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臨晉的結果 展開

臨晉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轄鎮

臨晉,為關中平原東部重鎮。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臨晉鎮,有桑泉美稱。

歷史沿革


陝西大荔縣故稱臨晉

大荔縣,為關中平原東部重鎮。早在商周時期,大荔為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少數民族沿洛河進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國。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漢武帝時改為左馮翊,晉武帝時(公元265——公元290)更名為大荔縣。以後地名變為頻繁,西魏改為同州,唐天寶初年(公元742年)曰馮翊郡,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復同州。元朝以後改縣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為府,后又置為大荔縣。
楚漢爭霸時,韓信在臨晉,也就是現在的大荔,來了招臨晉設疑,卻在上游的夏陽(今陝西韓城)渡黃河,一舉突破趙軍防禦!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臨晉鎮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臨晉鎮,有桑泉美稱,歷史悠久,亦是河東境內,是趙毅的故鄉,晉騰之故鄉.
臨晉文廟
臨晉文廟位於臨猗縣城西40華里臨晉鎮。始建於宋,現存大成殿為清代遺構。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大殿前方,有千年唐柏一株,宋政和八年(公元1111年)鑄造的萬斤鐵鐘一口。
臨晉
臨晉
臨晉鎮
臨猗縣城西20餘公里處,有座布局齊整、式樣雅緻的小鎮,這便是桑泉故址——臨晉鎮。唐天寶十三年(754)改桑泉為縣治所在地,更名臨晉,沿襲至建國后。1954年,臨晉、猗氏兩縣合併,遂改臨晉為鎮。
桑泉故地
桑泉故地,歷史悠久,又因長期是縣治所在地,富麗堂皇的古建築很多。而如今保存完好的,當首推文廟的大成殿了。據史料載,大成殿始建於宋。清王朝前,這裡一直是臨晉的最高學堂。紅牆匝繞,翠柳成蔭,書聲琅琅,洋水粼粼,是一塊靜謐優雅的學府聖地。清咸豐三年(1853),對大殿進行修葺。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四檐柱;屋頂由黃、綠、藍三色琉璃筒瓦與板瓦構飾,晴朗的日子裡,陽光輝映,色彩紛呈,蔚為壯觀;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那燒制精巧、造型優美的屋脊——亭台樓閣,層層矗立;飛禽走獸,形象逼真;仙童仕女,神情喜人。正脊為稚童荷花圖案,細膩生動,笑容可掬;彩龍鴟吻,昂首翹尾,怒目圓睜,利爪抓脊,大有降服萬物之氣勢。大殿左前方,為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柏,粗壯挺拔,綠蔭如蓋。

其他建築

右前方是北宋政和八年(1111)鑄造的鐵鐘,其高五尺許,雖已銹痕斑斑,然龍紋蛇形依舊可辨。據考,這裡原有鐘樓建築,洪鐘懸掛其內。每每敲擊,鏗鏘之聲越過數里開外,給人以清新、振奮的感覺。歷史上被譽為臨晉八景之一的“玉樓曉鍾”就是對此而言的。文廟西側百米處,有座保存較好的元代建築——廨署大堂。坐北朝南,氣勢雄偉,輝煌壯觀。大堂創建於元成宗大德年間(1298),懸山頂,支柱皆由粗大樹榦做成,圍長達1.9米,斗拱組合成“徹上露明造”,五鋪作;柱頭卷剎;覆盆式柱礎;琴面假昂。臨晉縣衙大堂,雖經歷代修繕,元代風貌猶存。是研究元代營造技法及署衙布局的可貴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