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冬果

甘肅省的傳統小吃

熱冬果是甘肅省有名的傳統小吃。相傳由唐朝的宰相魏徵所創造。上百年來蘭州人喜食街頭小吃。蘭州地氣乾燥,熱冬果乃冬季下火之佳品。每年初冬,蘭州街頭賣熱冬果的小攤便隨處可見。煤火爐上放一特大砂鍋,煮著黃橙橙的大梨,熱氣騰騰地散發著淡淡的藥味和清香。遇到下雪天,吃碗熱冬果,渾身的溫暖舒暢如漫天的雪花般飄散開來。

小吃介紹


熱冬果
熱冬果
熱冬果是上百年來蘭州人喜食街頭小吃。蘭州地氣乾燥,熱冬果乃冬季下火之佳品。凍梨,甘肅省最多,以皋蘭什川、蘭州西固最優,富含果酸、檸檬酸、蔗糖等成分,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養身祛疾等功效,是西北水果中的一種特殊水果。在蘭州,把凍梨做成湯水甜食,叫熱冬果。熱冬果是把凍梨加熱,蒸熟後文火慢熬,使梨肉入口即化,梨皮脫落。
熱冬果
熱冬果

相關詩詞


贊“熱冬果”的小詩
北風吹雪花朵朵,一鍋梨子一爐火。
如愁軟兒解渴寒,請君試嘗熱冬果。
上面是贊蘭州美食“熱冬果”的小詩。

傳說


熱冬果
熱冬果
傳說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一連數日上殿過問國家大事,許多大臣送上奏本等候聖上御閱之後回復。李世 民也想儘快處理完事,偏偏見不到宰相魏徵上朝,一時難作定奪。說來也怪,魏相本是皇上最寵信的人物,一應大事小事需和他商量之後再決定如何辦理的,再說他也是最循規蹈矩之人,哪會見不到他呢?太宗皇帝急命近侍去宰相府中詢問何故。近侍回稟說宰相老母年過九旬,連日咳嗽起不了床。
宰相以孝道聞名天下,自然伺侍老母,不敢離開半步。皇上聞知,心中石頭才落下地。老母有病,他倒不怕,萬一魏相真的病卧不起了,天下大事可找誰商量呢?皇上又問宰相何日上朝?答曰“明日。”
次日魏徵果然第一個上朝拜見皇上,再三請罪。皇上並不責怪於他,只是關心地問老人可否康復?所用何葯?魏徵答母親大愈,實因熱冬果治好的病。皇上記住了熱冬果的好處,自己遇上風寒感冒,也如此食用熱冬果,果然很有療效。朝中文武大臣全都仿效,無不奇驗。

做法一


熱冬果選料非常有講究,首先是選擇上等蘭州水磨溝冬果梨,將冬果梨洗凈,去皮、去核,切成塊,其次是上鍋加水加冰糖。生薑。花椒,點火開煮20分鐘后,就可以吃了。

做法二


原料:冬果梨、紅棗、陳皮、冰糖、清水。
做法:
1、將梨洗凈、紅棗泡好后洗凈,先把梨和陳皮放入鍋中,倒入清水,水量最好是沒過梨,或者是沒過梨的3/4;
2、大火煮開,待梨子變色后,放入冰糖。開中火煮;
3、開中火邊煮邊注意水量,水少了要加上水;
4、煮到30分鐘后,放入紅棗。小火繼續再煮,待梨子能用筷子輕鬆扎透,即可。
注意:
1、不要煮過了火候,梨子一面就不好吃了。
2、要保證水量要多,熱冬果梨的梨湯才是潤肺止咳的好東西。
3、冰糖的用量要根據個人喜好,有的人不喜歡太甜都不放冰糖。
4、如果要讓其具有藥效,可加入貝母。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入一粒花椒和薑片。

主料


冬果梨:俗稱“西園梨”,產於蘭州市七里河區花寨子鄉水磨溝,西園一帶的為最佳,有幾百年的栽培歷
熱冬果
熱冬果
史。因水磨溝特殊的土質和水質,所產冬果梨肉質細嫩,皮薄多汁,香脆純美,為全國獨有。冬果梨9月收穫,可貯藏到來年6月份,其色味不變。有潔肺祛痰,止咳散寒之藥效。熟食對老年人哮喘、氣管炎患者效果甚佳,在眾果中享有盛名。冬果梨個大皮厚,肉質粗硬,同酥木梨口感相似,生食口感不佳。但煮后不綿,仍能保持脆爽甘甜,且少了粗礪感,冬季內燥之時食用口感極佳。冬果梨含水分85%左右,富含果酸、葡萄酸、蔗糖、蘋果酸、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它不僅有鮮食之美,而且還有蒸食、煮食之妙。《本草通志》中載:“冬果梨之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它具有止咳、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非凡功效,可見,古時人們對梨的保健功能已熟知。
冬果梨屬薔薇科,仁果亞科,梨屬,屬白梨系。有大、小冬果之分。小冬果向陽面略有紅暈及淡褐色斑點,較大冬果所含可溶性固形物質多,果肉細密,石細胞少,品質略優。有趣的是,民間傳說,冬果梨有“公”、“母”之分。其蒂部凸起者為“公梨”,凹進者為“母”梨,“母”梨較“公”梨略為細嫩可口。

特點

冬果梨的最大特點;是耐貯藏,用果窖貯藏,能貯到翌年五六月份,其色味不變。近年來,什川鎮冬果梨供應蘭州市場外,還銷往武漢、南京、新疆、廣州、深圳、東北等地。冬果梨既不喜歡高溫多濕的氣候,也不耐嚴寒低溫。果實呈卵形或倒卵形,個大而整齊,平均個重250克左右,大者超過500克。初摘時,果色鮮綠,果皮光滑,覆有一層薄薄的臘質;貯藏后變為黃色或金黃色,有大而密的果點,突出果面。果實的梗窪淺窄,萼窪深圓。果肉白色,質細脆嫩,汁多漿豐,酸甜適口,香味濃郁。果心較小,石細胞少,品質佳良。有詩讚曰:“新梨收時啖舊梨,甜若蜜露甘似飴,神仙嘗得冬果梨,不住天上願謫地”。

史書記載

冬果梨煮熟來吃,更是獨具風味。冬果梨,主要產於蘭州郊區及皋蘭、靖遠和河西一帶,冬果梨在什川已有數百年的栽培歷史。康熙四十二年編著《河州志》,清康熙二十五年編《重訂蘭州志》,雍正六年編修的《甘肅通志》中均有“蘭州出梨,梨蘭州者佳”的記載,而什川則是蘭州梨的主要產地之一。在今天的什川梨園中,尚存三百餘年生的冬果梨樹,仍蒼勁古樸,春蓓綻雪,秋實累累。蘭州、靖遠等黃河沿岸地區栽培冬果梨的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貯藏經驗,採用井窖、土窯洞、半地下式(或全地下式)、通風貯藏窯(庫)貯藏。冬果梨耐貯藏,最適宜的採收時間是寒露前後(即10月上、中旬),採收太早,風味差,品質劣,而且貯藏后水分散失快,果實容易皺縮不耐貯藏。採收過晚,造成采前大量落果,降低好果率。因此採收太早或過晚都不適宜。冬果梨皮薄易傷,靖遠一帶果農在採收時常用羊皮袋盛果,裝滿后再另換—袋,保證果實質量。冬果梨的貯藏必須經過發汗,發汗的目的是使果實后熟,內含物進行轉化,傷疤癒合,以免產生果肉褐變。

熱冬果功效


熱冬果
熱冬果
相傳1300多年前,唐朝宰相魏徵之母,因病咳嗽不止,欲求醫,又畏葯苦。魏徵自幼就孝,深知其母 愛吃梨,便叫卜人把梨汁與研成粉末的草藥熬成膏,味甘而醇,魏母服后不久康復。蘭州熱冬果源於魏母吃梨膏的傳說,冬果梨是蘭州所產的佳果,輔之以冰糖煮爛,飲湯食梨,甘中加甜,美上加美,具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
蘭州梨子品質極佳,取名為“冬果梨”,就是引魏徵醫母的典故。《本草通玄》說:梨之生者,清六肺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我國古時人們對梨子保健功能已經熟知無遺。蘭州人食用“熱冬果”極為普遍,正常人食梨也大有好處:生津解渴、滋潤心肺。如果將冬果梨和冰糖一起烹食更佳。因為冰糖甘甜濕潤,歸經入肝,和中助脾。對心腹脹飽、口乾咽痛、肺腸燥熱均有療效。冰糖和冬果梨在一起煮了吃,會甜上加甜,而且性溫去寒,使食療效果倍增。每逢冬季來臨,蘭州人家家貯存冬果梨備用的習俗已沿習了千百年。熱冬果也確實是冬令最佳美食,詩人們誇讚的也確實有道理。有興趣的人,不妨小試,會自有分曉。

相關雕塑


蘭州城市雕塑——熱冬果
熱冬果
熱冬果
《熱冬果》是西北藝術家靳勒的作品,坐落於蘭州最繁華的西關什字街頭,已經成為《黃河母親》后又一 個蘭州的標誌。有意思的是雕塑《熱冬果》前的小方凳,像驛站一樣成了遊人臨時休息的絕好之地,行人搶著坐在凳子上歇歇腳,看看街景或瞧瞧雕塑。《熱冬果》的方凳最早被設計為一條長凳,上面還坐著一位吃梨的顧客,後來由於資金原因,就改為一隻小方凳了,那個可愛的孩子的原型正是靳勒的兒子點點。老人別的煙鍋、穿的氈鞋和戴的氈帽以及煮梨的老泥爐子都是老蘭州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