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龍

白堊紀末期海中爬行類動物

薄板龍是與恐龍同時代生活在大海中的巨大爬行類,脖子長達8米,超過了它身體全長的一半。分類:蛇頸龍目薄板龍科。薄板龍是已知身體最長的蛇頸龍,一般長15米以上,脖子的長度就達8米。它的頸部有超過70節脊椎骨,超過了任何動物,它的頭部、頸部極可能有控制方向的功能。長長的頸部可使魚群不容易發現它。它還可以通過擺動長頸擴大攻擊範圍,從而獵食動物。

簡介


薄板龍
薄板龍
學名:elasmosaurus platyurus
與恐龍同時代生活在大海中的巨大爬行類,長頸和尖腳是其特徵。它是已知最長的蛇頸龍,頸椎骨多達71節,頭部相對較小,口中排列著鋒利的利齒,通過擺動長頸增加攻擊範圍從而獵食動物薄片龍一般長15米以上,光脖子就有8米了。
薄板龍
薄板龍
薄板龍
薄板龍
它的頸部幾乎是僵硬的,只能做小角度的彎曲,因此科學家分析它主要是把長長的脖子伸進魚群里,而龐大的身體就留在遠處,這樣魚群不會受到驚嚇,它就能趁機大開殺戒了;薄片龍的眼睛結構還可以看到立體圖像,這可是很了不起,利於捕食魚類;同時它脖子可能也起到了轉舵的作用。長脖子也有不少壞處,導致了薄片龍活動緩慢,而且難以逃避其他猛獸的突然襲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薄片龍化石都是沒有腦袋的:它們經常遭到滄龍的進攻,因為反應遲鈍而身首異處。薄片龍看起來巨大,其實對於比它嘴巴大的動物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威脅。此外,它不可能是上岸產卵的,它太重了,上岸會喘不過氣而憋死,所以估計薄片龍是胎生動物。
另外有趣的是,它似乎更喜歡高緯度的冷水,在美國大陸的內海里幾乎沒有分佈。
薄片龍的出現,顯示蛇頸龍已經陷入了進化牛角尖,特化的生物往往最容易滅絕。果然蛇頸龍沒能逃過白堊紀最後的考驗,與恐龍成了難兄難弟。蛇頸龍也許是消失了,但是它留給了人類無限的遐想,至今還有不少"海怪"、"湖怪"打著它的幌子在世界上遊盪···也許蛇頸龍真的沒有滅絕,它仍然在我們廣沃的思想海洋里遨遊,自由自在·····

生活方式


薄板龍家族成員的體型相差也很懸殊。隨著時間的推移,薄板龍的頸有越來越長的進化傾向。它們可能以設伏的方式狩獵。它們很可能是用壯的身體先把魚群擾亂,然後把長在長長頸部頂端的小腦袋迅速伸進魚群,用尖尖的牙齒刺中單個的魚。薄板龍的鰭肢可能向不同方向揮動,從而使身體能夠快速地轉向任何方向。這說明薄板龍很可能像上龍一樣在水面上狩獵。而上龍的身體構造更適合在深水中生活。

牙齒之謎


很明顯,大多數薄板龍尖銳鋒利的牙齒是為捉魚而進化的。但是,有一些薄板龍的牙齒,如水怪龍的,似乎進化成錯誤的形狀了。儘管水怪龍的牙齒又長又尖,可卻是突出在外的,很難抓牢滑滑的獵物這些薄板龍可能把如此排列的牙齒當做一種圈套,捕捉體形很小的魚類或無脊椎動物。另外,它們還可以這些牙齒當做耙子,過濾海床上的泥沙。

品種


巨板龍 Macroplata
薄板龍
薄板龍
巨板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是一種原始的上龍。它得名於大大的肩胛骨,這些肩胛骨發展成大塊的腹底骨板,主要是用來支撐前鰭的。相對其他上龍來說,巨板龍的構造還比較原始,之所以把它分類為上龍主要是看它窄長的口鼻部,而且它的脖子只比頭骨長兩倍而已。
巨板龍身材不大,只有4到5米左右,27塊椎骨(有些資料是29塊,而晚期蛇頸龍代表——薄片龍的椎骨多達71塊!)。
巨板龍外觀還保持著祖先的樣子,和真蛇頸龍類很象。
薄板龍
薄板龍
泥泳龍 Peloneustes
也許大家會奇怪為啥這種上龍有如此古怪的名字,其實這是因為它的化石出土在英國牛津郡的粘土層里,泥泳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已經有所進化,它的椎骨減少到22塊,牙齒上有十分獨特的一條垂直軸線從底部延伸到牙齒中部。科學家還發現泥泳龍的頸骨下面還有一條類似“龍骨”一樣的組織,估計是用來支撐用的,但是這樣肯定使它的脖子轉動不靈活。泥泳龍的后鰭比前鰭要大,這與大多數的蛇頸龍恰恰相反,顯示出它是一位速游專家。
從泥泳龍開始,上龍類的特徵——大嘴短脖子逐漸明顯起來。
徠薄板龍
徠薄板龍
上龍Pliosaurus
上龍是上龍科中首先發現的,這主要是歐文的貢獻,他在1841年對這種動物進行了研究並予以命名。關於上龍與滑齒龍的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們其實是一種動物;而有些人又說上龍的口鼻部比較窄,頭骨也比較深凹些,並且上龍的牙齒橫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齒龍的則是圓形。上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歐洲和南美都有出土。上龍的身材很大,長度有10至12米,腦袋就有兩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