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縣實驗小學
三門縣實驗小學
學校佔地面積8537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班46個,學生2196名。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106位專任教師中,有省教壇新秀2人,省先進教師5人,省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一等獎獲得者1人,省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獲得者1人,市名教師、名校長3人,市、縣級教壇新秀、教學能手42多人,中學高級教師6人,小學高級教師56人。
三門縣實驗小學
目前,學校共有2個國家級課題、和11個市級課題,有4個課題獲省市教育科研成果獎,2個課題被評為市優秀課題。從94年至今,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獲國家級獎82人次,獲省級獎75人次,獲縣市次。
近幾年,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全國群眾體育先進試教育理論研究先進單位、全國讀書活動先進單位、省德育先進集體、省衛生先進單位、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市文明單位、市城鎮示範小學、市花園式學校等。
三門縣實驗小學原址為清代海游老祠堂,前身為清康熙年間創辦的龍山書院。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推行新教育制度,鄉人章梫在上海澄衷中學任掌教(校長)時,心念家鄉教育,寫信給海游族長,建議海遊興辦新學,改書院為學堂,並帶頭捐銀五百兩。經地方人士多方籌劃,於光緒二十九年春改龍山書院為寧海縣海游小學堂,以章幼垣為學堂首任庶務,招收學生20餘人。寧海、臨海兩縣有現代小學,自該校始。光緒三十一年,班級擴展到4個,學生超過100人,老祠堂無法容納,遷往上祠堂。1919年,易校名為海游小學校。1923年,興辦女學,招收女生20餘人,開當地風氣之先。1930年,校名改為寧海縣海游中心小學。1934年秋,學校擴展到9個班,上祠堂已容納不下,遂遷到章梫捐出的祖屋處,即為現校址。1940年,三門縣成立,學校更名為三門縣海游鎮中心國民小學。在學校初創階段,師生開拓進取,奮鬥不息。至1942年,畢業生28屆, 437人。
1949年2月,人民政府接辦該校,更名為三門縣縣立海游小學。1954年,經縣教育局確定為縣重點小學。1956年,附設幼兒班(現已獨立為三門縣中心幼兒園)。1958年10月,三門縣撤置,併入臨海縣,校名改為臨海縣海遊人民公社中心小學。1962年,三門縣恢復建制,學校易名為三門縣海游公社中心小學。1966年,學校教師、學生、校產、經費經縣文衛局主持分割,擇新址另辦第二小學東方紅小學(即今海游鎮中心小學)。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至1966年秋,學校全面貫徹中央的教育方針,辦學規模擴大,師資、設備日漸充實,學生敦品力學,教育質量提高,學校聲譽日隆。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正常教學秩序遭到嚴重衝擊。1969年,學校一分為翻身工農兵小學、勝利小學、紅衛小學和衛國小學四部分。1972年8月,四校重新合併,學校復稱海游區中心小學。在原國家教學計劃被廢止的情況下,學校自訂教學計劃,組織開展日常教學活動。
1978年以後,學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6年,再度被確定為縣屬重點小學,改名為三門縣實驗小學,沿用至今。2003年3月,學校舉行了百年校慶。2006年,創辦新校區三門縣外國語小學。文承百年,化古育今,“民主、協作、開拓”的領導作風,“嚴謹、務實、奉獻”的教風和“勤奮、進取、好問、創造”的學風傳承不已。學校以“團結、活潑、求實、創新”為校訓,重視立德樹人和開展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重視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文娛體育活動;德育主題鮮明,德育活動接地氣,文化活動成系列;重視家校共建,合力育人,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學校歷年教學質量均名列本縣前茅,向縣內外初中輸送了近兩萬名合格畢業生。學校是浙江省首批實驗小學,是三門縣唯一的縣級小學教育實驗和示範基地,縣教育局確立的小學窗口學校。課題研究結出碩果,其中一項獲國家課題成果一等獎,三項分獲浙江省一、二、三等獎。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嘗試教育理論研究先進單位、全國讀書活動先進單位、省中小學教育先進單位、省德育先進集體、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省衛生先進單位、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省綠色學校、省家庭教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在三門縣政府和章梫家人及海內外校友的重視、支持下,經過多年建設,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學校佔地8537平方米,有教學樓2幢,綜合樓、辦公樓各一幢,各種教育教學設施較完善。章梫家人始終關心著學校。1990年,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章梫先生孫子)捐資一萬元人民幣,設立“章文晉獎學金”。
學校校徽
2019年1月,有媒體報道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實驗小學出現“問題跑道”。新華社記者就此事專程赴三門縣進行調查,並採訪了校方、縣教育部門以及十餘位學生家長。問題跑道已被剷除,有關部門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責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