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位於湖北松滋市。全鎮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街河市、平板橋、東升、茶市、白果樹、新生、曾家坡、牛長嶺、雷鷹坡、曙光、文公山、苦竹寺、高峰、新星、高陽。鎮政府街河市。1958年設松南公社,1975年改為街河市公社,1987年建鎮。

2019年7月24日,街河市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基本簡介


街河市鎮位於松滋南部,總面積80.96平方公里,耕地3.7萬畝,4.1萬人。境內山水 靈秀,人文著名。洗墨池,筆架峰,“紅軍樹”、“苦竹甘泉”等名勝分佈全鎮,關雲長、朱熹、黃庭堅,在此曾留下神奇的傳說,賀龍、周逸群、王震、黃傑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境內北部低丘連綿,南部平原坦蕩,洈河、洛水流經境內,西接焦枝鐵路,東連紅東公路,新楊公路穿境而過,為南北通衢之地。街河市鎮還擁有流傳幾千年的松滋古八景之一——苦竹甘泉。有詩云:“遠望台山一壁峰,近看洛河繞文公。苦竹甘泉龍現爪,雲連劍峰顯神通”。苦竹甘泉就在松滋二中校園內。
windows7
windows7

歷史沿革


該鎮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土地,是黨所領導下的松滋人民革
街河市鎮位於松滋市中南部
街河市鎮位於松滋市中南部
命活動的主要 策源地,也是第一屆中共松滋縣委的誕生地。1928年初,受中共鄂西特委派遣,共產黨員黃傑(女,徐向前元帥夫人)到松滋發展黨的基層組織,籌建中共松滋縣委。黃傑到縣后,即到街河市鎮向上學校任教員,以此公開身份作掩護,秘密開展黨的活動,相繼在街河市組織建立了中共松滋特別支部和第一屆中共松滋縣委。1928年至1935年間,賀龍、周逸群、鄧中夏、任弼時、王震、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數支紅軍隊伍曾數次轉戰於此,在這裡留下了光輝印跡,如當時賀龍同志多次路過並拴系戰馬的一棵白果樹,自此後便被當地群眾稱為“紅軍樹”,至今尤在,成為街河市光榮革命歷史的鮮活見證。此間,街河市不少青壯年踴躍參加紅軍隊伍,其中走出了以李文清為代表的共和國將軍。

經濟發展


街河市鎮農業
街河市鎮農業
街河市鎮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由過去單一種糧發展到多業並舉,至現在優質果園26470畝,規模養殖65戶,溫棚蔬菜生產,其中塑料大棚920個、480畝,日光溫室55個、52 畝。投資50萬元建成小坪窪300畝優質桃品種引進,此項目已實施完成。農業基本條件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治理。借西部大開發的良機,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採取返租倒包等形式,全面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
街河市鎮香菇種植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預計全年產鮮菇4.5萬噸,實現種植總產值1.2億元,創純利潤5000餘萬元。省內外14家營銷商,自營或聯手鎮內4家公司,11個加工廠和8家營銷大戶,形成了龐大的購銷網路,並顯現出新的特點:內外聯手收購,鮮銷加工並舉;運輸陸空並進,鮮菇直銷出口;分級優質優價,購銷市場火爆;現采現賣現錢,菇農增產增收。全鎮出現了一大批一年賺2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棚,賺十幾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戶。蘑菇產業的發展顯示了巨大的帶動效應:帶動了10多種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連過去不被人重視的塘泥、牛糞、茅草也得到充分利用;帶動了富餘勞動力就業,一年進菇棚打工的勞力達到12萬人次,連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塊錢左右;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搞活了全鎮1000餘台大、小運輸車輛,圍繞菇業服務的各種專業戶上千戶,全鎮蘑菇生產帶動的經濟效益達到1650萬元。

特色農業


概況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水果基地總面積24400畝,年產水果近10萬噸。其中,葡萄10000畝,主要 品種有藤稔京亞,年產量35000噸,產值7000多萬元。臍橙7000多畝,主要品種有長虹、紐荷爾、棚娜等,年產量10500噸。砂梨2000畝,年產量16000噸。草莓400畝,年產量1700噸。西甜瓜5000畝,年產量20000噸。

各種基地

金秋農業基地總面積5000畝,其中中心園區面積100畝,每年可提供葡萄、臍橙、梨、棗、甜西瓜、花卉等優質種苗100萬株。
蔬菜基地面積2萬畝,其中無公害示範基地達1000畝,主要有反季節辣椒、蓮藕、蘿蔔、紫甘蘭、熱白菜等品種,年產量達90000噸。
蘆葦基地面積2萬畝,年產蘆材2萬噸,產品暢銷省內外各大造紙企業。
優質油菜基地採用秋冬發保優技術操作規程,種植雙低油菜6萬畝,年產油菜籽1.08萬噸,主要品種為“中油雜2號”、“涪優3號”、“華雜6號”。
優質棉基地面積6-7萬畝,單產超“雙百”,總產達15-18萬擔,產品衣分高、纖維長、品質優,屬國家免檢棉。
牲豬基地集繁殖、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年加工銷售"內三元"、"外三元"優質雜交豬及土豬近10萬頭。
“三鳥”基地年飼養“三鳥”80萬隻,產蛋1020噸,出籠50萬隻,其中雞10萬隻,鴨30萬隻,鵝80萬隻,可作禽類肉食品分割、燒烤原料。
牛羊基地年飼養牛4000頭、羊5000隻,其中良種及改良乳牛3000頭。
蓮藕基地面積2000畝,年產蓮子50噸,鮮藕8000噸。

旅遊景點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松滋中部有街河市鎮,鎮中有一古寺,名為苦竹寺。苦竹寺殿雅景幽,煙雲 迴環,有人贊其似小西天。寺中翠竹猗猗,名為苦竹。它雖不及楠竹高聳,然亦有它獨到之處。竹節處,生長五枝,形似龍爪。微風吹過,苦竹鳴珂,恰似龍吟。因其味苦,故取名苦竹。苦竹林中,有一井名為甘泉井,其水清澈純凈,甘甜爽口。井旁一亭,匾額題字頗遒勁秀美,曰“甘泉亭”。苦竹寺能成為松滋名勝之地,自宋以來,苦竹、甘泉能成為文人墨客觀覽品嘗的對象,與宋代黃庭堅的神奇傳說是分不開的。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能文能詩,又是大書法家,名聲很大,然一生經歷坎坷。紹聖二年(1095)貶為涪州別駕后,他整天沉浸在藝術的天地之中,潛心誦詩寫字。一日他於蝦蟆碚邊,醮墨揮毫剛罷,洗筆時不慎將一枝心愛的毛筆遺失水中,嘆息之餘,也就未放心上。數年之後,庭堅出川東下,暫住荊州。一日游至松滋,在一草庵中歇息,忽見佛爐中插有一筆,取過一看,驚奇不已,原來是以前四川遺失之物。遂問庵中老僧,於何處得來。老僧答,是於井中汲水得之。原來庵中古井,其泉脈,通連蜀地,難怪泉水甘美,勝過他處。山谷驚喜之餘,微微一笑,命人將筆插回爐中。又一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筆微露嫩芽,轉植於地中之後,很快生根,發葉,頃刻間長成濃密青翠的苦竹了。僧人見此奇異之事,遂募捐將草庵擴修成寺,以苦竹作為寺名。不久,這苦竹蔓延繁衍,將佛殿周圍的空隙之處都長滿了,濃濃密密,把個寺院裝點得更加雅緻,更加清幽。

文化教育


街河市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代都是鄂東區革命老區的教育文化中心之一。街河市鎮中學作為鄂東地區育人的搖籃,在悠悠歲月中,經過了漫長的百年歷史,培養出無數風流人物,向社會輸送大量傑出人才,為街河市鎮地區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街河市鎮中學是一所比較規範的山區中學,各種設置較齊全,校園面積39788平方米,校舍13784平方米。現有四層三十二間氣勢宏偉的教學樓一棟,佔地面積75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8平方米,一棟教工宿舍樓,16套1540平方米,有二級實驗室一個,學農基地6畝,學生活動場15206平方米,有250米環形跑道和比較規範的燈光球場,有三層學生宿舍樓一幢,八室配套齊全。
街河市鎮中學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現在教職工65人,其中專任教師61人,學歷達標率為86。8%,高級,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32人,現有19個教學班,學生1334名。
學校素質教育碩果累累,中學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連續兩年獲全市縣市前三名,被評為湖北省體育先進學校、松滋市體衛藝先進學校。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獎15人,省級獎43人,學生在省級發表作品543篇,還有8名教師論文在省級獲獎並刊載。2001年成功地承辦了團風縣第三屆少年兒童田徑運動會。街河市鎮中學充滿著生機,充滿著活力,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正以它特有的矯健步伐迎接新的挑戰。

領導班子


趙厚松(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王德軍(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鄧恢祥(黨委副書記、政協聯絡處主任):主持政協工作,分管黨群、黨務、計劃生育、安全生產、交通、政法、綜治、工會、統戰、信訪維穩、教育、衛生等中心工作。
陳雪松(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主持紀委監察工作,分管農業農村農電、便民服務中心、統計工作;
陳輝榮(黨委委員、副鎮長):主管工業經濟、項目建設、國土資源、城建、環保等工作,聯繫國土所、城建所。
趙業崇(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主持派出所全面工作,主管政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穩工作;
肖金鳳(黨委組統、宣傳委員):主管組織、人事、統戰、財經財貿、老乾、精神文明建設、鎮級資產資源管理、鎮機關、後勤工作,聯繫財政、國稅、地稅、農行、農商行、保險。
張文(正科級助理):主管宣傳、工會工作,聯繫文化、廣視傳媒、電信、移動、郵政。
曾凡新(正科級幹事):主管教育、衛生、商務(含定點屠宰),聯繫學校、中心衛生院。
向陽(副科級幹事、人大副主席):主管民政(含殯改)、煙草、工商、勞動、負責人大日常工作,聯繫勞動服務中心、工商所、個私協會;
鄧宏學(副科級助理):主管行政便民服務中心,協管計劃生育;
劉文玲(副科級幹事):主管計劃生育、婦聯。
鄧年芬(正科級幹部):協管計劃生育。
李太松(正科級幹部):協管城建、土管、企業工作。

街河市關廟


街河市關廟位於鄂西南荊州市松滋縣境內,北距松滋縣城22公里,西距著名的洈水國家森林公園15公里,屬街河市鎮行政管轄範圍。
關廟始建於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5年),距今已269年,歷史悠久,是松滋縣重要的佛教聖地,原位於街河市鎮中心,日軍侵華時被焚毀。1990年,由佛根尼師在距離街河市鎮區北2公里的牛長嶺山下重新修建了新關廟。
清朝年間的街河市關廟原名“關聖宮”,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題,為七廟九祠之首,聞名於湘鄂兩地,香火十分旺盛。關聖宮總用地面積9900平方米,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擁有房屋26間,商業門面5個,農田9畝。主體建築群分為戲樓、庭院、前殿、後殿四大部分,宏偉壯麗,結構嚴謹,門前樹立著雄偉高大的牌坊,上面鑲嵌著“蓋天普佛”四個鎦金大字,廟門兩旁書寫著“威鎮華夏義勇三江四水,才兼文武英雄千古一人”常年普渡著芸芸眾生。
近代以來,軍閥割據,戰爭不斷,關聖宮為支持紅色革命,充當了松滋縣的根據地角色,曾有中國共產黨多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包括賀龍,鄧中夏,許光達,任弼時,肖克,王震等將關聖宮作為紅四軍、紅二軍團、紅十七師、紅六軍團的修養整頓基地。
1943年6月,日軍進犯松滋縣,開往縣南,日軍兩隊佔領牛長嶺、文公山兩座山頭,居高臨下,氣勢猖獗,試圖有所圖謀。時任國民黨一五一團團長王昌奎帶領全團官兵對敵軍發動游擊站,歷經三天三夜,擊斃日軍500多人,傷千餘人,致使日軍損失慘重,日軍隨後惶惶向劉家場鎮方向逃竄,在路經街河市鎮時,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並將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關聖宮一把火燒為灰燼。
民國35年(公元1946年),在佛根尼師的領導下,組織人員,籌集資金,在原“關聖宮”之地,重新修復了關廟的大殿、禪房及一棟五間大瓦屋。1949年全國解放后,關廟改用於街河市農協會。
1990年,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地方政府給予土地,由演能法師領修,住持佛根尼師召集眾生籌集資金,在街河市鎮虎形山村六組紫竹山下,牛長嶺坡以西重新修建街河市關廟。關廟背靠虎形山,面朝村莊,門前有一條小溪流過,依山就勢,掩映在勃勃生機的鄉村中,關廟總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坐西朝東,整個關廟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主要建築位於北部,南部則為開敞空間,設有為佛根尼師舍利塔、土地廟、菜園及公廁。關廟五子牌山門位於北部建築群,山門兩側書寫著“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門外左側小溪邊設有化金爐與香爐,進入山門,首先是關公殿,左側為客堂,右側為表房,穿過關公殿後就是南北向的寬敞長廊,長廊的南側穿過食堂就達到了南部開敞空間,東側為偏門,再往前走,就進入了千手千眼觀音殿,燈火輝煌,其左側為地藏王菩薩殿,右側為藥師殿,四大天王平均分佈左右兩殿,從觀音殿兩側走廊繼續往前走,在觀音殿背後就是韋陀菩薩,正對韋陀菩薩的是長長向上的台階,仰頭而看,一座大殿映入眼帘,大雄寶殿四個大字懸掛於大門上方正中央,氣勢宏偉,漫步22級台階而上,就來到了關廟地勢最高,規模最大的大雄寶殿,大門兩側站立石獅,門上兩側寫著“松聲竹聲鐘鼓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霧色色色皆空”,大殿面闊12米,進深14米,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與消災延壽藥師佛三尊佛坐立於大殿後方正中央,前設香案供桌,三尊佛左側是普賢菩薩,右側為文殊菩薩,沿大殿兩側縱牆設十八羅漢金身,一側9個,中間空地均為拜凳。整個關廟經歷了兩次改建,建設成現在的規模,隨著香客日漸增多,未來關廟計劃還將在後山繼續建設大殿,以供奉更多的佛、菩薩來普渡眾生,截至目前尚未籌集到足夠的善款。
街河市關廟歷經百年,從興盛到衰落,從衰落到興盛,得到了眾生、信眾的支持與友愛,也無時無刻不普渡著苦海迷路人,願這一掩映在勃勃生機鄉村中的關廟在這一片土壤上繼續散發著閃閃佛光。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
街河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