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天后宮
景觀景點
徠烏石天后宮位於福建省漳浦縣城約二十公里處的舊鎮鎮烏石紫薇山西麓半山,三公里長景區公路連接景點,交通方便。
烏石天后宮
烏石天后宮
烏石就是現在的漳浦縣舊鎮浯江村,后壠村,宛上村,山兜村,潭仔頭村等,均為林姓。烏石村林氏始祖林安,生長於福州長樂後市村,南宋景定年間(約1261年)從福州徙居漳浦浯江村。為紀念祖地福州的烏石山,所以將徙居地取名烏石,漳浦從此也就有了烏石這個地名,在民間沿用至今。烏石人習慣將媽祖稱為姑婆祖。媽祖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信奉的“保護神”,兩岸民眾在各地均建有廟宇侍奉媽祖,烏石天后宮就是其中之一。與其他供奉媽祖的廟宇相比,烏石天后宮的意義卻非同一般。
因烏石天后宮所侍奉的媽祖像,是明朝萬曆年間,當朝探花林士章從莆田湄洲灣媽祖祖廟奉請回來的;而且,據莆田地方史記,被請回漳浦的這尊媽祖像是當地人為紀念媽祖,在宋咸平二年(999年)用黑沉香木雕塑而成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被稱為“千年媽祖金身”,是至今世上最古老的媽祖神像。
林士章(1524年~1600年),是林安的第十一世孫,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進士,廷試賜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林士章探花及第后,先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國子監祭酒、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等多種職務。深得萬曆皇帝的敬重,特賜予御書“忠愛”匾額。明萬曆九年(1581年),林士章請求歸休,回到漳浦縣城定居。
“探花”歸來請媽祖
關於林士章從莆田湄洲灣祖廟請回媽祖聖像,在漳浦縣有幾種說法,一說是林士章在赴京參加會試,路過泉州洛陽橋時,在橋上遇一女子迎面而來。林士章左右避讓,都被那女子擋住去路,過不了橋。那女子出了對子要林士章對,上聯:“鞋頭綉菊,朝朝踏露蕊難開”,林士章一時緊張,對不出下聯。正當他感到不好意思時,只見那女子莞然一笑,頃刻不見蹤影。林士章赴京會試后,參加殿試,皇帝出一上聯,“扇中畫梅,日日搖風枝不動”。林士章靈機一動,頓時想起洛陽橋上那位女子的上聯,正好可以做下聯,於是便衝口念出。嘉靖皇帝聽后稱讚他說:“對得好,只是脂粉味濃些,卿真是探花才也。”林士章急忙下跪謝恩,因而高中探花。林士章歸鄉路過莆田湄洲灣,瞻仰媽祖尊容時,覺得媽祖像洛陽橋上的女子,頓時感悟,原來是媽祖點化,於是就把湄洲灣媽祖請回家鄉供奉。
一說是林士章祖父林竦年青時曾將烏石荔枝幹果用船運載到浙江一帶販賣。有一年在販運途中,在海上遇到大風,就在貨船將要顛覆之時,忽然望見一女神前來相助,才倖免於難。事後得知此女神便是媽祖,回到家鄉后,多次囑咐林士章要到湄洲朝拜媽祖,以示感謝之情。林士章到京城任官后,在回鄉時,就把媽祖聖像請回家鄉供奉。
傳說還有不少,但不管怎樣,據史料記載,烏石天后宮中的媽祖確是林士章在明萬曆九年歸休途中,前往莆田湄洲灣祖廟朝拜媽祖時,在徵得當地人同意,捐銀千兩為祖廟重塑神像,將原神像請回漳浦供奉的。被請回的媽祖抵達漳浦時,正值農曆八月十二日。自此之後,烏石林姓鄉親就將這一天當作是媽祖的生日,每年都會從這一天開始,連續3天演社戲,拜祀媽祖,宴請賓客,熱鬧一番,以示紀念。歷代烏石渡海去台先民,在臨離開家鄉時,也懷揣媽祖神像,將從家鄉帶來的媽祖香火在台灣代代相傳。
兩岸攜手建行宮
徠媽祖被迎回漳浦時,因那時林士章已在漳浦縣城建了府第,全家人都在縣城居住,媽祖最初是在縣城北門外的靈感寺廟侍奉。烏石的林姓鄉親要供奉媽祖,便每年從農曆二月起至十一月,按自然村或地區輪流迎奉。直至春節前夕,才將媽祖送回縣城的靈感寺。清末民初年間,烏石鄉親居於對媽祖的崇敬,便把媽祖留在烏石,從此媽祖就一直留在烏石。這樣,媽祖雖然在縣城北門外有寺廟,但卻有廟無像,而在烏石,卻有像無廟。
1988年11月,烏石居台宗親,台中縣真生醫院院長林瑤棋先生在回鄉尋根謁祖時,得知“千年媽祖金身”在烏石沒有廟宇可侍奉,一直記掛在心。他回到台灣后,便撰寫文章在台灣各報發表,宣傳家鄉烏石的優美環境和歷史文化,特別寫到烏石的媽祖,倡議媽祖信眾捐資在烏石為媽祖建造行宮,林瑤棋先生自己帶頭捐資了一二萬美元。他的這個倡議,也得到家鄉地方有關部門和鄉親的熱烈呼應。新建的媽祖宮取名“天后宮”,地點就選在烏石的紫薇山下,與原有的林士章少年時的讀書處紫薇洞、佛教勝地紫薇寺及周邊的園林連在一起,形成紫薇公園。1994年12月,天后宮的後殿、中殿相繼落成。天后宮坐東北向西南,背靠紫薇山,面向台灣海峽,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規模宏敞,氣勢雄偉,成為漳浦縣又一處旅遊勝地。
同祖同緣侍媽祖
烏石天后宮
為了進一步弘揚媽祖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的情誼,從2004年起,每年的農曆八月,漳浦縣都在烏石天后宮舉行媽祖文化節。在首屆漳浦烏石媽祖文化節,200多名台胞專程前來參加。在2006年的第三屆媽祖文化節上,台灣嘉義縣民俗文化謁祖進香團、台灣中華道教文化團體聯合會代表團等500多名台胞,到烏石天后宮謁祖進香;2008年,渡海前來烏石朝拜媽祖的台胞團隊形成高潮,全年有十幾個團隊,其中由台灣各縣市代表組成的道教參訪團,人數就有5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