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韌革菌

膠韌革菌

膠韌革菌,又稱榆耳或榆蘑,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生於榆及春榆的枯死樹榦或伐樁上。資源分佈: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簡介


榆耳又稱榆蘑,學名膠韌革菌,自然分佈於我國東北三省。榆耳味道鮮美,兼具藥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當地人民採食其野生子實體,用並來治療菌痢。近年分析表明,榆耳子實體中含有西藥痢特靈的有效成分。

記載


《新修本草》云:“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上為五耳。”2.《綱目》曰:“榆耳,八月采之。”3.又引《淮南萬畢術》云:“八月榆檽,以美酒漬曝。”所述榆耳、榆檽即指本種。

藥材基源


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oeostereum incarnatum Imai
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后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干后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污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干后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面(子實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品種簡介


榆耳又稱榆蘑,學名膠韌革菌,自然分佈於我國東北三省。榆耳味道鮮美,兼具藥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當地人民採食其野生子實體,用並來治療菌痢。近年分析表明,榆耳子實體中含有西藥痢特靈的有效成分。該菌1988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馴化成功,並形成了系列栽培技術。
膠韌革菌 - 生物學特性
1.形態
子實體膠質、柔軟,中型,無柄、片狀,淺黃色、黃色、淺桔黃色至桃紅色,背面有污白色至土黃色的絨毛層,菌肉淺桔紅色,晶瑩明亮。耳片多在3~15厘米,厚1~3厘米。干后強烈收縮,堅硬,色澤變深為深褐色。
2.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①營養。榆耳雖天然生於小葉榆和家榆的枯死和半枯死的樹榦、樹樁、樹蔸上,但它不是寄生菌,而是腐生菌具弱寄生性。它雖自然發生於枯樹上,但並無分解木質素的酶系統,。而主要分解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所以,在實際栽培中,雖可以木屑為主料,但產量不及以棉籽殼、廢棉等富含纖維素的產量高。故而栽培中常以棉籽殼和廢棉作主料。
②溫度。榆耳菌絲體生長最適溫度為25℃左右,35℃是其致死溫度,其子實體原基形成5~26℃,以10~22℃為適,子實體分化的適宜溫度18~22℃。低於10℃和高於26℃原基都不能分化。
③濕度。菌絲體生長的適宜基質含水量為60%~65%,接種時料的含水量低於55%時,菌絲雖能生長,但以後子實體原基不易分化。子實體形成和發育要求大氣相對濕度85%~90%。
④光照和通風。菌絲在黑暗條件下比有光條件下生長快而粗壯,可見光對菌絲的生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而光對子實體的形成和發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榆耳對光極其敏感,每天偶爾幾次幾分鐘的20~60勒克斯的微光就足以誘導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光照充足還可使耳片加厚,色澤加深,通風在出耳期較發菌期更加重要,特別是子實體發育的中後期,通風不足時易出現耳根霉爛。
⑤酸鹼度(pH值)。榆耳菌絲在pH值5.5~7.0之間,生長差異不顯著,以pH值5.5~6.0最適。

栽培


1.栽培季節和場所
北方以春栽和秋栽兩季栽培為易,春栽以3月底至6月初為出耳期,秋栽以10月至12月為出耳期,以此向前推算播期,發菌期袋栽多40-50天。榆耳可在空閑房屋、小弓棚、各型拱棚和各型溫室及陽畦內栽培。場所要求光照充足。
2.常用配方和栽培工藝
常用配方有:
配方一棉籽殼或廢棉99%,石膏%,過磷酸鈣0.2%,
配方二玉米芯粉85%,麥麩14%,石膏1.3%,石灰0.5%,過磷酸鈣0.2%。
配方三木屑78%,麥麩20%,糖1%,石膏1%。
榆耳為熟料袋栽,不可生料和發酵料栽培。工藝程序為配料分裝(15厘米寬40厘米長聚丙烯袋)→0.14兆帕滅菌1.5小時或0.12兆帕滅菌2小時→冷卻接種→22~26℃培養直至菌絲長滿料→光刺激7~10天催耳→高濕保原基(大氣相對濕度95%~100%)10天左右→降濕促耳片分化(降濕至大氣相對濕度85%~90%)並保持子實體適宜生長的溫度和良好的通風,再經10~15天即可採收。一般可採收3茬。整個出耳期60~70天,連同發菌期整個生產周期120天左右,產量為相對生物學效率100%~250%,這主要取決於使用的培養料的種類,廢棉產量最高,棉籽殼次之,玉米芯粉和木屑產量較低。
3.栽培關鍵技術
榆耳栽培能否獲得成功,能否獲得理想的產量和品質,關鍵在於:
①嚴格滅菌,榆耳培養料要求滅菌時間長於多數食用菌,多數食用菌0.14兆帕滅菌1小時,0.12兆帕滅菌需1.5小時,而榆耳要2小時。滅菌是其栽培能否成功的關鍵。
②栽培主料。廢棉和棉籽殼為主料,較其它材料可獲得高產。以廢棉為主料相對生物學效率可達200%~250%,以棉籽殼為主料栽培相對生物學效率可達120%~200%,而木屑玉米芯等僅60%~90%,這是取得高產的關鍵。
③採收和再生耳的管理。採收和再生耳的管理技術是獲取高產的重要一環。正確的採收是用消毒刀片將八九成熟的耳片割下,留下耳基,若連耳基拔起採收,則不會再生下茬耳,而一茬僅佔總產的60%左右。採收后,對割取處的傷口,要行一干二保三補四噴,即採收后停水,多通風使耳基表面乾燥,2~3天後松扎袋口保濕,以利再生耳萌生,見萌生出下茬耳後再向袋內注水補水,注水完成後打開袋口,才可向空中噴霧狀水,提高大氣相對濕度。二茬耳佔總產的30%左右,三茬耳佔總產的10%~20%,再生耳管理不當極易導致黴菌浸染耳基而減產。
榆耳採收后要及時晾曬,直至干透。干透的榆耳堅硬,互相碰擊發生咔咔聲。這裡需提起注意的是榆耳不適鮮食而適於干制,其內含的卟啉類物可致某些過敏反應。常見的鮮食過敏反應是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但是干制后的榆水泡發后食用是非常安全的。
段木栽培
1.耳材選擇 選擇樹齡10-15年的家榆或春榆,樹徑末端5-8厘米。樹木在新葉萌發前砍伐,截成l米長的段木,適當乾燥。
2.適時接種 選擇氣溫穩定在5-10℃的春季接種。用13-16毫米鑽頭的手電筒鑽或打孔器,打深2厘米左右的孔穴,孔穴行株距為5厘米xlO厘米,以"品"字形排列。邊打孔邊接種,菌種不宜裝得過滿。接種后及時用木蓋或黃泥加木屑混合(黃泥:木屑=2:1,用80倍多菌靈水溶液和成稠糊狀)封口。
3.上垛發菌 接種后及時將耳木置於24-27℃、空氣相對濕度65%條件下發菌。如果早春氣候乾燥,溫度偏低,可在向陽坡挖深1米、寬1.5米的長坑,將耳木"井"字形碼入坑中,上蓋草簾和薄膜保溫保濕,待自然氣溫穩定在15℃左右時,將耳木移入遮蔭棚中,地面墊砂石后"井"字形堆放,堆高1米左右。每隔10天倒1次堆。此間若地面乾燥,可適當噴水保濕。接種后l個月左右菌絲即可定值。發菌期間及時檢查,發現黴菌感染,可用10%石灰水塗抹患處。
4.出耳管理 發好菌后,將耳木鋸成3段,並將耳木放在樑上呈“人”字形排放。若耳木過於乾燥,鋸開之前將耳木置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出耳前要求耳木含水量65-70%。出耳期間要求耳場空氣相對濕度5%-95%,溫度15-23℃。要經常噴水保濕,若濕度過低,耳木上部不易出耳,只在靠近地面處出耳。一般接種當年出耳量較小,接種第2年為產耳盛期,可連續出耳3-4年。
代料栽培
榆耳代料栽培可瓶栽,也可袋栽;可在室內、大棚、溫室、陽畦等多種場合進行。春季或秋季均可栽培。春季栽培,在當地氣溫穩定在lO℃以上時接種,有條件的可適當提前接種;秋季栽培,在當地氣溫低於30℃時播種。菌種製作提前進行。
1.栽培配方 常用的栽培料配方有以下幾種:
⑴棉籽殼99千克,石膏0.8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⑵玉米芯85千克,麩皮14千克,石膏1千克,石灰0.5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⑶豆秸84千克,麩皮15千克,石膏1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⑷稻草70千克,麩皮28.8千克,石膏1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⑸木屑78千克,麩皮20千克,石膏1千克,蔗糖1千克,料水比1:1.2-1.3。
2.裝料滅菌 任選一種培養料配方,常規拌料。瓶栽時培養料裝至瓶肩,稍壓實,瓶中央用一錐形棒打一孔洞至瓶中間,用濕紗布抹凈瓶口,取一塊15厘米x15厘米的聚丙烯薄膜包紮瓶口。袋栽時裝袋方法同常規,可採用17厘米x 33厘米x0.006厘米的聚丙烯或低壓聚乙烯塑料袋,料瓶或料袋滅菌后,冷卻到25℃以下接種。
3.接種發菌 採用兩端接種法或採用頸圈棉塞封口一端接種法。菌絲體培養溫度為23-26℃,發菌室要潔凈、避光、空氣流動。菌絲26天左右可滿瓶,而長滿袋的時間需35天左右。
4.出菇管理 菌絲髮滿后,菌瓶或菌袋置於22℃、有散射光的栽培場所催蕾。榆耳原基出現后,加大栽培場所空氣相對濕度至95%左右,不能低於90%。瓶栽時將瓶蓋鬆開,袋栽時將袋口鬆開,保持溫度15-2O℃。待原基充分膨大(高1厘米以上),表面有明顯凹凸不平,可看出片狀的雛形時,注意增加通風透氣,保持室溫16-22℃,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噴水讓原基充分吸水膨脹。
子實體分化后,保持栽培場所溫度16-22℃,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每天噴水4-5次,每次噴重水后徹底通風1次,保持耳片濕潤。耳片長到4厘米以上時,瓶內或袋內培養料開始收縮,料與瓶(或袋)壁間出現空隙。注意每次噴水后,傾去瓶或袋內的水。
5.採收養菌 榆耳代料栽培整個周期需60-70天,從原基出現到子實體成熟需20-30天。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捲曲,耳根收縮,開始彈射白色孢子,耳色加深時應及時採收。採收前1天停水。採收時用乾淨的小刀沿耳根割下。
採收后將瓶蓋蓋好,或將袋口紮上養菌,停水6-7天,可根據情況用薄膜覆蓋。養菌結束後進行給水管理,可從原來的耳基上長出第二潮子實體。二潮子實體發育較快,從刀痕表面癒合到二潮子實體成熟一般僅需7-15天。二潮子實體採收時用手掰下即可。然後再進行通風和水分管理,還可再收穫l-2潮子實體。

發酵培養方法


本發明公開了膠韌革菌10噸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本發明屬於食用菌發酵工業領域,特別是涉及膠韌革菌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1)斜面菌種活化培養,(2)一級種子培養,(3)二級種子培養,(4)三級種子培養,(5)一級種子罐培養,(6) 二級種子罐培養,(7)發酵罐培養;本發明中種子和發酵培養碳源為葡萄糖、蔗糖、澱粉等常用原料,氮源蛋白腖、脫脂大豆蛋白粉、豆餅粉、硫酸銨等;需要添加的無機鹽有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維生素需添加維生素B1。本發明確定了膠韌革菌10噸發酵液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為開發加工膠韌革菌相關產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主權項
1、一種膠韌革菌10噸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1)斜面菌種活化培養:將保藏的膠韌革菌斜面菌種轉接到斜面培養基上,22~28℃ 培養96~120小時左右,至菌絲長滿斜面即可; (2)一級種子培養:將上述膠韌革菌斜面菌種挑取一塊接入裝有100毫升培養基的500 毫升搖瓶中進行一級種子培養,培養條件:旋轉式搖床80~180轉/分,22~28 ℃培養96~130小時左右; (3)二級種子培養:將一級搖瓶種子以5~20%接種量接入裝有100毫升培養基的500 毫升搖瓶中進行二級種子培養,培養條件:旋轉式搖床80~180轉/分,22~28 ℃培養96~130小時; (4)三級種子培養:將二級搖瓶種子以5~20%接種量接入裝有1000毫升培養基的5000 毫升搖瓶中進行三級種子培養,培養條件:旋轉式搖床80~180轉/分,22~28 ℃培養72~96小時; (5)一級種子罐培養:以5~20%的接種量把三級種子接入裝有0.1噸發酵培養基的總容積為0.15噸的一級種子罐。培養條件為:培養溫度22~28℃,攪拌速度80~ 180轉/分,通風量(V/V)1∶0.3~0.8,罐壓0.03~0.1Mpa,培養72~96小時; (6)二級種子罐培養:將一級種子罐的菌液以5~20%的接種量轉接入裝有1.0噸發酵培養基的總容積為1.5噸二級種子罐中,培養條件為:培養溫度22~28℃,攪拌速度80~180轉/分,通風量(V/V)1∶0.3~0.8,罐壓0.03~0.1Mpa,培養72~ 96小時; (7)發酵罐培養:以5~20%的接種量將二級種子罐種子接入裝有10噸發酵培養基的總容積為15噸的發酵罐中。培養條件為:培養溫度22~28℃,攪拌速度80~180 轉/分,通風量(V/V)1∶0.3~0.8,罐壓0.03~0.1Mpa,培養150~20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