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藝術歌曲

法國藝術歌曲

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é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範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

內容


法國藝術歌曲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é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範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

發展歷史


概述早在16世紀中葉,法國就有許多用琉特伴奏的獨唱曲。16世紀末,除民歌和街頭歌曲之外,還流行一種用復調音樂伴奏的舞曲。17世紀初,從義大利傳入主調和聲音樂后,浪漫曲迅速發展,加上吟唱詩人的演唱和傳播,出現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獨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規的記譜取代了數字低音。當時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精緻的宮廷戀歌;有描寫牧羊人的田園戀歌和抒情歌曲;有淵源於吟唱詩人的浪漫曲和敘事歌曲;有根據城市歌曲改編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飲酒歌以及簡樸的輕鬆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諷刺性的歌曲。17世紀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蓋德龍、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爾等。18世紀,由於 J.-J.盧梭的提倡,歌曲創作傾向於民歌風格。18世紀除了J.P.A.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愛情的喜悅》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爾、N.-M.達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為今日聽眾所知。18世紀初,室內清唱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J.-P.拉莫以此寫成了著名的用 3首詠嘆調和1首朗誦調組成的《奧爾甫斯》,F.庫普蘭也寫了些獨唱歌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革命歌曲,如《就這麼辦》和《馬賽曲》等,此外專業音樂家F.-J.戈塞克和E.-N.梅於爾也寫了一些愛國歌曲。 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先驅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邁爾和H.蒙普。他們採用了A.de拉馬丁、V.雨果、A.de繆塞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陳舊模式(樂句方整而刻板),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後者的《安達露斯姑娘》均為傑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萊維和A.L.克拉皮鬆等人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時期法國藝術歌曲的真正開端,應該說始於H.柏遼茲。他是第1個用“mélodie”一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並以此來區別於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於法國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結構不再局限於那種對稱的、分節式的創作規範,鋼琴伴奏更具獨立性和表現力。雖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煩惱》仍是傳統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採用英國詩人T.莫爾的法文譯詩譜成 9首愛爾蘭歌曲時,已全無浪漫曲的痕迹。柏遼茲還創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戰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遼茲用T.戈蒂耶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創作,其中以《人去樓空》最為完美,《海邊的淺灘上》中哀傷的疊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繼柏遼茲之後,G.邁耶貝爾於1849年出版了歌集,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國藝術歌曲影響的產物。C.古諾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節歌。他早期的創作最為優秀,旋律新穎、純樸、優雅,和聲色彩豐富,具有鮮明個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麗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來吧!草地已青綠》。 G.比才寫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滿戲劇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訣別》,具有鮮明西西里節奏的《十四行詩》、《六弦琴》、《田園戀歌》、《搖籃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氣,略帶異國情調,代表作有《出發》、《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J.馬斯內在創作風格上追隨古諾,但更為精緻,更富於感情。他於1866年創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組成的《四月的詩篇》和分為7段的《田園詩》。他是法國聲樂套曲的創始人。比利時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創作不多,他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強烈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缺乏法國氣質。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禮》、《夜曲》、《迎神》等。表現慶豐收儀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聖詠《讚美天國》的模進式旋律,尤為新穎別緻。 C.聖-桑斯是位風格多樣的多產作家,雖然受德國影響較深,然而他的歌曲卻有一種自發的抒情氣質,以及五彩繽紛的想象力和精緻的筆法。他的《蟬》、《螞蟻》、《國王讓的軍隊的行進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創作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歌曲也獨具匠心。弗朗克的學生V.丹第的作品帶有嚴肅的目的性,在音樂色彩上略顯暗淡,對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有相當影響。他為他自己的詩譜寫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濤澎湃的情景描畫得十分逼真而生動。這 3位大師的表現手法雖各自迥異,然而他們各自獨具的稟賦、個性和風格卻是法國氣派的。他們在法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G.福雷雖然一直寫作到20世紀,但他的創作仍屬19世紀範疇。他總共寫了 100餘首歌曲,以聲樂曲的成就贏得世界性聲譽。他的歌曲曲調優美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想象力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種法國人特有的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諾影響,然而他迅速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傑作《莉迪婭》一曲中,運用三連音的模進來發展抑揚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長在伴奏中以和聲的細膩變化和節奏的巧妙變換來烘托抒情的旋律,並善於把音樂旋律和歌詞語調的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水邊》。他更善於把常見的素材構成獨具新意的圖畫,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風情畫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輝映的水彩畫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樂氣質和詩人P.魏爾蘭的精美而略帶傷感的抒情詩十分吻合,他以色彩豐富的音樂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原詩的美妙意境。還有他的《夢后》、《奈爾》、《我們的愛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傑作。到這一時期,法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手法、體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達到了它的成熟時期。 H.迪帕克於1868~1884年間創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懷舊的《憂鬱之歌》,充滿怨訴之情的《嘆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後者在和聲上有些仿效R.瓦格納。《羅瑟蒙德的莊園》是首戲劇性強烈的、別具風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紀歌謠之作,原為女中音而寫,全曲為3個樂段及1個疊歌,疊歌是全曲的主導動機,每次重複出現暗示著城堡女主人為等待意中人又度過了從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萊爾的詩作所譜寫的《邀游》和《舊時的生活》,這兩首歌充滿了東方色彩的幻想和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採用同代人的詩作歌詞,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現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樣充滿激情,但他善於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他的歌曲中鋼琴伴奏和人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麗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爾蘭的詩創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寫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創作於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運用斷音和連音、三連音和二連音、大調和小調、和聲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強弱等對比手法,完成了這首格調高雅、充滿詩意的小夜曲。聲樂套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作於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黃昏懷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邊傾聽單調的雨滴淅瀝聲的《心中充滿眼淚》;有描寫一位飢餓的窮漢強顏為歡地騎在遊藝場中的轉動木馬上,以忘掉他的孤獨、貧困和煩惱的《木馬》等。他還用P.盧伊斯的著名散文詩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創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維隆的歌謠》不同於其他作品,氣質上更為剛勁,更富戲劇性。德彪西自從1884年用S.馬拉梅的詩創作了《幽靈》后,1913年又用他的詩創作了《馬拉梅的三首詩》。由德彪西自己作詞譜寫的最後1首《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的聖誕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離失所的法國兒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譜寫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帶有傷感的情調和浪漫曲的影響。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詩譜寫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該曲的情感表現含蓄而真摯。他的《義大利小夜曲》實際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譜上雖然標明□拍,然而鋼琴伴奏部分卻給人以□拍的感覺,因之演唱時必須保持節奏的準確與均勻。《永恆之歌》作於1898年,離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滿絕望情緒,帶有陰森、騷動不安的氣氛。 M.拉韋爾共寫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為民歌或傳統歌曲配和聲伴奏,改編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聖徒》、《克萊芒·莫羅的兩首諷刺短詩》和套曲《山魯佐德》都明顯地帶有德彪??亞》的音樂構成11幅不同的圖畫;第 2首《魔笛》最為有名,它描寫一位東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聲;最後 1首《冷漠的人》描寫一位東方少女極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間曾一度動心,然而又冷漠地離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鵝》、《翠鳥》、《珠鳥》,旋律富於朗誦性,與法語音調變化相吻合。鋼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動物特性。《五首希臘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聲編配巧妙。拉韋爾於1932年應用3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創作了最後1組套曲《堂吉訶德致杜爾西涅》,由5首歌曲組成,原來是為電影《堂吉訶德》配樂而作,演唱時要求保持莊嚴、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魯塞爾寫過35首風格獨特的歌曲。早期創作帶有印象主義傾向,他善於運用傳統的復調對位手法,並將精練的和聲與複雜的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線條常被長長的休止所中斷,用無聲彌補有聲,勝似有聲。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園》、《薩拉曼卡的單身漢》、《薩拉班德》、《心在危險中》以及用中國詩的譯詩譜寫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輕紳士》、《分離的情侶》和《一位賢妻的答覆》。 F.普朗克在40年內共創作146首風格多樣的歌曲。由10首歌組成的《如此白晝,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動物小唱》(又名《奧爾甫斯的隨從》)作於1919年,他採用了G.阿波利奈爾的詩為歌詞,描繪了駱駝、山羊、蚱蜢、海豚、蝦、鯉魚等動物的活潑形象,伴奏既可用鋼琴也可用長笛、單簧管、大管及弦樂器合奏。他又用P.艾呂雅的詩譜寫了《五首詩》、《涼爽和炎熱》和《畫家的工作》,用L.de維爾莫蘭的詩作了兩部套曲《奇想的婚約》和《變化》。普朗克的歌曲節奏平易,旋律常用時值相等的音符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也只是句與句間的對比,演唱時強調用連貫唱法,很少用敘述性方式。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穎,筆觸精美,獨具一格而又多樣化的聲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寶庫。當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達尼埃爾-勒絮爾等人也寫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陸地和天空之歌》,後者的《光亮如白晝》,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國藝術歌曲。演唱特點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特點:①法國民族性格不愛過分誇張,喜愛以簡潔而多樣性的結構形式表達細膩、含蓄的感情,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練、優雅正是它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法國詩人與作曲家在歌曲中表現的往往是一些意境、心緒、暗示、印象或象徵性的不明確的朦朧感情或略帶憂鬱傷感,很少作浪漫主義的狂烈的感情爆發,因此在演唱上要求嚴格控制聲音,既不縱情奔放,又要自然流暢,既含蓄內在又富於熱情,既精細、純凈又不流於嬌弱;樂句劃分和結構層次要清晰。②法國人愛美,因而也講究音樂的形式美,追求柔美、連貫的聲音,精練的和聲,簡明的曲式結構,柔順的轉調,色彩繽紛的效果,精確的音準、節奏,優美的旋律線條等。③法國的語言特徵:法語包括4個鼻化音,有15個母音和3個半母音,有些語言學家仍沿用原先16個母音,加上他獨特的語調、鼻化音和連誦,使得法語具有複雜而豐富的音樂性。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隨著法語語調的起伏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在演唱前必須反覆朗誦歌詞,掌握詞的韻律、語氣、韻味和意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連誦的運用與平時說話或唱民歌時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這與表演風格、情趣、分句和文化素養都有密切關係。④法國藝術歌曲基本上與民歌傳統、流行的通俗歌曲沒有聯繫,它常帶有一種貴族氣質的高雅和知識階層的文化素養而鮮有鄉土氣息。總之,一切必須適度,任何過度與不足(聲音過分控制,咬字太誇張,語調不夠親切,表情過於冷漠、平淡或火暴等)都與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緻、優雅的演唱風格相徑庭。
法國藝術歌曲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é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範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概述早在16世紀中葉,法國就有許多用琉特伴奏的獨唱曲。16世紀末,除民歌和街頭歌曲之外,還流行一種用復調音樂伴奏的舞曲。17世紀初,從義大利傳入主調和聲音樂后,浪漫曲迅速發展,加上吟唱詩人的演唱和傳播,出現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獨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規的記譜取代了數字低音。當時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精緻的宮廷戀歌;有描寫牧羊人的田園戀歌和抒情歌曲;有淵源於吟唱詩人的浪漫曲和敘事歌曲;有根據城市歌曲改編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飲酒歌以及簡樸的輕鬆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諷刺性的歌曲。17世紀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蓋德龍、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爾等。18世紀,由於 J.-J.盧梭的提倡,歌曲創作傾向於民歌風格。18世紀除了J.P.A.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愛情的喜悅》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爾、N.-M.達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為今日聽眾所知。18世紀初,室內清唱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J.-P.拉莫以此寫成了著名的用 3首詠嘆調和1首朗誦調組成的《奧爾甫斯》,F.庫普蘭也寫了些獨唱歌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革命歌曲,如《就這麼辦》和《馬賽曲》等,此外專業音樂家F.-J.戈塞克和E.-N.梅於爾也寫了一些愛國歌曲。 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先驅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邁爾和H.蒙普。他們採用了A.de拉馬丁、V.雨果、A.de繆塞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陳舊模式(樂句方整而刻板),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後者的《安達露斯姑娘》均為傑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萊維和A.L.克拉皮鬆等人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時期法國藝術歌曲的真正開端,應該說始於H.柏遼茲。他是第1個用“mélodie”一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並以此來區別於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於法國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結構不再局限於那種對稱的、分節式的創作規範,鋼琴伴奏更具獨立性和表現力。雖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煩惱》仍是傳統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採用英國詩人T.莫爾的法文譯詩譜成 9首愛爾蘭歌曲時,已全無浪漫曲的痕迹。柏遼茲還創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戰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遼茲用T.戈蒂耶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創作,其中以《人去樓空》最為完美,《海邊的淺灘上》中哀傷的疊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繼柏遼茲之後,G.邁耶貝爾於1849年出版了歌集,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國藝術歌曲影響的產物。C.古諾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節歌。他早期的創作最為優秀,旋律新穎、純樸、優雅,和聲色彩豐富,具有鮮明個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麗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來吧!草地已青綠》。 G.比才寫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滿戲劇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訣別》,具有鮮明西西里節奏的《十四行詩》、《六弦琴》、《田園戀歌》、《搖籃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氣,略帶異國情調,代表作有《出發》、《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J.馬斯內在創作風格上追隨古諾,但更為精緻,更富於感情。他於1866年創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組成的《四月的詩篇》和分為7段的《田園詩》。他是法國聲樂套曲的創始人。比利時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創作不多,他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強烈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缺乏法國氣質。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禮》、《夜曲》、《迎神》等。表現慶豐收儀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聖詠《讚美天國》的模進式旋律,尤為新穎別緻。 C.聖-桑斯是位風格多樣的多產作家,雖然受德國影響較深,然而他的歌曲卻有一種自發的抒情氣質,以及五彩繽紛的想象力和精緻的筆法。他的《蟬》、《螞蟻》、《國王讓的軍隊的行進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創作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歌曲也獨具匠心。弗朗克的學生V.丹第的作品帶有嚴肅的目的性,在音樂色彩上略顯暗淡,對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有相當影響。他為他自己的詩譜寫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濤澎湃的情景描畫得十分逼真而生動。這 3位大師的表現手法雖各自迥異,然而他們各自獨具的稟賦、個性和風格卻是法國氣派的。他們在法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G.福雷雖然一直寫作到20世紀,但他的創作仍屬19世紀範疇。他總共寫了 100餘首歌曲,以聲樂曲的成就贏得世界性聲譽。他的歌曲曲調優美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想象力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種法國人特有的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諾影響,然而他迅速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傑作《莉迪婭》一曲中,運用三連音的模進來發展抑揚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長在伴奏中以和聲的細膩變化和節奏的巧妙變換來烘托抒情的旋律,並善於把音樂旋律和歌詞語調的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水邊》。他更善於把常見的素材構成獨具新意的圖畫,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風情畫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輝映的水彩畫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樂氣質和詩人P.魏爾蘭的精美而略帶傷感的抒情詩十分吻合,他以色彩豐富的音樂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原詩的美妙意境。還有他的《夢后》、《奈爾》、《我們的愛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傑作。到這一時期,法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手法、體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達到了它的成熟時期。 H.迪帕克於1868~1884年間創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懷舊的《憂鬱之歌》,充滿怨訴之情的《嘆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後者在和聲上有些仿效R.瓦格納。《羅瑟蒙德的莊園》是首戲劇性強烈的、別具風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紀歌謠之作,原為女中音而寫,全曲為3個樂段及1個疊歌,疊歌是全曲的主導動機,每次重複出現暗示著城堡女主人為等待意中人又度過了從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萊爾的詩作所譜寫的《邀游》和《舊時的生活》,這兩首歌充滿了東方色彩的幻想和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採用同代人的詩作歌詞,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現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樣充滿激情,但他善於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他的歌曲中鋼琴伴奏和人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麗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爾蘭的詩創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寫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創作於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運用斷音和連音、三連音和二連音、大調和小調、和聲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強弱等對比手法,完成了這首格調高雅、充滿詩意的小夜曲。聲樂套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作於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黃昏懷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邊傾聽單調的雨滴淅瀝聲的《心中充滿眼淚》;有描寫一位飢餓的窮漢強顏為歡地騎在遊藝場中的轉動木馬上,以忘掉他的孤獨、貧困和煩惱的《木馬》等。他還用P.盧伊斯的著名散文詩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創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維隆的歌謠》不同於其他作品,氣質上更為剛勁,更富戲劇性。德彪西自從1884年用S.馬拉梅的詩創作了《幽靈》后,1913年又用他的詩創作了《馬拉梅的三首詩》。由德彪西自己作詞譜寫的最後1首《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的聖誕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離失所的法國兒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譜寫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帶有傷感的情調和浪漫曲的影響。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詩譜寫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該曲的情感表現含蓄而真摯。他的《義大利小夜曲》實際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譜上雖然標明□拍,然而鋼琴伴奏部分卻給人以□拍的感覺,因之演唱時必須保持節奏的準確與均勻。《永恆之歌》作於1898年,離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滿絕望情緒,帶有陰森、騷動不安的氣氛。 M.拉韋爾共寫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為民歌或傳統歌曲配和聲伴奏,改編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聖徒》、《克萊芒·莫羅的兩首諷刺短詩》和套曲《山魯佐德》都明顯地帶有德彪??亞》的音樂構成11幅不同的圖畫;第 2首《魔笛》最為有名,它描寫一位東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聲;最後 1首《冷漠的人》描寫一位東方少女極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間曾一度動心,然而又冷漠地離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鵝》、《翠鳥》、《珠鳥》,旋律富於朗誦性,與法語音調變化相吻合。鋼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動物特性。《五首希臘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聲編配巧妙。拉韋爾於1932年應用3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創作了最後1組套曲《堂吉訶德致杜爾西涅》,由5首歌曲組成,原來是為電影《堂吉訶德》配樂而作,演唱時要求保持莊嚴、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魯塞爾寫過35首風格獨特的歌曲。早期創作帶有印象主義傾向,他善於運用傳統的復調對位手法,並將精練的和聲與複雜的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線條常被長長的休止所中斷,用無聲彌補有聲,勝似有聲。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園》、《薩拉曼卡的單身漢》、《薩拉班德》、《心在危險中》以及用中國詩的譯詩譜寫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輕紳士》、《分離的情侶》和《一位賢妻的答覆》。 F.普朗克在40年內共創作146首風格多樣的歌曲。由10首歌組成的《如此白晝,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動物小唱》(又名《奧爾甫斯的隨從》)作於1919年,他採用了G.阿波利奈爾的詩為歌詞,描繪了駱駝、山羊、蚱蜢、海豚、蝦、鯉魚等動物的活潑形象,伴奏既可用鋼琴也可用長笛、單簧管、大管及弦樂器合奏。他又用P.艾呂雅的詩譜寫了《五首詩》、《涼爽和炎熱》和《畫家的工作》,用L.de維爾莫蘭的詩作了兩部套曲《奇想的婚約》和《變化》。普朗克的歌曲節奏平易,旋律常用時值相等的音符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也只是句與句間的對比,演唱時強調用連貫唱法,很少用敘述性方式。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穎,筆觸精美,獨具一格而又多樣化的聲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寶庫。當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達尼埃爾-勒絮爾等人也寫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陸地和天空之歌》,後者的《光亮如白晝》,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國藝術歌曲。演唱特點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特點:①法國民族性格不愛過分誇張,喜愛以簡潔而多樣性的結構形式表達細膩、含蓄的感情,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練、優雅正是它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法國詩人與作曲家在歌曲中表現的往往是一些意境、心緒、暗示、印象或象徵性的不明確的朦朧感情或略帶憂鬱傷感,很少作浪漫主義的狂烈的感情爆發,因此在演唱上要求嚴格控制聲音,既不縱情奔放,又要自然流暢,既含蓄內在又富於熱情,既精細、純凈又不流於嬌弱;樂句劃分和結構層次要清晰。②法國人愛美,因而也講究音樂的形式美,追求柔美、連貫的聲音,精練的和聲,簡明的曲式結構,柔順的轉調,色彩繽紛的效果,精確的音準、節奏,優美的旋律線條等。③法國的語言特徵:法語包括4個鼻化音,有15個母音和3個半母音,有些語言學家仍沿用原先16個母音,加上他獨特的語調、鼻化音和連誦,使得法語具有複雜而豐富的音樂性。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隨著法語語調的起伏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在演唱前必須反覆朗誦歌詞,掌握詞的韻律、語氣、韻味和意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連誦的運用與平時說話或唱民歌時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這與表演風格、情趣、分句和文化素養都有密切關係。④法國藝術歌曲基本上與民歌傳統、流行的通俗歌曲沒有聯繫,它常帶有一種貴族氣質的高雅和知識階層的文化素養而鮮有鄉土氣息。總之,一切必須適度,任何過度與不足(聲音過分控制,咬字太誇張,語調不夠親切,表情過於冷漠、平淡或火暴等)都與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緻、優雅的演唱風格相徑庭。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é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範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
概述早在16世紀中葉,法國就有許多用琉特伴奏的獨唱曲。16世紀末,除民歌和街頭歌曲之外,還流行一種用復調音樂伴奏的舞曲。17世紀初,從義大利傳入主調和聲音樂后,浪漫曲迅速發展,加上吟唱詩人的演唱和傳播,出現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獨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規的記譜取代了數字低音。當時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精緻的宮廷戀歌;有描寫牧羊人的田園戀歌和抒情歌曲;有淵源於吟唱詩人的浪漫曲和敘事歌曲;有根據城市歌曲改編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飲酒歌以及簡樸的輕鬆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諷刺性的歌曲。17世紀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蓋德龍、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爾等。18世紀,由於 J.-J.盧梭的提倡,歌曲創作傾向於民歌風格。18世紀除了J.P.A.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愛情的喜悅》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爾、N.-M.達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為今日聽眾所知。18世紀初,室內清唱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J.-P.拉莫以此寫成了著名的用 3首詠嘆調和1首朗誦調組成的《奧爾甫斯》,F.庫普蘭也寫了些獨唱歌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革命歌曲,如《就這麼辦》和《馬賽曲》等,此外專業音樂家F.-J.戈塞克和E.-N.梅於爾也寫了一些愛國歌曲。
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先驅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邁爾和H.蒙普。他們採用了A.de拉馬丁、V.雨果、A.de繆塞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陳舊模式(樂句方整而刻板),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後者的《安達露斯姑娘》均為傑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萊維和A.L.克拉皮鬆等人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時期法國藝術歌曲的真正開端,應該說始於H.柏遼茲。他是第1個用“mélodie”一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並以此來區別於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於法國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結構不再局限於那種對稱的、分節式的創作規範,鋼琴伴奏更具獨立性和表現力。雖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煩惱》仍是傳統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採用英國詩人T.莫爾的法文譯詩譜成 9首愛爾蘭歌曲時,已全無浪漫曲的痕迹。柏遼茲還創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戰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遼茲用T.戈蒂耶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創作,其中以《人去樓空》最為完美,《海邊的淺灘上》中哀傷的疊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繼柏遼茲之後,G.邁耶貝爾於1849年出版了歌集,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國藝術歌曲影響的產物。C.古諾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節歌。他早期的創作最為優秀,旋律新穎、純樸、優雅,和聲色彩豐富,具有鮮明個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麗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來吧!草地已青綠》。
G.比才寫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滿戲劇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訣別》,具有鮮明西西里節奏的《十四行詩》、《六弦琴》、《田園戀歌》、《搖籃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氣,略帶異國情調,代表作有《出發》、《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J.馬斯內在創作風格上追隨古諾,但更為精緻,更富於感情。他於1866年創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組成的《四月的詩篇》和分為7段的《田園詩》。他是法國聲樂套曲的創始人。
比利時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創作不多,他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強烈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缺乏法國氣質。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禮》、《夜曲》、《迎神》等。表現慶豐收儀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聖詠《讚美天國》的模進式旋律,尤為新穎別緻。
C.聖-桑斯是位風格多樣的多產作家,雖然受德國影響較深,然而他的歌曲卻有一種自發的抒情氣質,以及五彩繽紛的想象力和精緻的筆法。他的《蟬》、《螞蟻》、《國王讓的軍隊的行進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創作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歌曲也獨具匠心。
弗朗克的學生V.丹第的作品帶有嚴肅的目的性,在音樂色彩上略顯暗淡,對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有相當影響。他為他自己的詩譜寫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濤澎湃的情景描畫得十分逼真而生動。這 3位大師的表現手法雖各自迥異,然而他們各自獨具的稟賦、個性和風格卻是法國氣派的。他們在法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G.福雷雖然一直寫作到20世紀,但他的創作仍屬19世紀範疇。他總共寫了 100餘首歌曲,以聲樂曲的成就贏得世界性聲譽。他的歌曲曲調優美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想象力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種法國人特有的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諾影響,然而他迅速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傑作《莉迪婭》一曲中,運用三連音的模進來發展抑揚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長在伴奏中以和聲的細膩變化和節奏的巧妙變換來烘托抒情的旋律,並善於把音樂旋律和歌詞語調的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水邊》。他更善於把常見的素材構成獨具新意的圖畫,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風情畫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輝映的水彩畫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樂氣質和詩人P.魏爾蘭的精美而略帶傷感的抒情詩十分吻合,他以色彩豐富的音樂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原詩的美妙意境。還有他的《夢后》、《奈爾》、《我們的愛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傑作。到這一時期,法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手法、體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達到了它的成熟時期。
H.迪帕克於1868~1884年間創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懷舊的《憂鬱之歌》,充滿怨訴之情的《嘆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後者在和聲上有些仿效R.瓦格納。《羅瑟蒙德的莊園》是首戲劇性強烈的、別具風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紀歌謠之作,原為女中音而寫,全曲為3個樂段及1個疊歌,疊歌是全曲的主導動機,每次重複出現暗示著城堡女主人為等待意中人又度過了從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萊爾的詩作所譜寫的《邀游》和《舊時的生活》,這兩首歌充滿了東方色彩的幻想和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採用同代人的詩作歌詞,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現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樣充滿激情,但他善於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他的歌曲中鋼琴伴奏和人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麗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爾蘭的詩創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寫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創作於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運用斷音和連音、三連音和二連音、大調和小調、和聲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強弱等對比手法,完成了這首格調高雅、充滿詩意的小夜曲。聲樂套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作於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黃昏懷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邊傾聽單調的雨滴淅瀝聲的《心中充滿眼淚》;有描寫一位飢餓的窮漢強顏為歡地騎在遊藝場中的轉動木馬上,以忘掉他的孤獨、貧困和煩惱的《木馬》等。他還用P.盧伊斯的著名散文詩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創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維隆的歌謠》不同於其他作品,氣質上更為剛勁,更富戲劇性。德彪西自從1884年用S.馬拉梅的詩創作了《幽靈》后,1913年又用他的詩創作了《馬拉梅的三首詩》。由德彪西自己作詞譜寫的最後1首《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的聖誕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離失所的法國兒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譜寫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帶有傷感的情調和浪漫曲的影響。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詩譜寫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該曲的情感表現含蓄而真摯。他的《義大利小夜曲》實際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譜上雖然標明□拍,然而鋼琴伴奏部分卻給人以□拍的感覺,因之演唱時必須保持節奏的準確與均勻。《永恆之歌》作於1898年,離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滿絕望情緒,帶有陰森、騷動不安的氣氛。
M.拉韋爾共寫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為民歌或傳統歌曲配和聲伴奏,改編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聖徒》、《克萊芒·莫羅的兩首諷刺短詩》和套曲《山魯佐德》都明顯地帶有德彪??亞》的音樂構成11幅不同的圖畫;第 2首《魔笛》最為有名,它描寫一位東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聲;最後 1首《冷漠的人》描寫一位東方少女極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間曾一度動心,然而又冷漠地離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鵝》、《翠鳥》、《珠鳥》,旋律富於朗誦性,與法語音調變化相吻合。鋼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動物特性。《五首希臘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聲編配巧妙。拉韋爾於1932年應用3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創作了最後1組套曲《堂吉訶德致杜爾西涅》,由5首歌曲組成,原來是為電影《堂吉訶德》配樂而作,演唱時要求保持莊嚴、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魯塞爾寫過35首風格獨特的歌曲。早期創作帶有印象主義傾向,他善於運用傳統的復調對位手法,並將精練的和聲與複雜的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線條常被長長的休止所中斷,用無聲彌補有聲,勝似有聲。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園》、《薩拉曼卡的單身漢》、《薩拉班德》、《心在危險中》以及用中國詩的譯詩譜寫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輕紳士》、《分離的情侶》和《一位賢妻的答覆》。
F.普朗克在40年內共創作146首風格多樣的歌曲。由10首歌組成的《如此白晝,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動物小唱》(又名《奧爾甫斯的隨從》)作於1919年,他採用了G.阿波利奈爾的詩為歌詞,描繪了駱駝、山羊、蚱蜢、海豚、蝦、鯉魚等動物的活潑形象,伴奏既可用鋼琴也可用長笛、單簧管、大管及弦樂器合奏。他又用P.艾呂雅的詩譜寫了《五首詩》、《涼爽和炎熱》和《畫家的工作》,用L.de維爾莫蘭的詩作了兩部套曲《奇想的婚約》和《變化》。普朗克的歌曲節奏平易,旋律常用時值相等的音符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也只是句與句間的對比,演唱時強調用連貫唱法,很少用敘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穎,筆觸精美,獨具一格而又多樣化的聲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寶庫。
當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達尼埃爾-勒絮爾等人也寫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陸地和天空之歌》,後者的《光亮如白晝》,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國藝術歌曲。演唱特點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特點:①法國民族性格不愛過分誇張,喜愛以簡潔而多樣性的結構形式表達細膩、含蓄的感情,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練、優雅正是它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法國詩人與作曲家在歌曲中表現的往往是一些意境、心緒、暗示、印象或象徵性的不明確的朦朧感情或略帶憂鬱傷感,很少作浪漫主義的狂烈的感情爆發,因此在演唱上要求嚴格控制聲音,既不縱情奔放,又要自然流暢,既含蓄內在又富於熱情,既精細、純凈又不流於嬌弱;樂句劃分和結構層次要清晰。②法國人愛美,因而也講究音樂的形式美,追求柔美、連貫的聲音,精練的和聲,簡明的曲式結構,柔順的轉調,色彩繽紛的效果,精確的音準、節奏,優美的旋律線條等。③法國的語言特徵:法語包括4個鼻化音,有15個母音和3個半母音,有些語言學家仍沿用原先16個母音,加上他獨特的語調、鼻化音和連誦,使得法語具有複雜而豐富的音樂性。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隨著法語語調的起伏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在演唱前必須反覆朗誦歌詞,掌握詞的韻律、語氣、韻味和意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連誦的運用與平時說話或唱民歌時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這與表演風格、情趣、分句和文化素養都有密切關係。④法國藝術歌曲基本上與民歌傳統、流行的通俗歌曲沒有聯繫,它常帶有一種貴族氣質的高雅和知識階層的文化素養而鮮有鄉土氣息。總之,一切必須適度,任何過度與不足(聲音過分控制,咬字太誇張,語調不夠親切,表情過於冷漠、平淡或火暴等)都與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緻、優雅的演唱風格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