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伐吳
曹丕伐吳
三國時期,曹魏開國之君魏文帝曹丕曾於任內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敵國東吳,起因是當吳名義上還是魏的附庸時,吳主孫權拒絕將兒子孫登作為人質送往魏廷。這些入侵被分為兩部分。第一波進攻在222-224年,直至曹丕下令總撤退。第二波也是最後一波則在225年。
在蜀漢皇帝劉備於猇亭之戰敗於孫權軍前,孫權從歸順曹丕之舉中得益,寄望曹丕能在他與劉備的衝突中相助。但對孫、曹雙方而言,此舉都不得人心,以14年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的孫權方為尤甚。孫權被曹魏封為吳王,吳因而被視為魏的附庸國,孫權及其部將也為此感到不自在。而當劉備關鍵性地敗於猇亭后,孫權軍中更認為和魏聯盟不再是吳政權存留的保障,已經沒有必要。孫權也顯示出了計劃提前結束聯盟的跡象。
隨著時間的發展,曹丕維持吳蜀敵對關係的計劃也隨著孫權和劉禪重建聯盟而破產。在一次意圖改善和孫氏關係的嘗試中,他要求將孫權長子孫登送到洛陽為人質。但孫權拒絕了,後來對曹丕道歉,稱兒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難捨,一旦離鄉會水土不服。曹丕沒有發作,也沒有按下此事。但曹丕很快再要求孫登入質,再遭拒絕。
魏吳之間的關係繼續惡化,最終曹丕攻打孫權。孫權屢次派使節和談,皆未遂。不久,孫權於222年十月建號,宣告和魏脫離臣屬關係。
222年秋,魏徵東大將軍曹休率艦隊沿資江而下直至吳建威將軍領丹楊太守呂范指揮把守下的洞口要塞。呂范遷前將軍。魏軍初期的努力使其在對吳戰鬥中取得成功,呂范遭遇大風翻船,死數千人,於是敗於洞浦。但吳揚威將軍孫韶和建武將軍徐盛率領的援軍使魏水軍的進攻陷入僵局。曹休命鎮東將軍臧霸追敵,不利,將軍尹禮被吳偏將軍全琮與徐盛梟首。戰鬥在223年晚春結束。
江陵之戰 (223年)
在更遠的長江西面,魏上軍大將軍曹真、左將軍張郃、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從襄陽攻打吳治下的荊州要塞。魏帝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223年正月,張郃敗吳將孫盛,吳軍溺死數千人,張郃於是奪據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破孫權軍於牛渚屯,圍江陵。吳左將軍諸葛瑾率援軍到,被夏侯尚擊退。江陵吳軍在征北將軍朱然統領下,多得病,能戰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對曹真長達六個月的攻勢無懼色,反而激勵將士,乘隙攻破魏兩屯。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營搭設浮橋,議論此事的多以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卻認為此舉犯兵家大忌,魏軍精銳將處險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漲,夏侯尚軍就自身難保了。於是曹丕詔夏侯尚趕緊出渚,在吳人攻擊下,魏軍勉強得脫。趕來援救的吳平北將軍潘璋已製作荻筏,計劃點上火順流而下,燒毀夏侯尚浮橋,因夏侯尚退軍,也就沒有實行。十天後江水果然大漲,曹丕嘆服董昭審慎。魏營又為瘟疫所苦,曹丕命諸軍解圍撤退。
濡須之戰 (222-223年)
第三次入侵併非指向長沙或荊州地區,但離吳王孫權更近。孫權已故部下折衝將軍甘寧曾幫助佔領魏在揚州的前哨、在今巢湖東灣的濡須,魏大司馬曹仁因而率步騎數萬攻濡須。曹仁揚言攻打羨溪,誘吳濡須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軍徑奔濡須,真正攻打羨溪的其實是散騎常侍蔣濟。朱桓還沒追回派往羨溪的軍隊,曹仁已經殺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諸將害怕,但朱桓卻自認為用兵勝過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誘曹仁來攻。曹仁派兒子曹泰攻濡須城,將軍常雕、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蔣濟認為不可,曹仁不聽,親率萬人留在橐皋為曹泰等人後援。朱桓派別將擊常雕,親自拒曹泰,曹泰燒營而退。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魏軍溺死及被殺者千餘人。
曹仁最終也隨其餘諸軍一同撤退。
蘄春之戰
魏前將軍張遼屯合淝,深為東吳所忌,但在本次伐吳之戰中,於222年病亡。而曹仁也在回師后不久於223年三月過世。
先前吳戲口守將晉宗叛投魏,被任命為魏在長江以北的新要塞蘄春的太守,數次侵吳,想襲擊安樂救走被作為人質的家屬。孫權恨晉宗,223年六月,命吳后將軍賀齊攻之,雖然天氣極熱不利行軍,但賀齊還是成功攻破蘄春,俘獲了晉宗。
224年八月,曹丕治水軍,九月至廣陵。吳人很害怕,在徐盛(已遷為安東將軍)建議下沿江從石頭城到江乘一路設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曹丕隔江望見,認為東吳有人才,未可圖,魏軍也感到忌憚,於是退軍。
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師,十月行幸廣陵故城閱兵,士兵十餘萬,旌旗數百里,和建業(今江蘇南京)隔長江相對。但孫權嚴守,加之冬季天氣大寒,結了冰,船不能入江,因此曹丕迎戰孫權取勝的希望渺茫。他嘆氣,下令撤軍。孫韶派部將高壽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襲曹丕,曹丕大驚,高壽獲其副車、羽蓋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