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話本小說

創作形式

是明代興起的短篇小說的一種創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擬宋元話本而創作的。它與話本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白話小說;其不同點是擬話本不再是說話藝人說唱的底本而是專供人們閱讀欣賞的文學作品。標誌著宋元以來的講唱文學已逐漸脫離了口頭創作階段進而發展成為作家的書面文學。

影響


擬話本的出現標誌著宋元以來的講唱文學已逐漸脫離了口頭創作階段進而發展成為作家的書面文學。其代表作品主要有: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簡稱《三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簡稱《二拍》),陸人龍的《型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於霖的《清夜鍾》以及佚名的《石點頭》《醉醒石》等。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擬話本的代表作。
所謂擬話本小說是指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最早應用這一名稱,指的是宋元時代產生的《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和《大宋宣和遺事》等作品。它們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詩,中間以詩詞為點綴,辭句多俚俗。但與話本又有所不同,“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認為它們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
代表性篇目還有《賣油郎獨佔花魁》、《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後續發展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近八十年,擬話本小說仍然保持著明末以來繼續發展的勢頭,擬話本小說集大量出現,但經過短暫的繁榮后,至雍正時期擬話本小說則成衰落之勢。清代擬話本小說何以早衰?對於這個問題已有不同方面的探討,涉及擬話本小說體製成熟定型以致藝術創新空間狹小;創作主體原因;包括作者心態的變化,擬話本小說的世俗性質與文人精神齟齬不合;接受者銳減,包括擬話本小說的雅化逐漸失去市民讀者群,文言小說的復興吸引文人讀者群;清王朝政治文化政策的干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