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刺

跟骨結節處向前延伸的骨贅

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據報道,在所有因足部疾患而就診的患者中,有15%為跟痛症,而其中73%由跟骨骨刺引起。跟骨骨刺是跟骨結節處向前延伸的骨贅。其尖端埋於跖筋膜和趾短屈肌腱起點內,引起跟骨骨刺的原因多為跟墊組織退變后,跟底承受的壓力直接傳導到跟骨,刺激局部韌帶、筋膜、骨膜,致充血、水腫、成骨及骨化;也可因跖筋膜及趾短屈肌的附著部牽拉、刺激所致;亦可見於類風濕關節炎。總之,跟骨骨刺是其附著組織炎性刺激后的最終結果。一般無癥狀,如有臨床表現,只有在其附著組織炎症期才出現局部疼痛、壓痛、負重痛、跛行等。

疾病病因


跟骨骨刺的形成與慢性勞損導致周圍軟組織變性、足的生物力學機制異常等因素有關。

跖腱膜與跖長韌帶

跖腱膜是足底深筋膜中間部增厚的部分,呈三角形,含有較多的縱行纖維。後端稍窄,附著於跟結節前緣內側部,其兩側向深面發出肌間隔,止於第1—5跖骨。跖腱膜如同弓弦,緊張於跟骨結節與跖骨頭之間,是支持足縱弓的最堅強部分。跖長韌帶與跖腱膜一樣起於跟骨結節,向前止於跖骨,與跖腱膜一起共同維持足縱弓的作用。患足足縱弓均較健足加深,且骨刺生長部位均在跖腱膜與跖長韌帶之跟骨附著處,骨刺尖部一律指向前方,因此骨刺的形成是由於跖腱膜和跖長韌帶長期地牽拉、緊張造成的。

趾短屈肌與拇展肌

跟骨骨刺位於趾短屈肌和拇展肌附著點內而不是在跖腱膜內。跖腱膜懸吊於跟骨的下面,位於跟骨骨刺的跖側。骨刺是足在異常旋前過程中為穩定自身所做出的代償反應的結果。

生物力學機制

足部生物力學的異常改變與跟骨骨刺的形成的關係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異常的關節力學機制可能使步態周期中的旋前力延長,結果正常的載荷不能由主要的結構如骨和主要的韌帶承受,而轉由次要的結構如關節囊和次要的韌帶承受。當跖腱膜承受了超過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時,這種反覆長期的超負荷將誘發炎症過程,形成退變、纖維化,導致跖腱膜炎,進而形成骨刺。
跟骨骨刺可引起跟痛症,引起足跟疼痛。

臨床癥狀診斷


臨床癥狀

1足跟痛
足跟痛是跟骨骨刺的主要癥狀,輕者僅有不適感,嚴重者呈撕裂樣銳痛,站立或行走時加重,患者常腳尖不能著地,順足跟著地而出現跛行。由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痛癥狀常有以下發作特點:由於牽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階段可引起疼痛,雖然此時骨刺很小,甚至X線檢查也不能發現。隨著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這或許與足的適應性變化有關,因此X線上可見典型的骨刺可以沒有癥狀。經過一段無癥狀期以後,或由於局部外傷,骨刺可自發地產生疼痛。
2壓痛
可出現患足底廣泛壓痛,以跟骨內側結節處最明顯。在踝背屈時,手指用力按壓整個筋膜內緣,有壓痛則證明存在筋膜炎。這表明跟骨骨刺引起足跟痛與周圍軟組織受刺激有關。
3足弓加深
患足足弓加深,跖長韌帶和跖腱膜在足伸平時像弓弦一樣在足弓處可清楚摸到,表明跖長韌帶與跖腱膜極度緊張。

鑒別診斷

具有上述典型癥狀及體征,結合X線檢查,可以診斷出跟骨骨刺,嚴重者其臨床癥狀為:足跟底部頑固性疼痛,晨起或休息后開始,走動時癥狀明顯。查體跟骨結節處壓痛明顯,患足足弓加深;X線檢查顯示,患足跟骨結節處有鳥嘴樣骨刺形成。

治療原則


非類固醇抗炎葯

口服非類固醇抗炎葯為首選。足跟內注射局部麻醉藥通常有效。當伴有炎症癥狀和體征,如輕度發熱,腫脹,繼往跳痛史(跟骨下滑囊炎)時,注射不溶性及可溶性固醇混合液能控制癥狀,注射針頭由足跟內側垂直刺入,然後再轉向足跟中心部的痛點。

針刀治療

針刀治療跟骨骨刺方法簡單、安全,見效快,複發率低,患者痛苦少,費用低,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關臨床報道也頗為豐富。但針刀操作尚未規範化。針刀操作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它要求術者掌握局部精細解剖,理解各解剖結構的生理作用,並對疾病的病因病機有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