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英烈傳的結果 展開

英烈傳

明代無名氏創作的長篇小說

《英烈傳》又名《雲合奇蹤》、《皇明英烈傳》、《皇明開運英武傳》等,是明代無名氏(一說徐渭或郭勛)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分為十卷,共八十回,成書於明萬曆年間。

關於作者,舊有郭勛郭英的後裔)和徐渭兩種說法,但據趙景深等學者考證,此兩種說法都屬假託,因此暫只能稱作者為明代無名氏。

《英烈傳》寫的是朱元璋率群雄英烈推翻元朝統治、剪除割據勢力、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傳》的作者扣緊題名,濃墨重彩地塑造出皇明開運時期叱吒風雲的英烈群像。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販烏梅、取襄陽、戰滁州等。

內容簡介


故事敘述元順帝荒淫奢侈,民不聊生。先後有顆州劉福通、蘄州徐壽輝、徐州芝麻李、泰州張士誠等十四處反兵。丞相脫脫率兵鎮壓有功,反被讒鴆死。淮西滌州鳳陽鍾離東鄉貧苦人家有朱元璋,乃玉皇大帝身邊金意降世。元璋自幼多心計,有帝王之志。十七歲時父母先後亡故,十八歲,跟滁州母舅郭子興販烏梅去金陵,途中邂逅鄧愈、湯和、郭英、郭興、吳禎笭人。夜宿時眾人見元璋居室有紅光籠罩,眾人拜從元璋。至滁陽,策動舅父脫離紅巾軍,自立滁陽王。元璋禮賢下士,招集天下英雄,丁德興、李善長、耿再成、李文忠等好漢紛紛來投,並請得徐達拜為統軍大將軍,首戰告捷。又有胡大海、常遇春來投。不久滁陽王病故,立子為和陽王,元璋為大元帥,徐達為副帥。
元璋率眾將引兵四萬,欲取金陵為都。先抵桐城、湖口,元將蠻子海牙子領十萬大軍迎戰,敗北,元璋隨即渡江,先鋒常遇春一舉攻克果石磯,拜為正先鋒。海牙子、陳也先被斬。金陵守將曹良臣投降,達魯花、赤福壽自殺。元璋迎和陽王入金陵,又得宋濂、劉基輔佐,乘勢攻打張土誠。徐達取鎮江,圍常州,計擒張士德、張九六,吳兵大敗,張士信領兵解常州之危,徐達被困牛塘谷。常周春、張虯救援,並攻下常州,取江陰、長興等地。常遇春義釋朱亮祖,其所轄之地皆降。元璋出兵攻金華,收元將胡深,智取樊嶺,夜奪婺州時值江州徐壽輝改元即位,令陳友諒攻安慶,破城,元將余闕自刎。陳友諒因與倪文俊爭受責,殺徐壽輝,害倪文俊,自立為漢帝,欲與張士誠聯兵攻金陵。元璋悉,遂令康茂才遣員詐降作內應,陳友諒、張士誠連連敗北。張逃往蘇州,陳逃武昌。元璋剿陳友諒,窮追不捨。陳再聯絡張,共戰朱元璋。張先取安豐,陳乘機攻取金陵。元璋用劉基計,引兵再戰陳友諒,被陳圍困於鄱陽湖口,韓成與元璋互換衣冠以身取義,騙過漢軍得脫。劉基用陳友諒部將詐降作內應,以火攻,燒得陳友諒從夢中驚醒,逃跑,混戰中被郭英一箭射死。元璋大勝,建忠臣廟於鄱陽湖畔,追贈韓成等三十六人。再戰張士誠,徐達智取泰州,元璋又占濠州,吳軍望風歸降。常遇春又火燒吳營,張士誠敗逃蘇州。徐達直逼蘇州城下,張士誠父子孤守蘇州,城破,張士誠被俘,羞愧自縊而死。元璋升賞諸將,並制定律令,頒行四方。
李善長等再三進勸,元璋於戊申歲正月四日乙亥即位,稱太祖,國號明,列封群臣。
太祖令徐達率兵十萬北伐元兵;湯和率兵十萬攻打閩廣陳友定;李文忠率兵十萬東征方國珍;鄧愈率兵五萬,取兩廣未附州郡,以定天下。
李文忠攻取台州,方國珍降,后又與朱亮祖合兵長驅延平,助湯和攻打陳友定。陳用人多疑,部下多叛逃,城破被俘,胡深之子胡禎,以其血肉祭父。方國珍因反覆無常而被梟首示眾。
徐達進軍山東,元將擴廓帖木兒驚恐逃往太原。青州城破,元名將普顏不力,服鴆而死,於是山東諸郡,俱望風而歸。徐達定山東,復收河南,但兵攻汴梁不下。常遇春領兵先收洛陽,洛阿守將敗逃陝西。元調兵遣將來戰,太祖也領兵來與徐達會合,攻取河北,在直沽海口與元丞相也速交戰,時朱亮祖廣西凱旋,也來助戰,明兵直取燕都,元順諦出亡,遂改大都為北平府。
太祖又命徐達等攻取河北各郡,隨後進取山西,平定陝西八府。常遇春於居庸城下一槍刺死也速,元兵北逃。不久遇春病逝。元大勢已去,太祖賞賜諸將,高麗國遺使奉表稱賀。而後,劉基力勸太祖乘勢滅元兵,太祖遂令徐達為征元大將軍,率李文忠、湯和等將領,繼續北伐。元帝病重而亡,元太子遠遁,徐達得勝班師。太祖令湯和伐蜀、討夏,於是巴蜀盡歸大明。此時,劉基激流勇退,歸居故里。后太祖又令傅友德為征南大元帥,沭英、郭英為左右副帥,占貴州,奪雲南;滅梁王。至此,大明已一統天下,太祖敕封諸王,各公侯、將帥,分鎮各地。

基本介紹

該書系由明代民間流傳故事改編而成,敘元朝末年順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義最終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政權。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販烏梅、取襄陽、戰滁州等。至於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雲、徐達、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鄧愈、湯和、郭英、朱亮祖 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今天流行的評書《明英烈傳》、《朱元璋演義》等曲藝作品就是據此而加工所成。而且評書、鼓書、評話等關於明英烈的作品,已經屬於“英雄傳奇”特徵濃厚的文藝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於史籍記載,更加生動、精彩。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現存最早刊本是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刊本,全稱《新鐫龍興名世錄...《全像演義皇明英烈志傳》,四卷。另有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序刊本名《京本雲合奇蹤》,二十卷八十則,題“徐渭文長甫編”、“玉茗堂批點”。

第一卷

《英烈傳》第一卷,乃第一至第六回。開卷有玉玲瓏主人和東山主人所作的序。大略述及徐文長懷才不遇,憂憤而借寫此來表示其生不逢時,天不湊巧。立意淺薄牽強。後接各卷回目,並有朱元璋、徐達、劉伯溫【劉基】等一班文臣武將的繡像,酷似民間門神、財神造型,不足取。
第一卷大致說元順帝寵幸奸臣撒敦,選魔教僧眾公然淫亂宮中,雖夢中示警、震地為戒也不為所動,遂天命改常、朱元璋出世。元順帝要游白鹿山,命百姓修運河,結果逼得劉福通、韓林兒造反。忠臣脫脫(《宋史》、《遼史》、《金史》的編著者)率兵鎮壓即將取勝,卻被順帝聽信讒言,賜毒酒而死,遂使天下大亂。鳳陽府鍾離縣皇覺寺老和尚壘雲,被玉帝喚上天廷,囑他明年真龍出世以掃清世界,然後玉帝又派身邊近侍金童、玉女下界,一個做天子、一個做皇后。因二人原掌日月龍鳳扇,遂國號為明。金童投胎於朱世珍家,幸得壘雲照顧長大,以放牛為業,后遇疫癘,被迫入皇覺寺為僧。為僧眾不容,只好到滁州投舅舅郭光卿,巧遇玉女,她投胎為郭家養女,對其有懷餅之恩。朱元璋販梅子去襄陽,結交天下英雄。如湯和、鄧愈、郭英、吳禎等。

第二卷

第二卷從第七回到第十六回,說朱元璋回家途中,武當山打擂,一幫下凡扶佐他的星宿出世。恰逢郭光卿也起兵為滁陽王,遂同去輔佐。又去訪得良將徐達,屢敗元兵,取了滁州、和州一片地盤,又納常遇春。不久滁陽王病死,朱元璋立其子為和陽王,自任兵馬大元帥。和陽王欲殺朱元璋,乃辦興隆會,邀朱元璋赴會,吳禎單劍隨侍。徐達用計布兵,劍斬孫德崖。然後揮兵大進,攻佔金陵,封為吳國公。

第三卷

第三卷則從十七回到二十六回。說劉伯溫白猿獻書,來投真龍天子,巧遇朱元璋拜訪宋濂,遂一同歸吳,朱元璋麾下星宿齊聚,人才濟濟,乃四處擴張,先滅張士誠。張士誠兵敗降元。

第四卷

第四卷從二十七回到三十四回。說胡大海兵取鶩州。陳友諒殺徐壽輝而自稱漢王,揮兵東進、攻佔太平,陣斬花雲。明太祖一戰陳友諒。康茂才江東橋設伏,大敗陳軍。胡大海遇刺亡身,其子胡德濟繼承將位,朱元璋再打張士誠。

第五卷

第五卷從三十五回到四十二回。說朱元璋陷入東西夾擊之勢,陳友諒二次東進,朱文正困守南昌。朱元璋回師御陳,鄱陽湖韓成救主,朱軍大敗而逃。然後朱元璋又派丁普郎詐降陳友諒,二軍三戰鄱陽湖,郭英箭射陳友諒。漢軍大敗,朱元璋兵進南昌。朱亮祖上了降將之當,魂歸太闕。遇鐵冠道人而救還。

第六卷

第六卷從四十三回到五十回。朱元璋部下大將胡深陣亡,日中出黑子。常遇春兵進湖北,剿滅群寇。朱元璋大敗張士誠。

第七卷

第七卷從五一回到五十八回,說得是朱亮祖破了偽周的妖陣,與李文忠兵進杭州。徐達巧用連環計,大破張士信。常遇春轅門三射戟,收降呂珍。張豹擺下八門陣,被常遇春、徐達借城隍告密而大破之,兵圍姑蘇城。

第八卷

第八卷從五十九回到六十六回,寫了朱軍攻破姑蘇,張士誠被俘自縊。朱元璋眾望所歸,即皇帝位於南京,建國大明,大封百官。然後南平方國珍於福建,北取汴梁於元。分三路北伐,派一軍南下。連克河北、山東、雲南、廣西。

第九卷

第九卷從六十七回到七十四回,說的是元朝宮內鬧鬼、順帝北遁沙漠之中。常遇春、徐達兵進燕京。元將豁鼻馬歸順明軍,裡應外合擊敗元軍。在山西大戰擴廓帖木兒,攻佔山西,常遇春病死。高麗國進表歸順。元順帝嚇死,明軍兵進紅羅山。

第十卷

第十卷從七十五回到八十回。寫朱元璋一統天下,大封群臣,頒賜鐵券。傅友德遠征西疆、明軍攻佔四川。全國統一,劉伯溫歸隱,沐英襲封雲南王。明重頒天下郡州縣,整理疆域。全書完。

作品目錄


第一回 元順帝荒淫失政
第二回 開浚河拆民房
第三回 專朝政群奸致亂
第四回 真明主應濠梁
第五回 眾牧童成群聚會
第六回 伽藍殿暗卜行藏
第七回 販烏梅風留龍駕
第八回 郭光卿起義滁陽
第九回 訪徐達禮賢下士
第十回 定滁州神武威揚
第十一回 興隆會吳禎保駕
第十二回 孫德崖計敗身亡
第十三回 牛渚渡元兵大敗
第十四回 常遇春採石擒王
第十五回 陳也先投降行刺
第十六回 定金陵黎庶安康
第十七回 古佛寺周顛指示
第十八回 劉伯溫法伏猿降
第十九回 應徵聘任人虛己
第二十回 棟樑材同佐賢良
第二十一回 王參軍生擒士德
第二十二回 徐元帥被困牛塘
第二十三回 郭先鋒活捉吳將
第二十四回 趙打虎險受災殃
第二十五回 張德勝寧國大戰
第二十六回 釋亮祖望風歸降
第二十七回 取樊嶺招賢納士
第二十八回 誅壽輝友諒稱王
第二十九回 太平城花雲死節
第三十回 康茂才夜換橋樑
第三十一回 不惹庵太祖留句
第三十二回 張金箔法顯街坊
第三十三回 胡大海被刺殞命
第三十四回 花雲親義保兒郎
第三十五回 朱文正南昌固守
第三十六回 韓成將義死鄱陽
第三十七回 丁普郎假投友諒
第三十八回 遣四將埋伏禁江
第三十九回 陳友諒鄱陽大戰
第四十回 歸德侯草表投降
第四十一回 熊天瑞受降復叛
第四十二回 朱亮祖魂返天堂
第四十三回 損大將日現黑子
第四十四回 常遇春收伏荊襄
第四十五回 擊登聞斷明冤枉
第四十六回 幸濠州共沫恩光
第四十七回 薛將軍生擒周將
第四十八回 殺巡哨假擊鑼梆
第四十九回 張士誠被圍西脫
第五十回 弄妖法虎豹豺狼
第五十一回 朱亮祖連剿六叛
第五十二回 潘原明獻策來降
第五十三回 連環敵徐達用計
第五十四回 俞通海削平太倉
第五十五回 張豹排八門陣法
第五十六回 二城隍夢告行藏
第五十七回 耿炳文殺賊祭父
第五十八回 熊參政捷奏封章
第五十九回 破姑蘇士誠殞命
第六十回 啞鐘鳴瘋僧顛狂
第六十一回 順天心位登大寶
第六十二回 方國珍遁入西洋
第六十三回 征福建友定受戮
第六十四回 破元兵順取汴梁
第六十五回 攻河北大梁納款
第六十六回 克廣西劍戟輝煌
第六十七回 元宮中狐狸自獻
第六十八回 燕京破順帝出亡
第六十九回 豁鼻馬裡應外合
第七十回 追元兵直出咸陽
第七十一回 常遇春柳河棄世
第七十二回 高麗國進表頌揚
第七十三回 獲細作將計就計
第七十四回 現銅橋天賜奇祥
第七十五回 賜鐵券功臣受爵
第七十六回 取西川劍閣兵降
第七十七回 練猢猻成都大戰
第七十八回 皇帝廟祭祀先皇
第七十九回 唐之淳便殿見駕
第八十回 定山河慶賀封王

創作背景


《英烈傳》所寫元末明初事,採擇了正史與野史,往往註明出處,如《皇明通記》《西樵野記》《皇明啟運錄》《今獻匯征》等。將書中事與《元史》《明史》逐一對按,幾乎都能斗榫合轍。其中涉及傳說、野聞的,也見諸於《明良記》《庚巳編》《高坡異纂》等筆記。 《英烈傳》成書於明萬曆年間。
關於《英烈傳》的作者,學界存有三種看法:一是郭勛,一是徐渭,一是無名氏。

人物介紹


【明太祖】主要人物之一。即朱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人,《明史》有紀。他自幼聰慧,因家境貧寒,曾給富家放牛,當過和尚。在隨舅父做生意的過程中,對當時社會的動亂及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結識了劉福通、郭子興等英雄豪傑,當劉福通首揭反元義旗時,他亦起兵響應。他禮賢下士,廣聚人才,知人善任,故其手下猛將謀臣雲集,成為反元隊伍中最強的一支。他到處除暴安良,注意撫恤百姓,眾望攸歸,軍事上亦取得節節勝利。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部,剪滅群雄,又遣軍北上,攻克大都(今北京),一舉推翻元朝的統治。
【徐達】主要人物之一。字國顯,濠州人,《明史》有傳。朱元璋起兵后,禮請他出山,他分析當時形勢,對之指出:元勢尚盛,群雄殷富,欲成霸業,甚是艱難。一統天下須以仁德、不嗜殺為本,治國者當有“合天理,順人心,愛眾恤物,敬老尊賢”之德,顯示了過人的識見。受任為元帥后,追隨朱元璋戎馬一生,充分發揮了其高超的軍事才能。曾設空營誘元將曹良臣中計,殺敵兵二萬,並將曹生擒;巧納吳將趙忠,截吳王驍將鄧清歸路,逼鄧清乞降,嚴明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撫恤士卒,安慰百姓,故能所向披靡。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英烈傳》的作者在描寫亂世英雄們的文韜武略、煌煌功業時,表現出一種英雄崇拜情結。《英烈傳》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一樣,皆寓含著強烈的英雄崇拜情結。崇拜英雄之心態愈強,痛悼英雄的悲劇結局之情愈深重。如果說戰死沙場若胡大海者,尚屬悲壯,亦算死得其所,病死任上若常遇春者,乃是天意,非人力所及,那麼,因功高震主、遭帝王猜忌而死於非命者,則尤令人扼腕痛惜。
由於《英烈傳》是明王朝的開國史,因此不可能詳細描寫朱元璋大殺功臣等事件,但作者還是有意識地點到為止地寫出了劉基、宋鐮等英傑的悲劇結局,以啟示讀者認知朱元璋在打天下與坐天下的不同時期對賢才的不同態度,並進而透視其深層文化心態。這裡邊既打著朱元璋個人的主觀印跡,又拆射出封建專制社會特徵。從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勾踐功成后賜死文仲,到劉邦的“狡兔死,走狗烹”,殺韓信、囚蕭何;從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到朱元璋的摘棘刺殺功臣,帝王們的作法何其相似乃爾。這就說明,此非個別皇帝的性格、品德、作風問題,而是世襲性的封建專制政體所決定的,個中意味值得人們深思探討。
藝術特色
其一,作品以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以元末農民起義為背景,朱元璋藉助起義軍力量,滅元建明的壯闊而又複雜的政治軍事圖景。其二,《英烈傳》藝術地再現歷史的真實,真實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真實也是美的體現,同時,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滿足其增長歷史知識的要求。其三,作者演義當朝皇上先輩的歷史,這需具非凡膽識和史識,這種膽識和史識在作品中的體現,增強了作品的親切感。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說主人翁朱元璋的形象,寫得有血有肉。朱元璋雖有帝王之志,卻不急於登基。朱元璋起兵時推母舅為滁陽王,后立其子為和陽王,和陽王病不視朝時,李善長、劉基、徐達等表請太祖早正大位,以為生民之主,而元璋笑答眾臣曰:“諸公專意尊我,足見盛心。但今止得一隅之地,尚未知天心何歸,豈可妄自尊大;倘或不謹,以致名辱事敗,返遺后羞。惟願齊心協力,共成大事,訪有德者,立之未遲。”此時,朱元璋手下已雲集一大批如徐達、劉基常遇春、郭英等這樣能安邦立國的賢士良將,從實力來說,已俱備了稱王的條件。但陳友諒、張士誠等勁敵還在虎視眈眈,朱元璋能審時度勢,按抑稱王之志;而緩稱王。由此可見,他既胸懷大志,又能深謀遠慮,處世極為謹慎,是一位較為成熟的政治家。在權勢之爭異常激烈的封建社會裡,有如此心胸氣度的君王實在不多。

作品影響


《英烈傳》在明代影響很大,書出不久,就有秦淮墨客的《續英烈傳》五卷三十四回問世,寫燕王、建文事。后又有《真英烈傳》,書已佚。

作品評價


綜觀《英烈傳》一書,和明代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全傳》等書無論是內容還是寫作手法都很類似。因而有的學者認為系抄襲手法而致。確實,讀來文中內容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在文中直稱其源。
如五十五回所述“常遇春轅門三射戟”中,降將呂珍直接說“聞聽古來降服,有以力服,有以心服,今我等見三國中呂布能射戟上紅纓,不知將軍可否”。然後常遇春就命小校豎戟而射,三矢三中,呂珍等遂服。這種直接引用《三國志演義》中的故事在文中出現,足證其有很大部分內容是得自羅貫中
又如第一回元順帝荒淫失國政里,說因為順帝無道,其宮殿大震,地陷一角,下出一穴,派人下去打探,裡面黑氣衝天,中有一石碑,上寫幾句偈言。這個情節又與《水滸全傳》中洪太尉上山進香相似。看來又是順手拈來。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皇明英烈傳》一書原就廣泛摘取其他小說的精彩而成。大凡這類小說眾口流傳,相沿以成,作者也多是民間藝人,或是低級文人。至於由誰綴連成篇,今天已難確定,大抵眾人之手耳。
不過該文也參照不少史著,正史野史雜史,一概都有,《明實錄》、《明史》、《明良紀》、《高陂異纂》等。如第二回敘朱元璋出世時,異香滿室,紅光衝天,鄰人皆以為著了火,提水來救。這和《明實錄》中“太祖實錄”一樣,肯定是從彼處引用。趙景深先生在《中國小說叢考》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作品爭議

《英烈傳》總的來說是講史小說中十分嚴肅的作品,清建國后,凡寫明代的正史、野史都遭嚴禁,所以《英烈傳》也被列入禁書目,乾隆四十六年(1781)九月二十五日,湖南巡撫劉墉奏查應毀書籍拓,附“應請銷毀書目單”中有“《英烈傳》小說四本,君召余應詔刊”。

書籍特色

《英烈傳》中文辭也很俚俗,除了抄襲來的幾首套詞外,很少描述性語言,恐與其流傳於民間相關。而且八十回中歷敘朱元璋從起事到建國。篇幅不多卻很有重點,足有一半以上筆墨描寫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開戰。其敘述戰場情景頗似《三國志演義》,連曹操敗逃華容道時的幾笑也被移用。但幾次斗陣和使妖法,又有點像《水滸傳》和《封神演義》,如第五十六回張豹所擺八門陣,與《封神演義》中聞太師所擺十絕陣相仿。刀來槍去、頗多重複。文中還有許多如“白猿獻書”、“鐵冠道人返魂”、“金童玉女下凡”則雜取明代傳奇話本中的一些情節。總之是個大拼盤。如第三回寫朱元璋插竹為旗,喝令眾鵝,青者歸東,白者歸西,眾鵝立刻就分列兩旁,唯獨一花鵝不知所從,往來與二旗之間,就是來自馮夢龍所編《古今笑》一書。
除了一些細節為使情節緊湊有趣而虛構外,該書大事還是按歷史事實架構的,這大大不同於以後的話本,今天的《明英烈》已完全成為一種虛構的評書。因此也不能把《英烈傳》視為等閑坊刻小說。還是有幾分史料性的。作者參閱大量材料編次此書。絕非草草動筆。今日看來,顯系這樣構成:人物和時間順序采自正史。除虛構了朱元璋是郭光卿外甥,郭光卿舉義稱王外,大部分人物都是歷史中確有其人。就是郭光卿也是以郭子興為歷史原型而成。這些人的行事功績也按照明代史實記述,胡大海遇刺、常遇春病亡都與史實相符,而以後的小說對此都加以改動,胡大海被描寫成一個草包式的福將、常遇春則類似關公,完全脫離歷史。
不過,任何講史的文學作品也不可能把精彩故事收集的面面俱到,譬如:講劉伯溫以及常遇春反元故事的《正氣圖》,還有常遇春北伐打敗伯顏圖故事的《八達嶺》(事見清代傳奇《千秋鑒》)等故事,就不見於小說,戲曲中則有這些故事。
情節架構來自演義小說。如何把眾多史實串聯成書,作者借用了《三國志演義》、《水滸全傳》的結構,使之成文。如朱元璋販烏梅結識六友、訪賢徐達,以及兵取和、滁二州就與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兵取西川相似。
細節描寫來自野史,更多的來自民間傳說。如天神下凡助朱元璋打天下,以及眾多的迷信、鬼怪。這些雖然使之能廣泛流傳,但卻頗有損全書思想內容。只不過是到底是書先寫還是人後加,今日已難辯,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這就牽涉到本文作者了。作者是誰,現在並無定見,倒是無名氏撰被大家接受。明人沈德符在其所著《萬曆野獲編》中說是郭英的後代郭勛為了突出祖先功績而請人編寫的,立論根據是郭英沒有射死陳友諒。但今天又有學者引用明郎瑛《七修類稿》說郭英確實射死了陳友諒。其實不論郭英有沒有射死陳友諒,《英烈傳》的作者都不會是郭勛。因為該書並未突出郭仕俊,射死陳友諒之功還不如韓成救主功大。古代“功莫大於救主、計莫毒於絕糧”。再說明代皇帝再糊塗也不會因為一部小說就大封官職,沈德符言不可信。
至於清代刊本所說什麼徐渭先生懷才不遇,感太祖等以平民起兵,終於登大寶而嘆其機運,憤而做此書云云,也難以令人信服,只不過目前無資料反駁之,姑且從之說。因為該書變動較大,又屢遭毀禁,故多有改動之處,有人編次梳序,想來也是自然。
這本書在清代遭到全禁,理由是“系傳奇小說、語句混雜,又多邪說,應銷毀”(同時還有歌頌其他朝代的抗番名將、民族英雄的一些通俗文學受到查禁,譬如《說岳全傳》).但其實際原因則非此。試想,該書屢稱朱元璋系真龍天子,承應天帝之命。順時應世而出。那麼其後代自然也是真龍子孫。清統治者奪佔了朱元璋明江山,無疑是鳩佔鵲巢,逆天行事,這還了得。清人最怕漢人這樣想,屢次聲明清室江山系得自李自成之手,而非但不是奪朱明天下,反而是替朱明王室報仇。可這種說話太牽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們反清依舊。
為此,清建立政權后,凡寫明代的史書,無論正野稗奇,通通嚴禁。《英烈傳》也就在劫難逃了。
現存《英烈傳》版本很多,看來清廷嚴禁的效果不大。最早的刊本當屬明代的《新刻皇明開運輯略武功名世英烈傳》,書前有《皇明英烈傳序》,該書刊刻精美,配有明世系、功臣名錄,還有插圖,可惜流失到日本去了。
至於清代刊刻之《英烈傳》,因為官府查禁的緊,書商們便將此書改頭換臉,以《雲合奇蹤》的名字刊行。據有的學者考證,在明代萬曆年間也有《雲合奇蹤》的書名流傳。
就清刊而言,其文字內容較明本大為簡略,刻印也十分粗糙,筆者見過一套《清同治年刻大明雲合奇蹤全傳》,系江蘇書商所刻,紙劣字差,令人難以卒讀,系典型的小書賈所為。
《英烈傳》之前後,還有相同題材的作品,在其之前有《皇明開運傳》,《皇明開運英武傳》,內容與《英烈傳》相近,可能是其祖本。其後有秦淮墨客著《續英烈傳》,五卷四十回,寫得是靖難之變事。據史料載還有一部《真英烈傳》,今已無從見到。
明英烈系列小說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由歷史小說逐漸向傳奇色彩濃厚的評書、評話等作品演變。關於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的特徵對比,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四卷(本卷主編:黃霖 袁世碩 孫靜)·第二章 《水滸傳》與英雄傳奇的演化,提到:“這兩類小說有共同點,即主要人物和題材都有一定的歷史根據。兩者又有相異點:前者一般是從宋元小說話本中的“說公案”、“朴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或“說鐵騎兒”之類發展而來,而後者是由“講史”話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個或幾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重點,而後者著眼於全面地描寫一代興廢或幾朝歷史;前者的故事虛多於實,甚至主要出於虛構,後者比較注重依傍史實。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歷史事實的制約,跳出帝王將相、軍國大事的圈子,將目光移向民間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其中所說‘前者以塑造一個或幾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重點,而後者著眼於全面地描寫一代興廢或幾朝歷史’,實際並非如此,譬如:英雄傳奇《說唐全傳》、《說唐後傳》、《說唐演義三傳》和褚人獲講史小說《隋唐演義》都是講隋唐豪傑以及秦王李世民等帝王權貴的故事,只不過說唐系列的虛構人物和故事較多,對歷史改動較大。
曲藝《朱元璋演義》、《明英烈》及其續書《燕王演義》同歷史小說《皇明英烈傳》及其續書《續明英烈傳》,謝詔的歷史傳奇小說《東漢十二帝演義》同(非常依傍《後漢書》記載的)清遠道人《東漢演義》,也是這個道理。

出版信息


時間版本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書林楊明峰刊本
藏日本內閣文庫
明三台館刊本
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日本內閣文庫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
玉茗堂批點本
藏上海圖書館
大連圖書館
明崇禎刊本
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985年寶文堂書店“傳統戲曲
曲藝研究參考資料叢書”排印致和堂刊本
1985年台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
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書林楊明峰刊本
三台館刊本
玉茗堂批點本及明崇禎刊本
1988年黃山書社排印本

作者簡介


徐渭(1521—1593)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徐渭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身於浙江紹興府山陰城大雲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為侍女小妾,少年時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讀書,“六歲受《大學》,日誦千餘言”“書一授數百字,不再目,立誦師聽。”十歲仿揚雄《解嘲》作了一篇《釋毀》,性格豪放,“指掌之間,萬言可就。”徐渭《菊竹圖》二十歲時成為生員,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縣潘克敬女為妻,接下來八次應試不中,“再試有司,皆以不合規寸,擯斥於時。”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山陰城東賃房設館授徒,40歲才中舉人。與蕭勉、陳鶴、楊珂、朱公節、沈煉、錢鞭、姚林、諸大綬、呂光升號“越中十子”。後來為浙閩總督作幕僚,曾入胡宗憲幕府,一切疏計,皆出其手,又出奇計大破徐海等倭寇。
一日胡宗憲於舟山捕獲白鹿,徐渭撰《進白鹿表》、《再進白鹿表》、《再進白鹿賜一品俸謝表》等並獻於朝中,視為祥物,“上又留心文字,凡儷語奇麗處,皆以御筆點出,別令小臣錄為一冊”,學士姚汾等對徐渭文章大為賞識。又代作《賀嚴公生日啟》,吹捧奸相嚴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憲以“黨嚴嵩及奸欺貪淫十大罪”被捕,獄中自殺,徐渭作《十白賦》哀之。李春芳嚴查胡宗憲案,徐渭一度因此發狂,作《自為墓誌銘》,以至三次自殺,“引巨錐刺耳,深數寸;又以椎碎腎囊,皆不死。精神幾近失常,幾近癲狂。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發病時殺死繼妻張氏,下獄七年。獄中完成《周易參同契》註釋,揣摩書畫藝術。
萬曆元年(1573年)大赦天下,為狀元張元汴等所救出獄,出獄后已53歲。
從此潦倒,痛恨達官貴人 徐渭作品,浪遊金陵、宣遼、北京,又過居庸關赴塞外宣化府等地,教授李如松兵法,結識蒙古首領俺答夫人三娘子。
萬曆五年(1577年)回紹興,註釋郭璞《葬書》。
徐渭晚年以賣畫為生,但從不為當政官僚作畫,“有書數千卷,后斥賣殆盡。疇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寢”,常“忍飢月下獨徘徊”,杜門謝客,其中只在張元汴去世時,去張家弔唁以外,幾乎閉門不出,最後在“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的境遇中以73歲高齡結束了一生。死前身邊唯有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凄凄慘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