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信達

廣州道教協會副會長

吳信達,男,漢族,廣東省南海人,1923年9月出生,小學畢業。他是第九屆、十屆廣州市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廣州市政協常委。改革開放時期,吳信達歷任廣州道教三元宮住持,廣州道教協會副會長、代會長、會長,廣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

個人簡介


吳信達出生於廣東南海一個農民家庭。20世紀30年代初,年僅13歲的他就離開父母來到廣州謀生。期間,當過學徒、擺過地攤、擦過皮鞋,也曾經燒過石灰。為了尋找心靈的解脫,他常常跑到三元宮,把自己的心事說給大殿上超凡脫俗的神仙們聽。1944年,吳信達入道廣州道教三元宮。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他長期擔任三元宮住持和廣州道教協會會長,他是廣州道教事業恢複發展的推動者和見證人。每當人們與他談起道教的發展時,吳信達總是滿懷希望地說:“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足以證明,黨的宗教政策是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道教的前途也會越來越光明。”

人物事迹


結緣三元宮

吳信達18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他曾一度彷徨,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三元宮的住持唐誠靜道長見他老實聰慧,就收留了他。後來,道長又把他送到十大洞天之一的羅浮山沖虛觀掛單修行。三年後,他從羅浮山返回三元宮。解放后,他響應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的“生產自救、自力更生”的號召,發動三元宮所有道友,成立了“三元掃把社”,堅持生產自養的道路。“三元掃把社”在當時廣州的五大宗教中頗有名氣,大家都說:“用三元宮的掃把,可以掃去污穢。”後來,隨著極“左”思想的干擾,三元宮被迫關閉。他和其他宗教人士一起被下放到工廠車間當起了工人。
1979年的一天,正在冠華塑料廠車間工作的吳信達,突然被廣州市委統戰部的工作人員請了出來,就在他一臉茫然的時候,來人告訴他,國家準備在北京召開宗教會議,廣州市委決定讓他作為道教的代表參加這一盛會。聽到這個消息,他激動得熱淚盈眶。

修復三元宮

吳信達從北京開會回來后,廣州市委統戰部就委託他主持修復三元宮。經過十年“文革”的破壞,當時的三元宮已經千瘡百孔、滿目瘡痍,所有的神像都被砸了,剩下的大殿、房間也被十幾個單位佔用。有人勸吳信達說:“自己都一把年紀了,不如找個清凈的地方,享享清福。”他卻說:“我18歲就在三元宮入道,三元宮給了我新的生命,我都算是三元宮養大的,我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恢復古觀的香火,報答三元宮的恩情。”修復前的三元宮內連坐的凳子都沒有,他就在磚頭外包層報紙當作凳子用;沒有神像,他就用石膏塑;沒有香油箱,他就用水盆。為了收回被佔用的房屋,他不厭其煩地三番五次地上門跟各個單位解釋,期間不知道受了多少白眼,吃了多少閉門羹。但他沒有灰心泄氣,依靠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促使一些單位逐漸退還了佔用的房屋。一些道友也開始回來了,冷冷清清的三元宮開始恢復了生機。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82年三元宮的修復工程告一段落並重開山門,古老的三元宮重新煥發了生命,專門到三元宮來視察的廣州市委統戰部部長羅培元看到此情此景,對他大加讚揚。但他卻沒有絲毫的自得,還經常教誨他的弟子:“修道是一輩子的事,作為一個全真派道士更要講求真功真行,功行並修,為教門大起塵勞。”三元宮已煥然一新,初步恢復昔日的風采。整個宮觀依山勢而建,殿閣逐級而上,院落隱於林木之間,木魚聲聲,常聞步虛之韻,清虛雅勝,堪稱嶺南勝境。

扶貧濟困

過慣了清貧生活的吳信達常說:“十方財,十方散。”他熱衷於各種慈善事業、公益事業。在他的帶領下,三元宮一次次向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援手,他扶貧濟困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至2008年期間,三元宮為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捐款超過1000萬元。捐贈項目主要用於支持少數民族教育、社會賑災扶貧等。

言傳身教

已86歲高齡的吳信達時刻惦記在新的世紀如何進一步發揮道教的作用,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他廣開法門,接引後學,為廣州道教的發展積極培養人才。他多次為中國道學院捐資辦學,在宮內也言傳身教,為一些年輕道士講授南派經韻和道教教義。2000年後,他親自挑選了8個有志於修道的年輕人,教授他們研習道教經典,分批送往中國道教學院深造,為廣州道教培養了後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