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銅礦

東川銅礦

東川銅礦是國有大型銅礦區,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它歷史悠久,銅礦石的采冶從西漢時期開始,到清光緒年間達到頂峰,年產粗銅8000噸。當時,雲南省所鑄造的制錢中有80%是用東川銅與箇舊錫製造的。

基本介紹


雲南東川銅礦田:東川銅礦由落雪、湯丹、因民、濫泥坪、石將軍、白錫臘、新塘等大中型和一些小型銅礦床組成東川銅礦田。其範圍東起小江,西至普渡河,南抵雪嶺、北達金沙江,東川銅礦田經過40多年來的地質勘查工作,共發現、勘查銅礦床、礦點148個。其中,詳細勘探40個、初步勘探16個、普查38個、概查54個。探獲大型銅礦床2個(湯丹、落雪),中型銅礦床5個(石將軍-蘿蔔地、面山、大英稠、濫泥坪、新塘),小型礦床36個。共累計探明銅儲量391.4萬噸,近年來通過成礦預測研究和勘查,預測東川礦田銅儲量包括已探獲的銅儲量可達到500萬噸以上的超大型銅礦規模。

地貌特徵


1、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東川銅礦采冶歷史悠久。早在東漢初年就有採礦活動,到明末清初采冶已具相當規模,清朝乾隆年間可謂鼎盛時期。地質調查,從1873年至1949年前,曾有不少中外地質學家到東川考察地質礦產。在《中國礦床發現史·雲南卷》(1996)已有詳細記述。1951年4月,即在東川礦區進行銅礦地質調查,重工業部物探隊也在此開展物探工作。1953年洛吉諾夫、孟憲民、黃汲清等認為湯丹礦化範圍較大,銅礦資源豐富,應列入勘探區。同年,在湯丹的落雪組底部和中部找到了巨厚的銅礦體。1955年提交了《東川銅礦儲量計算報告書》,探明銅儲量136萬噸,1957年結束第二期勘探,提交了《東川銅礦儲量計算報告書》。接著對石將軍、濫泥坪、白錫臘、新塘等銅礦床進行勘探。年末,累計探明銅儲量達210餘萬噸。至此,東川銅礦田於50年代的大規模地質勘探工作基本結束。東川銅礦進行大規模建設,始於1958年。先由原蘇聯,後由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進行採選設計。因民、濫泥坪採選廠於1960年先後投產。落雪、湯丹馬柱峒也分別於1970年和1977年投產。目前,這四個礦山仍在持續生產。從1979年開始年產銅精礦已連續穩定在1.5萬噸以上。1996年年產銅精礦達到1.75萬噸。近年來採選規模不斷擴大,“八五”期間上湯丹銅礦改擴建項目,一期規模為年產銅精礦1萬噸,全部建成後年產銅精礦2萬噸。70年代以來西南有色地勘局三一四隊等又找到並勘探了一些中小型富銅礦。如老背沖、蘿蔔地、小溜口、大英稠、水庫山、穿天破、大水溝等銅礦區,特別是原認為小型稀礦山銅鐵礦床的找礦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990年施工一個鑽孔打到42m厚大高品位銅礦體(銅品位高於1%,全鐵品位高於55%),經礦床地質研究,認為屬於奧林匹克壩型火山沉積噴流含銅赤(磁)鐵礦床,簡稱“稀礦山式”,資源潛力,找礦前景十分可觀。近年來,在東川礦田南北礦帶(北部落雪-因民,南部新塘-湯丹-濫泥坪)和因民組、落雪組兩個主要含礦層及生產礦山周邊和深部繼續開展大比例尺成礦預測和勘查,為東川銅礦可持續生產提供可靠資源保證。近年來,該礦區又找到不少礦脈。關於礦區新礦脈的發現示於下。
2008年2月在因民背斜西北發現小水井礦段,礦脈分為3層,I層長1080米,厚20.95米,銅品位0.66%,儲量10.87萬噸;2層和3層的總長均為355米,其中第二層厚8.87米,銅品位0.66%,儲量1.41萬噸;第三層厚4.13米,銅品位1.33%,儲量0.65萬噸。此外,在湯丹-落雪組東南部又查明了一條新礦體,有黑樹林、四棵樹、一棵樹三個礦段。
黑樹林礦段:總長185米,分為2層,第一層厚1.35米,銅品位0.48%,儲量0.11萬噸;第二層厚5.30米,銅品位0.43%,儲量0.44萬噸;
四棵樹礦段:總長107米,分為2層,第一層厚10.06米,銅品位1.71%,儲量0.48萬噸;第二層厚8.75米,銅品位0.43%,儲量0.42萬噸;
一棵樹礦段:總長180米,分為2層,第一層厚20.40米,銅品位1.41%,儲量1.65萬噸;第二層厚3.90米,銅品位0.41%,儲量0.31萬噸。
2009年11月在新塘-湯丹礦帶查明兩個新礦體,其中PD1500礦體長820米,厚0,97米,銅品位0.56%,儲量7.37萬噸;PD1380礦體長580米,厚12.43米,銅品位0.62%,儲量3.24萬噸。
2、礦田地質特徵:
⑴地質概況:東川礦田位於昆陽古裂谷中段的斷陷盆地。出露的地層,主要是元古宇,其次是古生界、中生界僅分佈礦田南部的雪嶺一帶及小江東岸地區。部分平台、溝谷地區有第三系、第四系覆蓋。礦田的元古宇地層又以中元古界為主,分佈面積約佔85%。古元古界多呈斷塊在礦田北端小岩腳及礦田中部的小溜口等地出露,新元古界震旦系分佈於礦田的南部,分佈面積約佔13%。其中下震旦統澄江組又受寶九斷裂的限制而分佈其南側。含礦層位,主要是中元古界昆陽群因民組上部及落雪組下部;其次是黑山組和新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組。其含礦岩性,因民組上部為硅質岩、凝灰質、泥砂質白雲岩夾板岩;落雪組下部為薄—中層泥砂質白雲岩夾薄層鈣板岩以及上部的含藻白雲岩等,為層狀銅礦主要賦礦層位;黑山組下部(一段)黑色碳質板岩夾藍灰色粘土板岩;陡山沱組為泥質白雲岩、泥碳質白雲岩夾板岩、硅質條帶白雲岩、砂岩礫岩,為濫泥坪式銅礦賦礦層位。在幾個主要含礦層位目前探獲的銅礦儲量比例:因民組含銅鐵礦、角礫岩脈狀銅礦佔11%;落雪組白雲岩層狀銅礦佔72%;黑山組碳質板岩、白雲岩層狀銅礦佔6%;陡山沱組碳質白雲岩、白雲岩層狀銅礦、砂礫岩層狀銅礦佔11%。礦田構造格局由南北向的小江斷裂、普渡河斷裂與東西向的寶九斷裂、麻塘斷裂等4條斷裂組成。在礦田內形成南北向與東西向兩組主幹斷裂。其中,南北向的落雪-因民破碎帶;東西向的湯丹-濫泥坪斷裂,黃水箐-新塘斷裂,下四棵樹-面山斷裂與雙水井斷裂等具有生長斷裂,或是後期多次活動的特點,使東川斷陷盆地進一步分解成一些半地塹式的沉積窪地,對岩漿岩的分佈和成礦起到控制作用。
⑵岩漿岩:東川礦田岩漿活動強烈,且時間長,活動高峰是因民期及晉寧晚期(晉寧運動)。因民期以火山岩為主,晉寧晚期以侵入岩為主。火山岩主要是細碧角斑岩系,其次為玄武岩,局部地段見粗面岩。火山碎屑岩包括火山角礫岩、凝灰岩、沉積凝灰岩等。侵入岩主要為輝長岩輝綠岩及少量鈉長閃長岩、石英鈉長斑岩、花崗岩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分佈在因民組底部,其次為小溜口組、黑山組和麻地組。侵入岩包括次火山岩主要沿落因破碎帶及其兩側的橫斷層、縱斷裂侵入呈岩床或岩脈產出。花崗岩僅見於小江斷裂東側的大深溝與李子溝,呈岩株或岩基產出。
⑶圍岩蝕變:控礦岩層經歷了區域變質作用,為低級變質岩系。圍岩蝕變有硅化、白雲石化、重晶石化等。火山物質豐富地段具有鈉長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⑷礦帶礦體:礦帶根據東川礦田的礦床分佈和主要賦礦層位等,劃分兩大礦帶。即北部為因民落雪礦帶,全長28km;東南部為新塘-湯丹-濫泥坪礦帶(簡稱湯新礦帶)斷續延長17km。經勘探工程式控制制,礦體延深已達500~860m。礦體產狀一般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沿層位分佈。主要礦床礦體規模、銅平均品位:東川式銅礦床,因民面山礦段主礦體長1600m,平均厚度6.2m,,銅平均品位0.85%;落雪龍山礦段主礦體長390m,延深450m以上,平均厚度11m,銅平均品位1.59%;湯丹主礦體長4300m,斜深780m以上,厚數米至70m,銅品位0.87%。稀礦山式銅鐵礦床,主礦體長556m,已知延深1164m,平均厚度6.48m,平均銅品位1.24%。桃園式銅礦床礦體長200~450m,延深大於300m,厚度12~55m,銅品位1%以上。濫泥坪式銅礦床,礦體長2000m,寬800m,厚度0.5~7.5m,平均銅品位1.5%。
⑸成礦時代:因民組U-Pb法測年1805~1675Ma,落雪組Pb法測年1749Ma,因此沉積成礦期約為1800~1600Ma。共生的基性岩牆K~Ar測年1059~1028Ma,滇中主要變質岩年齡為1100~900Ma。
⑹礦石類型:東川落雪因民銅礦主要有三種礦石類型:硫化礦石佔33%,混合礦佔26%,氧化礦佔41%。礦石礦物組合:白雲岩層狀礦床,主要是斑銅礦、輝銅礦、黃銅礦、銅藍、黃鐵礦孔雀石石英白雲石等;含銅鐵礦床,主要是赤鐵礦、磁鐵礦、斑銅礦、黃銅礦、藍輝銅礦、黃鐵礦、孔雀石、硅孔雀石、石英、白雲石、方解石等。金屬礦物組合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如在改造輕微的大型層狀礦體中,保存從底部到頂部由輝銅礦→斑銅礦→黃銅礦→黃鐵礦的沉積自然分帶。礦石化學成分,改造輕微的礦體多為貧礦,銅品位在0.5%~0.8%左右;改造強烈的礦體多為富礦,銅品位0.9%~1.5%以上。礦石結構為格狀、乳滴狀、文象狀、葉片狀等結構;礦石構造具沉積特徵,主要以層紋狀、韻律條帶狀、團粒浸染狀、馬尾絲狀、疊層狀、竹葉狀、鮞狀、波痕狀、斜層理狀等構造。受改造地段的礦石為塊狀、角礫狀、揉皺狀、網脈狀構造等。氧化帶礦石為皮殼狀、葡萄狀構造等。
⑺礦床類型:目前,較普遍地將東川銅礦劃歸為古陸邊緣裂陷槽中以碳酸鹽岩為容礦岩石的沉積-改造銅礦床或簡稱為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床,也有的稱之沉積變質型(層控)銅礦床,習慣稱“東川式銅礦床”。近年來龔琳等研究昆陽裂谷發展演化,結合東川礦田的主要礦床時空分佈和有利於找礦,按成礦系列、建造類型、容礦岩石、賦礦層位、成礦環境等,將東川礦田的礦床劃分為四個類型(1996),即從賦礦層位由下至上分為:①產於中元古界因民組的海相火山-噴流沉積型銅鐵礦床(稀礦山式銅鐵礦床);②產於中元古界落雪組的碳酸鹽岩建造中噴流-熱滷水沉積型銅礦床(東川式銅礦床,含落因式銅礦床、湯丹式銅礦床);③產於中元古界黑山組的黑色頁岩-碳酸鹽岩建造中沉積改造型銅礦床(桃園式銅礦床);④產於新元古界陡山沱組的陸源沉積建造中的銅礦床(濫泥坪式銅礦床)。
礦山開採
中國銅礦山開採主要是地下採礦和露天採礦。從目前開採的礦石量來看,地下採礦佔44.6%,露天採礦佔55.4%。
地下採礦,目前開採深度一般在300~800m,個別的達到1000m以上。其開拓方法,根據礦床的地形和礦體產狀、規模和埋藏深度等,通常採用豎井開拓、平窿開拓、聯合開拓和斜井等四種方法。主要礦山開拓方法:1、中條山銅礦的胡家峪礦山南河溝坑口和桐木溝坑口均採用平窿、豎井聯合開拓;篦子溝礦山669m標高以上為平窿溜井開拓,669m以下為平窿盲豎井開拓;銅礦峪礦山採用平窿、溜井、副豎井聯合開拓。2、銅陵地區銅礦的鳳凰山採用單一混合豎井開拓;銅官山採用豎井、斜井、盲豎井和平窿開拓。3、大冶地區銅礦的銅錄山Ⅲ、Ⅴ號礦體採用下盤中央豎井開拓;赤馬山為平窿-豎井聯合開拓;龍角山採用平窿與盲豎井開拓;豐山洞採用下盤豎井和斜坡道開拓。4、滇中地區銅礦,東川因民礦山採用平窿-豎井聯合開拓,落雪礦山為平窿、溜井、輔助豎井開拓,濫泥坪礦山平窿、溜井、輔助斜井開拓。易門銅礦的獅山、鳳山採用平窿-豎井聯合開拓。牟定銅礦郝家河上部礦段用平窿盲斜井開拓,中部用箕斗斜井開拓。大姚銅礦的上部氧化帶用平窿、溜井、輔助盲斜井聯合開拓,下部硫化礦用箕斗豎井、溜井、石門、輔助盲斜井聯合開拓。5、江西東鄉銅礦採用主副井和斜井聯合開拓;武山銅礦中央式豎井開拓。6、遼寧紅透山銅礦坑口+250m標高以上用平硐開拓,+253m主平硐以下,採用上盤側翼混合豎井開拓;華銅銅礦中央式豎井開拓;桓仁銅鋅礦用平窿豎井開拓。河北壽王墳銅礦,上部,即零米中段(絕對標高500m)以上採用平窿溜井開拓,下部,即零米中段以下用平窿-豎井聯合開拓。
露天開採比地下開採具有開採效率高、成本低的優越性,但礦床必須具備露天開採條件。目前,中國適合露天開採的銅礦床數量雖不多,但都是大型、特大型礦床。開拓方法主要是公路運輸開拓和聯合運輸開拓。現在開拓最大的露天礦是江西德興銅礦的銅廠礦床南山區,70年代已形成日產礦石1萬t的規模,1989年已擴大成日產礦石能力3萬t,第三期建設繼續擴大開採能力,並建設北山採區。2000年將開發德興礦田的另一個大型礦床富家塢礦區,屆時德興礦田將成為世界超大型露天銅礦之一。目前南山露天采場,採用汽車運輸,橫向采剝法。此外,露天開採礦山還有江西永平銅礦、廣東石?銅礦兩個大型礦山。永平礦山採用開溝開拓,橫向推進,礦山在-44m以上採用汽車固定幹線運輸。
還有的礦床,先是露天採礦,後轉入地下採礦。甘肅白銀廠銅礦的折腰山、火焰山兩礦區,即是這種開拓方式。1959年兩個礦開始露天採礦,採用永久汽車路塹的布線方式上部回返,下部螺旋直進開拓。現露采已閉坑,轉入地下開採深部礦體。
中國有色金屬露天採礦技術裝備和爆破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於採礦技術進步和加強技術管理,使勞動生產率有了明顯提高。如江西銅業公司露天礦全員勞動生產率80年代初1653[t/(人·a)]到90年代提高到8342t/(人·a)。廣東石?銅礦由80年代初2746t/(人·a)到90年代提高到4467t/(人·a)。礦產資源也得到有效的利用,採礦損失率、礦石貧化率也有明顯的下降。採礦損失率從1990年的3.84%到1996年降到2.33%。
選礦與加工:目前,中國勘探和開採的銅或銅多金屬礦床,大部分銅礦石都要經過選礦富集成銅精礦才能冶鍊成銅金屬。銅礦選礦方法主要有浮選、磁選、重選等方法或濕法冶鍊等。為正確選用各種選礦方法和合理制定選礦工藝流程。需要事先研究礦床物質成分,查明礦石自然類型,鑒定礦石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嵌布粒度和礦物可選性能以及有益有害元素賦存狀態等。礦石自然類型一般按其氧化銅硫化銅的比例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硫化礦石(含氧化銅在10%以下)、氧化礦石(含氧化銅在30%以上)、混合礦石(含氧化銅在10%~30%)。
不同礦石類型則用不同選礦方法:單一硫化礦石常用浮選方法。多金屬硫化礦石,針對礦石組分特性而分別選用混合浮選法、優先浮選法、混合優先浮選法、浮選和重選聯合選礦法、浮選和磁選聯合選礦法,以及浮選和濕法冶鍊聯合處理等。氧化礦石選礦,一般用浮選與濕法冶鍊聯合處理或用離析法與浮選聯合處理;含結合式氧化銅高的礦石,一般用濕法冶鍊處理。混合礦石選礦,通常用浮選法,它可以單獨處理,或與硫化礦石一起處理;也可以採用浮選和濕法冶鍊聯合處理,即先用浮選法選出銅精礦,再將浮選后的尾礦用濕法冶鍊處理。銅精礦質量(含銅品位高低和伴生有益有害組分等)對冶鍊生產能力、能源消耗和經濟效益等有直接影響。
銅礦石冶鍊方法主要有火法冶鍊、濕法冶鍊。根據礦物原料性質和有害組分鋅、砷、氟、鎂等含量、賦存狀態而採用不同的冶鍊方法。火法冶鍊是常用的煉銅方法,又分為鼓風爐熔煉、反射爐熔煉、電爐熔煉、閃速爐熔煉、諾蘭達連續煉銅法等。濕法冶鍊主要用於處理氧化礦石或含自然銅不高的單一礦石。由於使用的浸出劑不同,又分:硫酸浸出法,用以處理二氧化硅含量很高的酸性氧化礦石;氨浸出法,用以處理含多量鹼性礦物的氧化礦石或自然銅貧礦;細菌浸出法,用以處理低品位硫化礦石。
環境保護:礦山在採礦、選礦過程中,有廢水、廢渣、尾礦、粉塵和雜訊等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如銅礦選廠的廢水常含有浮選藥劑、金屬離子和懸浮物等,如果不進行處理而超標排放會危害人的健康;水中重金屬超過一定數量時,可使魚類等致死;懸浮固體會影響陽光的透射,影響到水的自凈作用及水生物的光合作用。因而,採選環境保護、治理已引起社會關注。
近年來中國對礦山廢水、尾礦、粉塵等治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廢水治理成效顯著。目前,礦山對廢水治理的方法有:提高廢水復用、調整選礦藥劑制度、自然凈化處理、混凝法處理、中和法處理、氧化法處理、生物處理和從廢水中回收氰化物等方法,均有一定效果。如壽王墳銅礦山選廠原排放水1萬m3/d,自開掘回水隧洞實現廢水閉路循環使用后,使廢水排放降低到2000m3/d,廢水利用率達到80%。尾礦治理有方。許多銅礦山都建立了比較堅固的尾礦庫。五六十年代建立的不穩固或年久失修的尾礦壩,大部分已加固、加高,防止尾礦流失對環境的影響。不少礦山對尾礦庫通過“平整-覆土-植被”進行復墾造田,對防治塵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既保護了環境,又取得了經濟效益,一舉兩得。如中條山篦子溝銅礦尾礦庫的復墾工程很有代表性。莫家窪尾礦庫復墾造田,覆土100000m ,造田213000m ,種植2000餘棵楊樹、秋桐、洋槐等,並在墾區內還試種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等,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又保護了環境,水蝕與風蝕得到有效控制,調整了小氣候。尾礦不是廢物。尾礦中有不少有益有害元素,通過綜合開發、綜合利用、變廢為寶,變害為益。如紅透山銅礦選廠採用常用的黃葯和松醇油,從含硫為6%~8%的尾礦中回收了硫精礦。尾礦還可作建築材料,以含石英為主的尾礦可用於生產蒸壓硅酸鹽礦磚。石英含量99.9%,含鐵、鉻、鈦、氧化物等雜質低的尾礦可用作生產玻璃、碳化硅等的主要原料。尾礦還可作為充填井下採空區的物料,紅透山銅礦、銅錄山銅礦等利用尾礦充填井下採空區,取得較好效果。
生產布局:根據地質勘探可利用的銅礦資源和礦床分佈及建設條件,現已建成國營銅礦山100多個。其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簡稱CNNC,下同)直屬礦山37個,現已形成以礦山為主體的七大銅業生產基地。
⑴江西銅基地:江西銅礦資源豐富,居全國之首。探明的銅工業儲量(A+B+C級儲量,下同)佔全國銅工業儲量的1/3,是中國銅業生產最大的基地。1978年國家把江西銅基地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1979年成立江西銅業公司,現擁有“六礦兩廠”,即德興銅礦永平銅礦、武山銅礦、東鄉銅礦、城門山銅礦(待建)、銀山鉛鋅銅礦和貴溪冶鍊廠、上海冶鍊廠。六個大中型礦山擁有探明的銅儲量共計1387萬t,其中德興銅礦是超大型銅(鉬)礦田,德興銅廠礦山1993年形成10萬t/d採選規模,成為亞洲特大型礦山之一。現開採的五個礦山年產銅精礦(金屬含量,下同)10.2萬t(1996),佔CNNC銅精礦產量的1/3,佔全國銅精礦總產量的1/4。江西銅業公司1996年產電銅20.16萬t(其中貴溪冶鍊廠11.65萬t)佔CNNC銅產量的1/3,佔全國銅總產量的1/5。
⑵雲南銅基地:雲南銅礦資源豐富,探明的銅工業儲量居全國第2位。該基地由“四礦一廠”組成,即東川、易門、大姚、牟定等四個大中型礦山和雲南冶鍊廠。目前組建的雲南銅業(集團)有限公司,1996年年產電銅10萬t,銅精礦5萬t,是中國產銅第二大型銅業基地。
⑶白銀銅基地:甘肅白銀廠地區是中國銅礦富集區之一,由折腰山、火焰山、銅廠溝、小鐵山、四個圈等礦床組成。為開發白銀廠銅礦資源於1954年成立了白銀有色金屬公司,並將礦山採選冶建設列入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揭開了中國50年代建設大型銅企業的序幕。經過1957至1959年三年大規模建設,折腰山、火焰山兩個露天礦和選礦廠、冶鍊廠等高速度、高質量地建成。原設計能力年產銅3萬t,后經技術改造達到5萬t,一度是全國產銅最多的大型採選冶聯合企業。1996年產電銅6萬t。
⑷東北銅基地:該基地由一批中小型礦山所組成,起步早、建設快。1948~1950年將遼寧清原銅(金)礦、華銅銅礦、芙蓉銅礦、馬鹿溝銅礦和吉林石咀子銅礦、天寶山銅鉛鋅礦等恢復了生產,瀋陽冶鍊廠也於1949年1月恢復了生產。從此,在東北地區出現了中國第一個銅採選冶生產基地,為中國銅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起到了先導作用。五六十年代曾為全國有色金屬企業輸送了大批管理人才和科技骨幹,有力地支持了全國銅工業的發展。60年代上述礦山資源陸續采盡閉坑,由桓仁、紅透山等礦山接替以及外購礦物原料,使東北銅基地持續生產,併產銅精礦5萬t,1996年年產電銅7萬t。特別是還有尚待開發的黑龍江多寶山大型斑岩銅礦,累計探明銅金屬量237萬噸,鉬8萬噸,金73噸,銀1046噸,可作為沈冶礦物原料供給基地。因此東北銅基地生產仍有後勁。
⑸銅陵銅基地:安徽銅陵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建設條件好,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銅官山、獅子山、大團山、冬瓜山、鳳凰山、新橋、貴池、安慶、琅琊山、沙溪等一批大中型礦床共計銅儲量300多萬t。該基地也是建設早、起步快的基地,是“一五”計劃期間第一個年產萬噸銅的基地。現銅陵有色金屬公司擁有六個礦山、兩個冶鍊廠。1996年年產銅精礦4.2萬t、電銅4.65萬t,為大型採選冶加工聯合企業。
⑹大冶銅基地:湖北大冶、黃石、陽新地區銅礦資源豐富,已探明銅儲量共計360多萬t。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現擁有“六礦兩廠”,即銅錄山、豐山洞、銅山口、赤馬山、大冶銅廠、新冶等大中型銅礦山和一個銅冶鍊廠、一個銅材加工廠。1996年年產銅精礦近2萬t、粗銅6.16萬t、電銅4.56萬t,為大型採選冶加工聯合企業。
⑺中條山銅基地:山西中條山地區從50年代以來,勘探了銅礦峪、小西溝、胡家峪、篦子溝、落家河等大中型銅礦,累計探明銅儲量330多萬t。為開發這一地區的銅礦資源1956年成立了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現擁有“三礦兩廠”,即銅礦峪、胡家峪、篦子溝等大中型銅礦山和一個冶鍊廠、一個電解銅廠,形成以採選冶為主體的大型聯合企業。1996年年產銅精礦2.72萬t、粗銅2.6萬t、電銅1.16萬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