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蟲動物門

輪蟲動物門

動物界的1門,為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輪蟲的大小為45微米~2.5毫米。

簡介


動物界的1門,為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略大於原生動物。前端有一頭冠,並著生1、2列或更多的纖毛環,當頭冠伸出的時候,左右2個纖毛環不斷地擺動,形似氈輪,因此人們叫這類動物為輪蟲。因纖毛只著在頭部,故易與原生動物區別。約有2000種。

生活習性


多數輪蟲分佈於各種淡水水體,如沼澤、水稻田、池塘、湖泊、水庫、河道等;少數生活在海洋中,還有極少數營寄生生活。就生活習性而言,以底棲種類為多。約75%的種棲息於沼澤、池塘、湖泊沿岸的水生維管束植物之間。約 100種是典型的浮遊種。雙巢綱的許多種輪蟲生活在苔蘚或腐殖質土壤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輪蟲的大小為45微米~2.5毫米,一般在100~250微米之間。在水體中的數量大致為10~104 個/升。它們是淡水浮遊動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輪蟲是濾食性的,以水體中的細菌、微型藻和有機碎屑為食。在污水中,它們主要取食懸浮顆粒物質和膠狀物。

結構與功能


體形很小,身體由頭、軀幹和尾部組成。頭的前端有能伸縮的頭冠或稱為輪盤,形態因種類而異。頭冠上有1~2列或更多的纖毛,外側的一圈稱為纖毛帶,內側的一圈稱為纖毛環,運動時可激動水流,獲得食物。軀幹和尾部(又稱足)的表面常有很多明顯的環紋,能使身體伸縮自如。尾部末端常有叉狀附著器,內有足腺,足腺分泌的粘性物質可使輪蟲暫時或永久附著在別的物體上。輪蟲的體壁是一層多核的表皮層,內側有許多束肌肉,由表皮層分泌一種物質,凝結成角質層。軀幹有或沒有被甲,被甲的形狀和結構因種而異。
輪蟲的肌肉不排列成層,通至頭部和尾部的肌肉呈束狀,特別發達,因而身體能收縮自如,在體壁和消化管之間有假體腔,內含液體和各種內部器官。消化道分口、咽、胃、腸以及由排泄管與生殖管會合而成的泄殖腔。咽又稱咀嚼囊,內有咀嚼器。泄殖腔經軀幹和尾部交界處背面的泄殖孔開口於體外。身體兩側有兩行縱行的原腎管,末端為焰莖球,它遊離於原體腔中,因不斷擺動,形如火焰,故名。由體皮滲透作用進行呼吸。神經系統由腦和感覺器組成。感覺器發達,有能感光的紅色眼點和幾個觸角器。輪蟲雌雄異體,且異形。雌體大,生殖器官由卵巢、卵黃腺等組成。雄體小,無消化系統;排泄系統和神經系統退化;生殖器官由精巢、輸精管和陰莖等組成。雙巢綱的種類至今未發現雄性個體。

生殖方式


一般行孤雌生殖,常見的雌體稱為非需精雌體,具有雙倍染色體(2n),不經受精就能繁殖後代。在外界環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刺激下,非需精雌體的卵母細胞發生突變,並進行減數分裂,產生需精雌體和雄體。它們均為單倍本(n)。交配受精后形成休眠卵,以抵抗不良的環境。當環境條件有利時,即孵化出非需精雌體,繼續進行孤雌生殖。

進化與分類


輪蟲與扁形動物中的渦蟲都有焰細胞和卵黃腺,背腹部較扁平,可見它們有親緣關係。但輪蟲有假體腔,消化道具肛門,縱肌囊狀,顯然要比扁形動物進步得多。因此,一般認為,輪蟲是由渦蟲進化而來。
本門分3綱:海輪蟲綱(Seisonidea)、蛭態綱(Bdelloidea)和單巢綱 (Monogononta)。許多學者把輪蟲作為線形動物門中1個綱。輪蟲綱又分為尾盤亞綱(Seisona)和真輪亞綱(Eurotatoria)。但是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以前對輪蟲的分類存在著爭議,與腹毛動物門、線形動物門、棘頭動物們分類一直爭議,但是這幾年生物測序技術發展很順速,通過線粒體全基因組測到全長序列,並對其作了相關的分析(蛋白編碼區,密碼子,tRNA,A、T、G、C、的含量做了相關的統計)等等數據,得出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所以輪蟲也由此分出來,單獨一個門即輪蟲動物門。

經濟意義


輪蟲是許多經濟魚類和名貴動物的優質食物。例如,中國特有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半鹹水的梭鯔魚,海水的牙鮃黑鯛對蝦等,在培育幼苗中均以輪蟲作為幼體的主要食物。輪蟲供應數量的多少決定著魚苗生長的快慢和成活率的高低。由於進行孤雌生殖,種群增長極為迅速,是理想的人工培養材料。目前已有在人工控制下產生休眠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