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丸

跳丸

跳丸是古代百戲之一,以擲丸上下揮舞為戲。跳丸也比喻時光飛逝。

釋義


1、中國古代百戲之一。
跳丸也叫“弄丸”或“飛丸”,是雜技藝人用手熟練而巧妙地拋接玩弄丸鈴的一種遊戲。表演者快速地用兩手把若干個丸鈴連續拋接,一個在手,多個在空中。當時已有能拋接九個丸鈴的技巧。又有拋接劍的,稱為“跳劍”,技術高的可拋接七把劍。這類雜技流傳至今,成為手技的組成部分。
跳丸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流行了。據史料《尚書》記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莊子》言:“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前者說的是把石頭當作飛來去器,在兩手中輪替拋接,空中滿是飛去飛回的石頭,動物也跟著飛起的石頭翩翩起舞。後者是說楚國一個叫宜僚的人在兩軍對壘的陣前,耍弄彈丸,六個在空中飛舞,一個在手中撥弄,使兩軍將士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而和解,起到了不戰而和的神奇效果。
到了秦漢時期,跳丸就更加盛行了。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得知,漢代的跳丸可分為單手和雙手拋接,拋擲的方式分橫拋、直拋兩種。單手拋接,最多為六丸,雙手拋接一般為三至七丸,最多達九丸。拋接的彈丸數越多,難度越大。據說到五丸之數時,要想增加一丸,非有二三年工夫不可。漢代隨著“跳丸”的普及,以後又發展到所拋弄彈丸有大小輕重之別,而且拋接,不僅用手,還以臂、肘兼用,甚至和利劍一起拋耍。這種“跳丸”雜技場景大多表現在漢畫像上。
有關記載:《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潁川 邯鄲淳”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時天暑熱,(曹)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曹植)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新唐書·宦者傳下·李輔國》:“輔國 以功遷兵部尚書。南省視事,使武士戎裝夾道,陳跳丸舞劍,百騎前驅。”宋蘇軾 《紫宸殿正旦教坊詞·小兒致語》:“擊石摐金,奏鈞天之廣樂;跳丸舞索,戲平樂之都場。”
2、跳丸比喻日月運行,謂時間過得很快。韓愈《秋懷》詩之九:“憂愁費晷景,日月如跳丸。”明 鄭若庸 《玉玦記·標題》:“日月跳丸,黃花綻了,幾番重九,英雄袖手。”張昭漢 《甲寅春西湖小麥嶺》詩:“萍絮幻滄桑,日月驚跳丸。”

相關資料


漢代跳丸雜技俑

該俑為灰陶,通高18.5厘米,上身微仰,右腳著地,左腿微蹺,雙臂似弓左右張開,左手握著即將拋起的彈丸,雙眼全神貫注看著正在空中飛舞的彈丸,右手擬要接握空中下落之彈丸,動感十足。我們不論從那個角度欣賞,都會覺著這件漢代陶俑拋接“跳丸”的姿勢妙趣橫生,似有親臨其境,浮想聯翩的感覺,極具藝術和觀賞價值。

跳丸日月

詞目:跳丸日月
漢語拼音:tiào wán rì yuè
解釋:跳丸:跳動的彈丸。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處:唐·韓愈《秋懷》詩:“憂愁費晷景,日月如跳丸。”唐·杜牧《寄浙東韓乂評事》詩:“一笑五雲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經秋。”
示例:唐·杜牧《寄浙東韓八評事》詩:“一笑五雲溪上舟,~十經秋。”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