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
課文
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最後一次遠航,鄭和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鬢髮全白了。這次航行,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中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中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代,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目錄
• 發生原因
公元1402年,明成宗朱棣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王位后一直擔心建文帝還活著,便借口尋神仙,在國內四處尋找,大約二三十年後,還是沒打聽到建文帝的下落,便懷疑他逃到國外,便讓鄭和七下西洋,一面炫耀中國國力民力,一面打聽建文帝的下落。
另有記載說明成宗只是去炫耀中國的強盛,順便加強對外往來。
• 歷史情節
1405年7月11日,天氣晴朗,萬里無雲。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
兩百多艘船隻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62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約148米,寬約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麼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令旗,大聲喊道:“啟航!”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