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營鄉

北京市房山區下轄鄉

史家營鄉,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西北部山區,距區政府65公里,西北兩面與門頭溝區接壤,東鄰大安山和佛子庄鄉,南接霞雲嶺鄉。全鄉總面積110平方公里,轄屬12個行政村,常住人口為3364人(2020年)。

1952年,史家營地區屬京西礦區金雞台區。1953年,設史家營鄉。1956年,史家營鄉併入蓮花庵鄉,屬蓮花庵、金雞台、柳林水3鄉。1958年,併入周口店區百花山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河北人民公社史家營管理區。1960年,屬房山縣。1961年,設史家營人民公社。1980年,史家營人民公社的金雞台村劃歸北京礦務局工農區辦事處。1983年,公社改鄉。1992年,撤北京市礦務局工農區辦事處,金雞台村劃歸房山區。1993年,撤金雞台辦事處,金雞台村劃歸史家營鄉。截至2018年末,史家營鄉有戶籍人口有11846人。截至2019年,史家營鄉下轄1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史家營村北澗。

2011年,史家營鄉工業總產值5.1萬元。財政收入107萬元,比上年減少61.4%。各項稅收388.2萬元,比上年減少70.5%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18萬元,增值稅241萬元,企業所得稅9萬元。

歷史沿革


街道
街道
因鄉政府駐地原在史家營村而得名,1976年(時稱人民公社)遷駐北澗,名稱沿舊未改。原屬宛平縣,1952年劃歸京西礦區,1958年併入周口店區,1960年1月改屬房山縣,1987年1月房山縣與燕山區合併建房山區后,該鄉又屬房山區。1958年成立河北人民公社,為史家營管理區,1961年改稱史家營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為鄉。

人口


2021年,北京市房山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為3364人。

地理環境


氣候屬山地半濕潤氣候較涼區。代表性土壤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和山地淋溶褐土。河流有大堰台溝,自西北而東南流注大石河,是大石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建有大窖水庫。
全鄉地處太行山系百花山脈東南麓,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體走向為東北—西南,百花山最高處海拔1991.18米,最低處位於柳林水村,海拔395米,山峰高度一般都在海拔500—800米之間,屬低山地貌,是大石河北支源頭。
年最高氣溫月平均26.5℃,最低氣溫月平均6.4℃。擁有耕地1918畝,園地4558.5畝,林地9855公頃,林業覆蓋率75.1%。盛產核桃、花椒等乾鮮果品。

自然資源


煤礦資源十分豐富,儲量約兩億噸,是低灰分、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分佈在百花山向斜構造的南翼,即東北起青土澗、西南至秋林鋪長達10餘公里的地帶內。這裡的煤主要蘊藏在古生代的石炭紀、二迭紀和中生代的侏羅紀的地層中。
春旱與秋風是全鄉普遍災害。1968年7月28日遭嚴重雹災,糧食無收,果樹損傷慘重,尤以花椒為甚。個別村曾發生過泥石流,有傷人毀屋等災情。

行政區劃


下轄村落鴛鴦水村柳林水村楊林水村青林台村秋林鋪村蓮花庵村曹家房村史家營村大村澗村西嶽台村青土澗村金雞台村

經濟


第一產業

該鄉在房山區農業規劃中為北部山地河谷宜果、林、糧區。全鄉耕地集中分佈在楊林水溝、青林台溝、史家營溝三條主要溝峪和幾條支溝之中。主要農作物是玉米、穀子。山場廣闊,山地河谷宜果宜林,果產品有柿子、核桃、花椒等。

第二產業

採煤是該鄉的主要經濟支柱。現有鄉辦煤礦1個,共有有15個礦井。另有8個村辦集體煤礦。2003年全鄉煤產量達223.8萬噸。除供應北京市所需外,還遠銷天津、河北省等地。此外,還有福利廠、變電站、供銷社等企業。
史家營鄉煤炭資源豐富,經濟實力雄厚。石炭紀、侏羅紀兩個重要煤層貫穿於全鄉,東西走向長度為20公里,南北寬為3公里,總儲量約為2.5億噸。發熱量5500——7600大卡,年產量300萬噸,佔全區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佔全市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北京市優質無煙煤的生產基地。2005年,全鄉經過煤礦重組整合,由2004年的54個礦井整合為19個礦井,煤炭集團2個。

第三產業

史家營鄉旅遊資源獨特,開發潛力巨大。聖蓮山(聖米石塘)旅遊風景區,是一處集綠色生態、奇山異峰、宗教文化、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素有京西“小五嶽”之稱。“京郊生態名山,人類綠色家園”百花山旅遊風景區有野花上千種、野生動物36種、鳥類130種,是一處集生態休閑度假、科普康體健身和避暑觀光於一體的旅遊勝地。鄉境內還有“小西天”瑞雲寺和溶洞群等開發價值很高的旅遊景點。
在聖連山景區內成立建設了“郭建勛個人藝術館”,總投資500萬元,展覽房屋7間,館內集中陳列了郭建勛先生書畫和根雕藝術作品,展示了郭先生四十餘年的藝術追求和成果。該藝術館作為一件當代文化現象代表了盛世的文明祥和主旋律,加深了聖蓮山景區乃至全鄉的旅遊文化底蘊。聖蓮山景區內正在復修的39米高的老子像,擬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屆時將成為世界最高的老子塑像。曹家坊村瑞雲寺是鄉內重要古迹,該寺創建於遼金時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為歷代佛教勝性地,民國初改為道觀,已列為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百花山是該鄉西部天然屏障,也是房山區與門頭溝區天然分界線。因春天百花盛開,故名百花山。山勢高聳,山頂開闊平坦,有古廟一座,十一棵合抱粗古雲杉蔥蘢旺盛。山腰林木茂密。該山是京郊名山之一,旅遊業正在發展之中,有盤山公路直通山頂。同時打造百花山農曆五月十八傳統廟會,弘揚景區文化,每年4月10日至5月20日舉辦京西映山紅觀光節,遊客可以同時賞花觀寺廟。依託聖蓮山、百花山歷史文化底蘊,挖掘佛、道兩教文化資源,使之有機融合,成為兩大景區一大特色。

交通


賈(峪口)史(家營)公路由西北而東南斜貫鄉境。另有公路通主要村莊和門頭溝區。還有村間土石路連繫各村,並與大安山鄉、霞雲嶺鄉相連。
2008年新修建賈峪口至元陽水輔線,並加寬了賈史公路,村村通公路。
2011年,史家營鄉共有縣鄉級公路16條,總長122千米。

社會


全鄉科學文化事業亦有較大發展。有鄉衛生院、敬老院。村村皆通電話。村村通柏油路,程式控制電話入戶率達98%,移動網路覆蓋率達95%。

旅遊


聖蓮山園區

聖蓮山園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總投資4.7億元,是中國北方最具盛名的道教聚集地,冠有“南有武當,北有聖蓮”之美譽。“道家風骨佛光照,奇峰峻石聖水靈”,是聖蓮山的真實寫照。作為道教鼻祖之一亦是景區標誌的老子雕像,以57米高的身姿冠絕於世。聖蓮山巍峨俊秀、幽谷深邃,峰高崖陡、絕壁森森,流雲霧海、變化無窮,叢林茂盛,古樹參天,廟觀亭閣掩映於濃蔭崔蓋之間,山間路徑秀色舒展與騎縫古剎之間,而且還集中展示了雄、險、奧、絕、秀的特點,素有京西小五嶽之美譽。

百花山園區

被譽為“仙山神韻、上帝花園”的百花山園區,2009年5月正式運營。這座投資近2億元的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最高海拔1991米,有花、路、雲、光、寺五大特色景觀,35個景點,可“登百花山主峰、賞大北京山色、品山裡人情趣、結菩薩頂佛緣”,被世人所矚目。百花山,四季皆有景色,春夏綠草如茵,百花爭艷,鳥語花香;秋來層林盡染,五彩繽紛;冬日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別是一番天地。險徑崎路、百花爛漫、萬年寒冰、雲海蒼茫、高山日出、蟻穴排陣、佛光攝影、山頂種佛是“百花山八景”,它集華山之險路曲徑、黃山之雲海蒼茫、泰山之日出壯觀、天山之萬年寒冰、峨嵋之佛光絢麗,張家界之百花爛漫於一身,可謂是集天下美景之大成,是一座人間的美景天堂,清涼百花山,花開正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