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講學
私人講學
私人講學,始於春秋時期。《呂氏春秋·離謂》記有春秋鄭國鄧析私人講學事迹。孔子亦設學舍於曲阜,外出遊歷時,弟子相隨,為春秋末期最大私人講學團體。《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墨子自稱有弟子三百人。《淮南子·泰族訓》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戰國中期,諸子蜂起,各自傳道授徒,弟子自由擇師,形成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盛況。
目錄
孟子“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孟子·滕文公下》)。許行倡躬耕自食,亦有“徒數十人”(《孟子·滕文公上》)。秦代禁私學,然禁而未絕。漢代經師講學盛行,自立“精舍”或“精廬”,隱居教授,及門弟子和著錄弟子至數百數千以至萬人之眾。牟長“自為博士,及在河內,諸生講學者常有千餘人,著錄前後萬人”。馬融“教養諸生常有數千”。蔡玄“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鄭玄遊學歸里,“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晚年弟子“自遠方至者數千”(均見《後漢書》諸列傳)。漢后,私人講學時盛時衰。宋代興書院,多由著名學者私人創建或主持,設于山林僻靜處,有一定組織機構,內聚大量圖書,收徒教授,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并行,是為私人講學較高形式。元代以後,書院雖逐步官學化,仍有不少保持私人講學傳統。私人講學制度歷二千餘年,對繁榮學術文化、培養人才有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