱災等環境監測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合作研製的成功,還使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科研和生產實踐等各方面大踏步地邁出國門,為我國今後高科技領域的國際間合作打好了基礎,積累了經驗,這也是我國航天高科技投入所帶來的不可計量的特殊價值所在。今天我們不僅有了人造衛星,我們還能在國際間合作研製衛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其中也凝聚了楊維垣和他的戰友們無數的心血。
2004年楊維垣因對資源衛星研製及國際合作的貢獻卓著,獲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突出貢獻獎。在資源衛星的國際合作成功的鼓舞下,五院的國際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目前正在為奈及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家研製商業衛星。中國的航天事業蓬勃發展,大踏步地走向世界。難怪楊維垣經常對自己在美國工作的兒子說:對當今的年輕人來講,中國比美國的發展空間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