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六奇
明朝太子少保
吳六奇(1607—1665),漢族人。字鑒伯,號葛如,綽號吳鉤,廣東豐順(今廣東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人。
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嗜酒好賭,盪盡家產被充為郵卒。後浪跡粵閩江浙。在浙江海寧,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贈資遺歸,並薦入伍。糾集鄉勇,稱雄鄉里,鎮壓義軍后成了地方軍閥,被明朝廷賞識。永曆帝封他為總兵。1650年率部降清,並在潮汕等地區實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死難者數萬人不止,因此得到順治皇帝的破格賞賜,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康熙四年(1665)五月三日,吳六奇逝,終年59歲。歿后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謚順恪。
吳六奇少年時流落在鳳凰山一寺院中打雜。寺里的僧人夜裡教授徒弟棒法,吳六奇在旁看著就學會了。
吳六奇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少年嗜酒好賭,以致傾家蕩產,充當郵卒。后不務正業,淪為乞丐,浪跡於閩粵江浙。乞至浙江海寧時,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見吳六奇熊腰虎背,膽識超凡,視為“海內奇傑”而相邀痛欽,並贈厚資,遣其回鄉。
時值明末,粵東遍地烽煙,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吳六奇與弟吳標糾集鄉勇30多人,練習武藝,稱雄鄉里。以後勢力逐漸壯大,殲滅了張文斌、葉阿婆、黃海如和劉公顯等義軍。他又屯兵意溪,駐留隍、三河,進剿粵東,征討福建,屢獲勝利,成了獨霸一方的粵東軍閥。吳六奇飛黃騰達,為明廷所賞識,被桂王朱由榔封為總兵。
清順治七年(1650)正月,明叛將尚可喜率清軍征剿粵東,吳六奇率先迎降,並為響導,招徠旁邑。
順治九年(1652),明大學士郭之奇策動潮州復明,以配合各地抗清力量。翌年三月十五日,潮州總兵郝尚久倒戈反清,各地響應。是年閏八月,清靖南王耿繼茂統率滿漢十萬大軍攻打潮州城。吳六奇率所部援助清軍,以雲梯協助攻城。最後潮州失守,郝尚久也城破身殉。吳六奇功勛卓著,清世祖特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命駐鎮饒平,並命授剿無分疆界,隸官兵3000人。
康熙二年(1663),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庄廷攏招聘名士暗修明史,后因“明史案”事發,株連了查伊璜,吳六奇竭力營救,使查伊璜得以脫身。這報恩於查伊璜一時傳為佳話,清代不少大作家的重要著作都曾以此為題材加以渲染和讚揚。
康熙四年(1665),僧人邱義告吳六奇藏匿桂王的兒子並招為婿,又與永曆皇帝串通及私開銀礦等事。靖南王以所告皆誣,奏誅邱義。朝廷又以吳六奇及其部將鄒瑞、李青、吳漢、王金和歐亮等均盡其能,封疆守御,並築饒平、大埔和黃岡大城所西林營,又建饒平、大埔學宮及郡學明倫堂等學校。吳六奇又得康熙皇帝破格賞賜,初賜太子少保,屢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是年五月三日,吳六奇逝,終年59歲。康熙皇帝聞此凶耗,甚為哀悼,追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謚順格,遣官祭葬,御制祭文、碑文,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於大埔湖寮虎山下。吳六奇治軍之餘,勤讀書,喜書法,且能禮賢下士,有古名將風。著有《忠孝堂文集》。
《吳六奇書札》在《清代稿鈔本》中有收錄。
吳六奇墓出土的坐衙俑
1961年發現並清理,地面僅存石人、石獸共四對,現豎立在大埔影劇院門前。1962年出土器物有墓誌銘一方,鎏金銅冠一個,朝帶銅飾四件,腰形瑪瑙飾一件,陶明器235件,各種陶俑31件。墓誌銘上弧下方,石灰岩,長1.35米、寬0.65米。首端正中篆刻“諭祭”兩字,字邊陰刻雙龍。1985年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時間 | 影視名稱 | 扮演者 |
1998年 | 《鹿鼎記》 | 李岡龍 |
鹿鼎記中的吳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