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鎮
好生鎮
好生街道地處鄒平縣東南部,位於半島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圈內,版圖面積36.4平方公里,轄39個行政村,3.1萬人。地理位置優越,西距省城濟南60公里,東接工業城市淄博市,南依膠濟鐵路,距青島國際海港碼頭200公里,30分鐘車程可以抵濟南遙牆國際機場,三個小時車程可以直達青島、煙台、威海等海濱港口城市。域內國道、省道縱橫交錯,濟青高速公路橫穿全境,全鎮已實現村村通高等級公路。
好生街道地處鄒平縣東部,東鄰淄博市,距鄒平縣城十公里,緊鄰309國道,是著名的傢具之鄉,強力打造江北傢具製造第一鎮,位於半島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圈內,地理位置優越,西距省城濟南60公里。好生鎮地處山東省鄒平縣東部,位於半島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圈內,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31799人。轄39個村委會,3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好生村,郵編256219。
原屬長山縣,1956年併入鄒平縣,1958年設好生公社,1966年好生、西董合併西董區,1968年復設好生公社,1984年置鄉,1994年改鎮,2010年,撤銷好生鎮,設立好生街道。1997年,面積33.8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好生、河北、河西、河崖、平原、新華、黑土、蒙一、蒙二、蒙三、蒙四、張家、鹿家莊、尹橋、苗家、二槐、姜家、小高家、東代、宗家、展店、八里河、周家、尹家、馬家、喬家、史營、屯裡、石河、院上、李庄、曹家、河陽、劉橋、賈村、李營、東董、驀澗、山旺39個行政村。
好生街道風光秀麗,人傑地靈,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南部山區林木樹種齊全,中部北部土地肥沃。水域面積寬廣,境內有河流三支,水庫七座。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純凈,符合國家可飲用水一類、二類標準。現有耕地2.8萬畝,水利工程配套,灌溉條件優越。傳統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了特色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等高效農業,花卉、蔬菜、林果、畜牧已形成規模。
好生鎮
好生鎮在小城鎮建設中,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改善軟硬體環境,大大增強了對外商的吸引力。今年以來先後投入財政資金700餘萬元,相繼完成了白雲一路、三路、五路、六路及瀦龍一路、二路、三路的亮化工程;瀦龍一路、二路、白雲三路、五路、六路的路沿石鋪設工程;鎮駐地及中心園區的高標準路名指示標牌、廣告牌設置工程;高標準施工建成了七一廣場;投資300萬元的老年公寓樓即將投入使用。以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和建設村級文化休閑廣場為重點,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目前已有30個村建成了大小不等、特色各異的村莊公園,村內道路硬化率達90%,綠化、亮化率分別達到75%和80%,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好生鎮
堅持以“百萬工程”為總抓手,以招商引資作為提升形象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進一步加強領導,優化環境,狠抓落實。1-6月份,開工百萬工程項目46個,其中過億元項目2個,過5000萬元項目1個,過3000萬元項目4個,過1000萬元項目17個。1--6月份,引進項目21個(直接投資項目14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4億元,骨幹企業發揮了招商引資主力軍的作用,恩貝集團、豪盛集團兩家企業共引進資金2.3億元,佔到位資金總額的57.2%。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民營企業和個體手工業戶達到1900餘家。
好生鎮
好生鎮
好生鎮
好生鎮
傳統文化
好生鎮傳統文化藝術節目繁多。如史營村的竹馬、高蹺,八里河村的獅子,蒙家村的草燈等。特別是蒙家村的草燈,是一大型的民間傳統節目,每年不定時舉辦演出。演出時,露天場地扎檯子20—25個。演出歷史故事,有羅成叫關、老漢推車等。屯裡村的黃河燈,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節目,傳說是周武王滅商時,蕭三娘擺的黃河陣傳下來的。演出規模宏大,佔場地1至2畝,用松枝等紮成彩門一座,高3米,寬5米。裡面用草繩隔開為河,道路千曲百折,迂迴陸離,難分東西,並安有360盞油燈。晚上演出時,燈火通明,各種民間傳統節目入門闖陣,有百裡外前來觀看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平原村的盪鞦韆,是清末以來的傳統節目。鞦韆用獨木架設,高達14米,四周用粗木支撐,頂端裝有綵球,並有傘型蓬遮頂,下有推木,中間有座位,可6人同時盪玩,驚險別緻,情趣盎然。
水晶粉皮
2、本地特產
水晶粉皮:好生鎮歷來有晾制粉皮的傳統,該地特產水晶粉皮以優質澱粉為原料,採用科學的配料方法,精加製作而成,產品質地細膩、色澤透明、口感筋道、光滑利口、食用方便,是各大賓館、飯店、家庭及饋贈親友之佳品。
好生鎮是著名的“花鄉”。在“花鄉”中漫步,猶如置身於花的海洋,一座座花卉大棚令人目不暇接,一朵朵鮮花爭奇鬥豔,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無不令人心曠神怡。另外,該鎮還依山發展了700畝冬棗,2000畝香椿,既綠化了荒山,又增加了農民收入。聯華超市好生分店的開業,又為到好生觀光旅遊的遊客們提供了購物的場所。好生鎮南部山區,已逐漸成為山、水、花一體,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的觀光旅遊區。
李氏祠堂:李化熙,字五弦,號長白小樵,祖籍山西省盂縣,明崇禎七年中進士,自此步入仕途。清王朝建立后,仍被任用,升至刑部尚書。他在為官期間,曾審理並昭雪過冤案災荒年間,主持各地設立粥廠救濟災民,深受當地民眾懷念。李氏祠堂為清代建築風格,三院正廳歷經數百年風雨浸蝕,牆體和屋角已經損壞多處,但仍基本保持原貌。令人驚喜之處是前院正廳內牆上,鑲嵌著一組完整的康熙御筆精雕碑刻,彌足珍貴,具有較強的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