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葉瘤叢螟
栗葉瘤叢螟
栗葉瘤叢螟(拉丁名:Orthaga achatina (Butler,1878))又名樟巢螟、樟叢螟、樟葉瘤叢螟等。屬鱗翅目、螟蛾科。。在國內分佈於江蘇、浙江、上海、福建、湖北、江西等省。以樟樹為寄主。初孵幼蟲群居於葉面,取食葉肉,綴合葉片,嚴重時所有葉片被食光。常常是十樟九害,嚴重影響樟樹生長及觀賞。
翅展23-30mm。頭淡黑褐色。觸角黑褐色。雄蟲觸角長纖毛狀,基節後端鱗突黑褐色混雜白色鱗片。下唇須黑褐色向上彎曲,末端尖銳。胸、腹部淡褐色,雌蟲黑褐色。前翅暗褐色,內橫線黑褐色,前翅前緣中部有一個黑點,中室內外各有一個黑點,外橫線黑褐色、波狀,中部向外突出,雄翅前緣有一個腺狀腫瘤,腫瘤周圍翅脈彎曲,外緣暗褐色,有一排黑點。后翅暗褐色。雙翅緣毛褐色。
栗葉瘤叢螟又名樟巢螟、樟叢螟、樟葉瘤叢螟等。屬鱗翅目螟蛾科。
1.成蟲:體長8-13毫米,翅展22-30毫米,頭部淡黃褐色,觸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狀基節後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鱗片,下唇須外側黑褐色,內側白色,向上舉彎曲超過頭頂,末端尖銳。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內橫線黑褐色,前翅前緣中部有一黑點,外橫線曲折波浪形,沿中脈向外突出,尖形向後收縮,翅前緣2/3處有1乳頭狀腫瘤,外緣黑褐色,緣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點。后翅除外緣形成褐色帶外,其餘灰黃色。
2.卵:扁平圓形,直徑0.6-0.8毫米,中央有不規則的紅斑,卵殼有點狀紋。卵粒不規則堆疊一起成卵塊。
3.幼蟲:初孵幼蟲灰黑色,二齡后漸變棕色。老熟幼蟲體長22-30 毫米,褐色,頭部及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背有一條褐色寬頻,其兩側各有2條黃褐色線,每節背面有細毛六根。
4.繭:長12-14毫米,黃褐色,橢圓形。
5.蛹:體長9-12毫米,紅褐色或深棕色,腹節有刻點,腹末有鉤刺六根(其中長而粗二根,短且細四根)。
該蟲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的淺土層中結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交配、產卵。卵期5-6天。6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孵出危害,7月下旬幼蟲老熟化蛹,蛹期10-15天。7-8 月成蟲陸續羽出產卵。第2代幼蟲8月中旬前後孵出危害。該蟲有世代重疊現象,6-11月蟲巢中均有不同齡期幼蟲為害,10月老熟幼蟲陸續下樹入土結繭越冬。
成蟲多在夜間羽化,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產於兩葉靠攏處較蔭蔽的葉面,每塊有卵5-146粒,平均30粒左右。初孵幼蟲群集吐絲綴合小枝、嫩葉、成蟲包,匿居其中取食。隨著蟲齡增大,幼蟲不斷葉絲綴連新枝和新葉,使蟲苞不斷擴大,形成巢,巢中有純絲織成的巢室,巢內充滿蟲糞、絲和枯枝葉。幼蟲行動敏銳,稍受驚動即縮入巢內。低齡幼蟲有群集性,並隨蟲齡增大而分巢。每巢有幼蟲1-10多條。
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到地面,或墜地入土2-4厘米處結繭化蛹。少數亦可在巢中作圓形絲織蛹室在其中化蛹。
遼寧、陝西、江蘇、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四川、雲南
1.冬季翻耕土壤,消滅越冬蟲繭。尤其是苗圃地效果較好。
3.幼蟲初孵期噴灑無公害農藥,如滅幼脲3號1000-3000倍,除蟲脲6000倍,1%蟎蟲清2000-3000倍等,效果良好。
4.在幼蟲活動期,6-10月間人工剪摘蟲包,集中銷毀,殺滅包內幼蟲,減少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