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本
阿羅本
阿羅本(Olopen),是已知的第一個到中國傳教的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教士。唐貞觀九年(635年)從波斯到唐帝國京城長安,是大秦僧侶入中國的第一人。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詔稱“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並命令在長安城中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許其傳教。除傳教之外,還住持譯經工作。唐高宗封其為“鎮國大法主”。其所傳聶斯托利派基督教當時被稱為景教。
阿羅本是目前教會及學術界公認的基督教最早來華宣教士。他是敘利亞人,成年後到波斯讀神學院,並在此被按立為傳道人。此後,前往東方各國傳播福音,於主歷635年(唐貞觀9年)來到唐朝京城長安。
阿羅本到達長安后,唐太宗李世民本著“示存異方之教”的開放政策,派當朝宰相房玄齡“迎於西郊,待如嘉賓”。不久,他得到李世民的接見。史載:“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直,特令傳授。”唐太宗聽了他所講授的福音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因而禮遇這位遠道而來的景教宣教士,准許他在中國宣教。阿羅本來華后,廣傳福音,翻譯經書,將基督的真道帶給了中華各族。3年內,陸續由波斯東來的宣教士,達到21位。
現實中的唐代大秦寺
他歸屬於基督教聶斯脫利(Nestorius)派。該派始創人為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托利,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認為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神性,耶穌的神、人兩性是分開的,並非統一的,並認為將瑪利亞視為聖母崇敬是錯誤的。此論一出,立即遭到亞歷山大主教奚利爾的猛烈抨擊。公元431年,以弗所會議定聶斯托利為異端,驅逐出正統教會,此後,該派信徒在中東、波斯、中亞等地宣教。傳入中國后又稱為景教。
阿羅本於635年到唐朝京城長安,唐太宗特別派遣宰相房玄齡,率領儀隊到京城長安西郊以國禮歡迎,而且直接迎入宮廷,以表示對這位外國傳教士的尊崇,這實在是件不平凡的事。原來阿羅本早就在西域邊境上展開了傳教活動,極受當地人士愛戴、尊敬。太宗知道他要前來中國,特地安排了隆重的禮節來接待他。
景教傳入中國,正是中國的太平盛世:唐高祖創立的基業,傳到唐太宗已達到舉國富庶,人民安康,文化昌明的境界;可是中原之外的邊疆,卻充滿著戰爭氣息,整年動不安。回教徒又不斷地與西南亞洲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及波斯等地的基督教國家發生衝突。戰爭的威脅隨時都有可能進犯中國本土,唐太宗為防止邊界突厥民族的入侵,常藉通婚及商業上的來往交流,緩和緊張情勢,並確保當時中國通往歐亞各國交通要道-絲路-的暢通。
阿羅本就是在這個情況之下來到中國的。他之所以會受到皇帝的特別禮遇,雖與他自己的良好名聲有關,但多少也摻雜著一些政治性因素:因為中國急需在動蕩不安的中亞地區維護邊防的安全,確保絲路的暢通,爭取貿易的機會。可是這些措施都需要先取得當地居民的諒解合作。巧的是當地居民中有不少基督徒,觀念無法與中國派出的使臣順利溝通,太宗正為此事感到束手無策。這時得得知景教要派傳教士來華,自然高興無比。這一方面可以透過景教傳教士以結識這一群基督徒,同時也可請他們充當翻譯員,在對抗回族戰爭中能有很大的幫助。
阿羅本原是敘利亞人,以後到了波斯,在那兒受到景教的薰陶,領受聖秩,成了司鐸。阿羅本在中國給人的印象,是一位端莊肅穆、謙誠有禮、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中年學者,頗有儒家風範,所以立刻就被皇帝接納,迎為上賓。他來華時,攜帶了530部經書,有部分後來翻譯成了中文,太宗曾親自審閱,並聽他宣講道理。太宗發現他所講的以及所帶來的經書,不僅內容豐富、言之有物,而且在中國又自成一家之言,對治國安世會有貢獻,於是就給阿羅本及他的隨從人員留華傳教的權力。
在傳教期間,阿羅本還得到宰相房玄齡、大臣魏徵等人的協助,進行的很順利。不過傳教事業真正開始萌芽,在貞觀十二年秋,也就是阿羅本抵長安的第3年。那時太宗親自下詔諭令景教在國內可以自由公開傳布,並且在京師長安的義寧坊地方,興建景教寺,同時把自己的肖像轉塑在景教寺的牆壁上。這些都使我們看出太宗和景教的密切關係了。
650年高宗繼位,對景教更加提倡,敕令在全國各州,建立景教寺,並且仍舊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這時的景教,已經傳遍全國各大城市。不久,阿羅本升為中國景教的教長,京師長安也成了中國景教的中心。
阿羅本來華后,建立景教寺,翻譯經書,將福音真光帶給了華夏。3年內,陸續由波斯東來的傳教士,增至二十一位。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修院組織與波斯、敘利亞的景教相似,同屬於隱修院傳統,奉巴格達宗主教為領袖;在中國教長之下,分為幾個教區,由副主教管理;並有司鐸負責禮節、布施、教育等事;在較大的寺院設寺主和理院。
阿羅本傳教工作除了講授景教教義外,還很重視宗教生活。在講授教義方面,他以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作為出發點,來說明救贖的真理,並用聖洗來滴除皈依基督的原罪。在宗徒生活方面,他很重視誦念日課,每日有七個固定時辰的禮儀朝拜,配合著磬聲顯出有規律而虔誠的心,在禮儀中並穿著僧人服裝,留著鬍鬚,削掉頭髮,保存了東方隱修士的禮規。除了這些禮儀性的行動外,在生活上也表現出貧窮、受齋、施捨、為亡者祈禱等精神,並在主日獻祭、告解、滌除心靈罪污,所以漸漸地吸引了部分中國人士的注意及重視。
阿羅本宣教工作除了講授福音外,還很重視過屬靈生活。在敬拜禮儀方面,他重視誦念日課,每日有七個固定時辰的禮儀朝拜。在禮儀中並穿著僧人服裝,留著鬍鬚,削掉頭髮,保存了東方隱修士的禮規。在生活上也表現出貧窮、守貞、順服等精神。他“為光為鹽”的舉動逐漸得到了很多唐朝人的好感。
阿羅本及景教宣教士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為了讓中國人更明白“神的話語”,他們採用了不少佛教、道教的辭彙。如:三一妙身(三位一體)、慈父阿羅訶(天父耶和華)、彌施訶普尊大聖子(彌賽亞聖子耶穌)、八境(八福)、慈喜羔(神的羔羊)、三常(信望愛)等等。由於史料匱乏及譯本失傳,當時是否翻譯了全本《聖經》已無從考查。但我們仍能從敦煌發現的景教文獻知道一點當年的漢譯經文。比如:“若左手布施,勿令右覺。”(太:6:3)“樑柱著自己眼裡,倒向餘人說言汝眼裡有物。”(太:7:4)等。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詔日: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京義零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
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在長安發現唐建中二年(781年)大秦寺僧景凈撰《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有“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大秦國有上德日阿羅本(Alopen) 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的記載。
據宋代宋敏求《長安志》記載,“義寧坊街東之北,波斯胡寺,貞觀十二年太宗為大秦一胡僧阿羅斯立”。見此時景教仍未改名,寺院也未被毀。此“阿羅斯”應為“阿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