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鸊鷉,Podiceps andinus (Meyer deSchauensee, 1959),。是鸊鷉科鸊鷉屬的一種游禽。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殘留,次級飛羽缺第5枚。尾僅具一些短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腳位近臀部。跗蹠側扁,適於潛水;四趾均具寬闊的瓣蹼;爪鈍而寬闊,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后趾短小,位置較其他各趾為高,或則付缺。體羽短而稠密,饒有抗濕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兩性相似。頭骨為裂齶型和全鼻型;並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腸;雛為早成性。
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棲住。不善飛翔。
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行走在地上。能潛水覓食,一般潛水僅1~4m深。食物主要為
水生昆蟲及幼蟲、
甲殼動物、
軟體動物、小魚和小草等。
是一種生活在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東邊的
鸊鷉。它們於1945年時數量仍很豐富。它們有時被分類為黑頸鸊鷉的亞種。
哥倫比亞鷿鷈的消失是因濕地減少、淤泥充塞、殺蟲劑污染、捕獵及被
虹鱒獵食雛鳥。最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失去,濕地的減少及淤泥充塞引起污染物的積聚。
眼子菜因而破壞,令
伊樂藻屬獨大。
至1968年,哥倫比亞鷿鷈的數量下降至300隻。於1970年代就只曾有兩次對它們的觀察:一次於1972年,另一次則是在1977年。於1981年至1982年的研究確定了它們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