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

台灣著名女作家

席慕蓉,女,全名穆倫·席連勃,1943年10月15日出生於重慶,蒙古族,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1963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曆程。代表作《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詞、呂學東作曲、姜麗娜演唱《故鄉的歌》獲第十屆中國金唱片獎民族類最佳原創單曲獎。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43-10-15

出生

1943年10月15日出生於重慶。

1981-09

出版《七里香》

1981年9月詩集《七里香》出版,一個月內再版。

出版《七里香》
1983-02

出版《成長的痕迹》

1983年2月,詩集《成長的痕迹》及《畫出心中的彩虹》出版。

出版《成長的痕迹》
1987-01

出版《時光九篇》

1987年1月,詩集《時光九篇》出版。4月《時光九篇》獲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43年10月15日,生於重慶城郊金剛坡。
1949年,遷至香港。

教育經歷

1953年,小學畢業,作文《我的自傳》被選登在校刊封底。
1954年,遷至台灣,考入北二女(今中山女高)初中二年級。師從巢靜老師、董秀老師及楊蒙中。
席慕蓉經典作品
席慕蓉經典作品
1956年,入台北師範藝術科,正式開始習畫,啟蒙老師為孫立群老師、周鍈老師。在校刊上以夏采之筆名發表散文及詩。
1959年,入師大藝術系。素描從陳慧坤、袁樞真老師,水彩從馬白水、李澤藩老師,油畫從李石樵、廖繼春老師,國畫從林玉山吳詠香黃君璧、張德文老師。
1963年,師大畢業,任教北市仁愛初中。參加皇冠難忘人物徵文,以蕭瑞為筆名,《紀念品》一文得佳作。
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后師從里昂·德浮斯教授。

寫作經歷

1965年,作品入選巴黎七十屆獨立沙龍,並參加八十一屆女畫家聯合沙龍,十屆國際婦女繪畫展等。同年應邀參加北京皇家歷史美術博物館舉辦之“中國當代畫家展”。
1966年2月,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
1967年,進入克勞德·李教授之銅版畫畫室,專習蝕刻銅版畫一年。參加在北京舉行之“歐洲藝展”,得歐洲美協等頒發之兩項銅牌獎。
1968年,在北京艾格蒙畫廊及號角畫廊同時舉行個人畫展。
1969年,以蕭瑞為筆名,在《中央副刊》發表作品。
1970年,席慕蓉以穆倫為筆名,在《聯合副刊》發表作品,七月回台灣,任教新竹師專美術科。其後數年間應邀參加多次省級及國際性之美展,並以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等筆名投稿,作品多為散文。
1974年,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舉行回台後第一次個人畫展。
1976年,參加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以千華為筆名,《生日蛋糕》一文得佳作。
1977年,在台中美國新聞處舉行個人畫展。10月發表《詩的畫,畫的詩》專欄。
1979年4月,四月開始研究激光繪畫。5月在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舉行個人畫展,7月《畫詩》出版。11月開始在《女性》雜誌撰寫幼兒美術教育專欄《寫給年輕母親的信》。12月在台北太極藝廊舉行個人畫展,為台灣首次激光繪畫之展出,詩作開始在《聯合副刊》發表。
1980年,繼續研究激光繪畫,發表論文,並以版畫及油畫之形式展出,7月長詩《我母、我母》在幼獅文藝發表,開始畫三百號油畫《荷》。
1981年,以激光版畫參加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行之激光藝術聯展,詩作發表於《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中華日報》《幼獅文藝》《台灣時報》《台灣日報》《自由小報》《中華文藝》及《陽光小集》。四月長詩《愛的名字》在《台灣時報》發表。9月詩集《七里香》出版,一個月內再版。十月應邀擔任全省美展油畫部評審委員。12月《出塞曲》得唱片類最佳作詞金鼎獎。
1982年3月,散文集《成長的痕迹》及《畫出心中的彩虹》出版,12月出版《鐳射藝術導論》。
1983年2月,詩集《成長的痕迹》及《畫出心中的彩虹》出版,7月與曉風、愛亞合著《三弦》小品文集出版,10月出版散文集《有一首歌》。
1984年,於東海大學美術系開《素材研究》課程。開始野生植物之寫生旅行,用針筆、鉛筆、淡彩及粉彩作記錄。開始作鐳射鵰刻之實驗。
1985年3月,與劉海北合著散文集《同心集》出版,心岱作序,10月散文集《寫給幸福》出版。
1986年,繼續野生植物之寫生旅行,登石門山初識台灣高山植物。4月與陳其茂、楚戈作三人巡迴聯展,於數縣市文化中心展出。7月應香港浸會學院之邀,赴港演講。8月開始寫作三百行長詩《夏夜的傳說》。10月開始作單色《山水系列》之油畫。
1987年1月,詩集《時光九篇》出版。4月《時光九篇》獲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5月與楚戈、蔣勛三人聯展於台北敦煌藝術中心並出版《山水》畫集。
1988年3月,詩及散文合集《在那遙遠的地方》出版,其中攝影部分為林東生之作品。7月赴印尼里島作荷花寫生。9月應邀赴新加坡《南華早報》“讀書月”之演講。
1989年1月,散文及素描集《信物》出版,3月出版散文及素描集《寫生者》。4月在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並應邀赴新港展覽。9月起應主編季季女士之邀,在《中國時報》人間版,發表還鄉系列《我的家鄉在高原上》共十篇。
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鄉在高原上》出版,其中攝影部分為王行恭之作品。同時亦出版編選之蒙古現代詩選《遠處的星光》。
1991年,在師院有一年之休假。4月在清韻藝術中心與楚戈、蔣勛三人聯展並出版《花季》畫集。5月散文集《江山有待》出版。7月獲蒙古文化部長頒發之文化獎章。8月《江山有待》大陸版授權出版,並獲悉僅花城一家出版之席慕容詩集發行已逾150萬冊。
1992年2月,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策劃已久之《蒙古文學專輯》。2月發表《細看蒙古》之幻燈片,並與汪其楣、樊曼儂、王行恭及蔣勛作蒙古之專題演講。5月應邀參加在台北舉行之《蒙古文化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從詩的創作看蒙古當代知識分子》,6月在台北清韻藝術中心個展,並出版《涉江采芙蓉》畫集。六月詩集《河流之歌》出版。

個人作品


時間作品類別
1975年《心靈的探索》美術論著
1979年《畫詩》詩畫
1981年《七里香》
1982年《成長的痕迹》散文
1982年《畫出心中的彩虹》散文
1982年《鐳射藝術導論》美術論著
1983年《無怨的青春》
1983年《三弦》小品
1983年《有一首歌》散文
1985年《同心集》散文
1985年《寫給幸福》散文
1987年《時光九篇》
1987年《山水》畫集
1988年《在那遙遠的地方》詩。散文。攝影
1989年《信物》散文。素描
1989年《寫生者》散文。素描
1990年《我的家在高原上》散文。攝影
1990年《遠處的星光》編選
1991年《花季》畫集
1991年《江山有待》散文
1992年《河流之歌》詩。素描
1992年《涉江采芙蓉》畫集
1994年《寫生者》散文
1996年《黃羊·玫瑰·飛魚》散文
1997年《大雁之歌》散文。攝影
1997年《時間草原》
1997年《生命的滋味》散文
1997年《意象的暗記》散文
2011年《以詩之名》詩集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席慕蓉和劉海北相識在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學生中心。在幾次聚會中,席慕蓉發現劉海北不僅知識淵博,還十分善良。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爾後兩個人在歐洲學業結束后,回到了台灣,他們沒有選擇繁華的鬧市生活,而是在鄉下住了整整10年。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席慕容的詩歌多寫愛情、鄉愁、時光和生命,愛的抒發已成為席慕容詩歌的第一主題。而在這些愛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憂愁。席慕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膩的視角,來體驗著生命中的溫存。

藝術手法

席慕蓉的詩作一直頗受矚目,其中亦有異於詩作的特色,評論其詩作的文章頗多,散文作品較特殊之處,如‘花’在席作之中所佔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論席慕蓉的寫作技巧,如顏色的搭配、問句的運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大方面,一為對花卉的描述,二為顏色的辭彙使用。在於“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樣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與她的關係最為密切。因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畫家的身份,在顏色的運用上,自然比較於其他作家貼切,形成她的一種特色。
特色——重覆的句型及問句的使用
席慕蓉個人
席慕蓉個人
席慕蓉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的經營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誠,具有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問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無論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現,事實上,她想要表達出的可能是一種模糊、不確定的心態,她不僅在自問同時也在向讀者發問。尤其,當席慕蓉在使用問句時,通常不會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運用,連接而下,營造出一股沉重的氣氛將全文籠罩。

獲得榮譽


1966年,獲得最佳優等第一獎、杜特龍·德·特利基金會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頒發之金牌獎及比利時王國金牌獎。
1967年,參加在比京舉行之“歐洲藝展”,得歐洲美協等頒發之兩項銅牌獎。
1981年12月,《出塞曲》得唱片類最佳作詞金鼎獎。
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2013年,獲得“中華文化人物大獎”。
2014年,獲得台灣年度詩選“年度詩獎”。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詞、呂學東作曲、姜麗娜演唱《故鄉的歌》獲第十屆中國金唱片獎民族類最佳原創單曲獎。
2020年,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出演作品《掬水月在手》獲得最佳紀錄、科教片。

人物評價


讀者評價: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運用的技巧更是表達出此一訊息,重複的句型、問句的使用,文中充滿跳躍感,在不經意中仍有奇句,文體雖是散文,但詩的意味濃厚,這也是席慕蓉散文之作異於其它散文作家的。
台灣著名詩人瘂弦評價:
“現代人對愛情開始懷疑了,席慕容的愛情觀似乎在給現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
中國文化報記者評價:
席慕蓉是一個以百轉千回的愛情詩、寫實寫意的行走詩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著名詩者。
席慕容的寫作“摺疊”著自己對原鄉、生活的愛。“詩歌一直都在。詩歌是無所求的,讀詩也是無所求,寫詩也應該無所求,那個詩才活得起來。”也是這種“無用論”的讀詩心態和寫詩心態,使得席慕容的詩歌總能讓人尋找到共鳴。特別是她對原鄉的嚮往,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當下,更讓移居其他城市的年輕人有了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