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窯遺址

壽州窯遺址

壽州窯遺址,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當時窯系多以州名稱呼,上窯鎮在唐代歸壽州所轄,故名壽州窯

壽州窯遺址主要分佈在窯鎮內的管嘴汶、高窯、醫院住院部、松樹林、車小灣五個保護區。中心窯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壽州窯,創燒於南朝陳,停燒於唐末,前後燒造約300餘年。器型主要有壺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築材料等。壽州窯是唐代七大瓷窯之一。

2001年,壽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壽州窯遺址
壽州窯遺址
壽州窯,創燒於南朝陳,停燒於唐末,前後燒造約400餘年。興盛於隋唐,以首創黃釉瓷而著稱於世,名列唐朝各大窯口第五,存世350年,失傳1200年。
壽州瓷窯的產品大致分為六期。以隋開皇三年(583年)例證,臨泉寺窯燒造的淡青灰釉產品屬第一期,時代約在南北朝陳至隋;以隋開皇六年(586年)為例,臨泉寺窯燒造的青綠釉產品,以及管嘴孜、上劉庄出土青釉器屬第二期,晚者屬第三期,時代約在隋。以地層疊壓關係推斷,大劉庄和余家溝瓷址出土的殘瓷器標本青釉屬第三期,黃釉器屬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屬第六期,時代約從初唐至唐末。
1954年,在千里治淮工地上發現了大量唐代黃釉瓷器,考古專家不知其產自何處。20世紀50年代末期,淮南市博物館周墨兵先生在上窯鎮地區收集了大量窯址標本並做了初步考查。
1960年2月,周墨兵和古陶瓷專家胡悅謙先生在上窯鎮一帶進行了深入調查,壽州窯被發現和確定。

遺址特點


分佈區域
壽州窯遺址保護區域
壽州窯遺址保護區域
壽州窯分佈區域比較廣。從發現的被確認為壽州窯遺址的積聚點有10處。地跨古壽、濠兩州,即今鳳陽縣和准南市等地,是一個從東至西長約80餘公里延綿不斷的大窯場。以淮南市上窯鎮的窯河高塘湖沿岸約2公里的地帶上較為密集。唐代窯址主要分佈在淮南市上窯鎮的馬家崗、高窯、上窯鎮醫院住院部、余家溝、東小灣、外窯及田家庵區的洞山、泉山一帶。
壽窯種類
壽州窯早期以燒青釉瓷為主,青年釉中微閃黃色。產品有四系壺、高足盤、小口罐、瓶、碗、盞等,胎厚質堅,造型端莊凝重。器身往往有划花、印花、雕花、貼塑等裝飾。器體多施半釉,釉色潤滑。唐代以生產黃釉瓷為主,兼燒黑釉、茶紫釉和白釉瓷等。其中,黃釉瓷中由於窯溫控制原因,又有黃綠、黃褐、蠟黃、鱔魚黃等窯變品種。產品有壺、杯、缽、注子、盤、碗、枕、玩具和琉璃瓦等品種。裝飾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點彩、堆貼等,以斑斕的褐色點彩裝飾最美,線條流暢,造型優美,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技術。
製作方法
壽州窯瓷器的製作方法主要彩輪制、模製和手制3種。圓形器物胎體用輪制,柄和嘴用模製后再用瓷泥和釉料配成漿水粘合一起;玩具都是手捏制而成。該窯的窯型為饅頭窯。唐代窯為橢圓形,殘長7.2米、寬2.7米,拱券頂,由窯門、火膛、火道、窯室構成。燒制方法,早期為墊燒法,晚期出現裝燒法。窯具有三岔式和四岔式墊具,圓形高足式墊具、托具、窯柱、匣缽等。
窯瓷特點
唐代壽州窯黃釉持壺
唐代壽州窯黃釉持壺
壽州窯介於古代南北方瓷窯系之間,早期受北方青瓷窯影響很大,至隋唐時期,聰明智慧的壽州窯工們在長期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對製作工藝和燒造技術作了重大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該窯是:隋代胎體堅實、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體原色,胎色白中泛黃。釉色隋代青中帶黃綠,有玻璃光澤,常開有小紋片。唐代以黃色為主,釉面光潤透明,大多施用化裝土,有剝釉現象。另外還燒黑釉瓷,釉面光潤如漆,少數呈醬褐色,有粗細兩類產品,精細者胎為白色。
在坯胎製作上普遍塗抹一層魄化妝土,使粗糙的坯胎表面光滑整潔,以襯托器表釉色的美觀。
在燒制技術方面使用匣缽裝燒法,避免了燒造過程中因粘聯、重疊帶來的損傷,以及煙火對坯胎的熏染和落砂等現象,使釉面光潤,色澤均勻,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增加了成品率。
在燒窯方法上,改傳統的還原焰火氧化焰,燒成黃釉瓷,這在中國陶瓷工藝演變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唐代壽州窯黃釉瓷器別具風格,產品多屬民間日常生活用瓷,對當時生產民間用瓷的其他窯口影響很大。一些名窯如河北曲陽窯,河南密縣窯、鶴壁窯,陝西銅川玉華宮窯,山西渾源窯、湖南長沙窯,蕭縣白土寨窯等受其影響,而生產黃釉瓷器。
在裝飾技藝上,有印花、划花、貼花三種,在燒制方法上,都用托珠疊燒法。碗、盤器內留有支燒痕迹。
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隋代產品: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划花、貼花三種。划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
(2)唐代產品: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文物遺存


壽州窯遺址文物
壽州窯遺址文物
壽州窯遺址的馬家崗、余家溝發現唐代圓形窯爐,窯壁用磚砌或用窯棒砌成,直徑約3米,匣缽上下疊置,匣缽相互之間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內裝一件或數件,皆仰燒。早期使用的窯具有圓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後,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釘支捧三角支托等。
1973年7月,安徽省博物館在合肥西郊五里崗發掘一座隋開皇六年(586年)的古墓;1984年3月,安徽省博物館又在合肥西郊七里墩發掘一座隋開皇三年(583年)的古墓。兩座古墓出土大量的碗、盞、盤口壺、四系罐等隨葬器物,均為壽州窯產品。

文物價值


壽州窯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形態,在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北人南遷移民潮中,來自中原地區的陶瓷匠人因地制宜燒制陶瓷,釉色白中帶青,承載了中原文明的印記。隨著南北分疆格局的形成,社會相對安定,南北文化逐步交融,南方陶瓷的精巧對壽州瓷產生明顯影響,也把文化融合的特徵固化在陶瓷作品中。盛唐文化崇尚雍容大氣,質樸簡約,這一文化符號在有唐一代的壽州黃瓷作品中一以貫之,從而形成了壽州瓷胎質厚重、釉色飽滿、器形簡約的文化特色。

文物保護


壽州窯陶瓷博物館
壽州窯陶瓷博物館
1985年,淮南市文物普查時對保存較好的窯址,劃分成五個保護區,即管嘴孜窯址、高窯窯址、柏樹林東小灣窯址、上窯醫院住院部窯址、余家溝窯址保護區。在每一個保護區周圍均落實了“四有”保護措施。
1986年,淮南市人民政府在上窯鎮興建“壽州窯陶瓷博物館”,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1年,壽州窯遺址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壽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史籍記載
唐代陸羽在《茶經》一書中評價說:“壽州瓷黃,茶色紫”,被列為唐代六大名窯第5位。壽州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増補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有“江南壽州唐時燒造,其瓷色黃”的記載。
權伯華在《古瓷考略》中曾指出,“唐壽州窯在今安徽壽州。”這兒的壽州即如今安徽壽縣及淮南市上窯鎮等地。
傳承人
沈德亮師傅,祖上曾在上窯鎮創辦過“溝東窯”沈氏瓷器作坊,是沈氏第五代傳人。2006年,沈德亮在八公山成功燒制出失傳千年的壽州窯產品,沈德亮主要從事壽州窯手工技藝的發掘和研究,他在2011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壽州窯遺址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
交通信息:京滬、隴海、符夾等鐵路縱橫東西南北,6條國道、省道以及京福、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徐州國際機場僅64公里左右。市內可乘坐計程車前往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