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廟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普陀宗乘之廟,又叫“小布達拉宮”,是清代乾隆皇帝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崇慶皇太后80壽辰而下旨仿西藏布達拉宮建設的佛教廟宇。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北,獅子溝南側,為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普徠陀宗乘之廟佔地22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大紅台位於山巔,通高43米,台中央萬法歸一殿是主殿,殿頂部高出群樓,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60餘座(現存40餘座)平頂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布局,無明顯軸線。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廟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陀宗乘之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這座廟宇是乾隆為了乾隆三十六年母親崇慶皇太后八十壽辰而建,乾隆在廟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廟碑》紀念。這座廟宇是仿照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而建,因而又俗稱“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借譯)和“布達拉”(音譯)語出同源,意為“觀音聖地”。
每年農曆七月十一日,在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萬法歸一殿舉辦藏傳佛教學位考試。
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七日、正月十四日,在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萬法歸一殿舉辦送祟活動,普陀宗乘之廟全體喇嘛在該殿集中念經。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在萬法歸一殿接見回歸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一行,並舉辦大規模講經祝壽活動。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財閥洛克菲勒複製的萬法歸一殿與其在中國搜集大批佛像和法器,參加了當年的美國芝加哥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景觀
乾隆三十六年,為乾隆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后八十壽辰之年,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首領會集承德,舉行盛大的慶壽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國民族大團結的局面。
為了敬重各族信仰,團結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這座大型寺院。
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因仿拉薩布達拉宮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
這座寺廟內大小建築約60處,殿堂樓宇,星羅棋布,依山面水,巧於利用地勢和景物襯托,布局靈活,又不失莊嚴肅穆。
主體建築大紅台,通高43米,台中央萬法歸一殿是主殿,殿頂部高出群樓,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金光閃閃,富麗堂皇,極其雄偉壯觀。
底部因三層群樓合圍,影陰暗,光照對比鮮明,造成了宗教森嚴肅穆的氣氛,是宗教建築上的瑰寶。
在大紅台上的“御座樓”隆重推出了民族宗教歌舞《普陀之光》它通過提煉寺廟落成、皇帝慶壽、和土爾扈特部回歸等重大事件,用歌舞形式表現出“康乾盛世”時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創建太平盛世繁榮中華這一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宏願。每天上午,遊客均可在昔日皇帝欣賞歌舞的“御座樓”上觀賞到《普陀之光》。
當時,邊疆各少數民族大都尊崇藏傳佛教。拉薩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的一個中心。而藏傳佛教宣稱布達拉宮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據說有三處: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認為,觀音發祥於印度,然後先到西藏為本土,所以在承建觀音道場便"仿西藏,非仿南海"。
普陀宗乘之廟是在漢族傳統建築的基礎上融合藏族建築特點建造的,它是漢藏建築藝術交融的典範。
普陀宗乘之廟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門內是碑閣,北是五塔門,高十餘米,有拱門三個,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門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漸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築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最後為雄偉高大的主體建築大紅台。大紅台的正面,下面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台。紅台內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央是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
普陀宗乘之廟布局分三個部分:前部包括山門、碑亭、五塔門;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後部是主體建築大紅台及周圍其他建築,大小共60餘處,被包圍在雉堞銜連、依著山勢起伏而環寺一周的高大圍牆之內。漫步五孔石橋,進入藏式山門,便是黃琉璃瓦覆頂的碑亭。亭內豎著三座石,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分載《普陀宗乘之廟碑記》、《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三文。碑亭后是五塔門。五塔門滿壁白色,上有三層藏式盲窗,下為三座拱門,門頂上有五座喇嘛塔,門前有一對大石像,象徵著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無邊。
普陀宗乘之廟院落北部大紅台,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築,其基座為白台。白台正立面以紅灰抹成三層藏式梯形窗(又稱“盲窗“)。上六層為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層為漢式橫長方形窗。紅牆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龕六個,均飾以黃紫相間的琉璃幔帳,內置琉璃佛像。紅台上周砌女兒牆,牆上嵌黃琉璃佛龕,龕內置琉璃佛像。牆頂中央又置琉璃八寶、喇嘛塔。台頂女兒牆轉角部分安置寶瓶,上插鐵旗。
普陀宗乘之廟大紅台建築在山腰上,複雜的形狀經過精心設計,處理成幾個不等高的頰。大白台前東西兩側,沿登道到第一個平面大白台頂,上置四個大石雕幢竿座和四個大鑄鐵水缸。平台巨大,視野開闊。白台東有藏式的文殊勝境殿,西有漢式琉璃垂花裝飾的千佛閣。繞大紅台登踏道再上,就到達第二個平面,即東紅台,其周圍建二層群樓,群樓中心為二層瓦頂的御座樓。通過二層摟登踏道而上為第三個平面,即達到普陀宗乘之廟的中心建築萬法歸一殿。在這個平面上,萬法歸一殿周圍建群樓三層,群樓二層可達東紅台北面的洛迦勝境殿和東北角的重檐八角鑾金瓦頂權衡三界亭,群樓頂端西北角又建重檐六角鑲金瓦頂的慈航普渡亭。這些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錯落,殿頂都用鑾金魚鱗銅瓦復蓋,與紅台、白台交相輝映,在重重群山的襯托下,空間輪廓雄偉壯觀。
普陀宗乘之廟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門內是碑閣,北是五塔門,高十餘米,有拱門三個,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
普陀宗乘之廟建築特寫
大紅台的正面,下面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台。
紅台內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央是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普陀宗乘之廟布局分三個部分:前部包括山門、碑亭、五塔門;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後部是主體建築大紅台及周圍其他建築,大小共60餘處,被包圍在雉堞銜連、依著山勢起伏而環寺一周的高大圍牆之內。
漫步五孔石橋,進入藏式山門,便是黃琉璃瓦覆頂的碑亭。
亭內豎著三座石,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分載《普陀宗乘之廟碑記》、《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三文。
碑亭后是五塔門。五塔門滿壁白色,上有三層藏式盲窗,下為三座拱門,門頂上有五座喇嘛塔,門前有一對大石象,象徵著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無邊。
普陀宗乘之廟
這尊佛像原放在權衡三界亭內。像高5尺6寸6分,耗紅銅約600公斤、頭等金葉57兩,計用6400個工日,共費1100百多兩白銀,佛像造型猙獰奇特,是國內罕見。
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位於大紅台中心,方7間,重檐攢尖頂,上覆鎦金魚鱗銅瓦,屋脊飾以波狀鎦金瓦。
寶頂呈法鈴狀。殿頂用頭等金葉14000餘兩。殿四周有三層群樓環繞,每層44間。群樓現存外牆的復建工作,正抓緊進行。該殿是供清帝和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頂禮膜拜的地方。
吉祥天母
城台上起廡殿,前後設廊,廊內置檻窗,兩側封實壁,面闊五楹,進深二間,單檐琉璃瓦頂,邊沿施綠琉璃瓦,中供護法神,從左至右依次為四面護法神,章古魯蓬護法神,大黑天瑪哈戛拉護法神。
山門前置石獅一對,再南為五孔石橋,山門兩側設腰門,有圍牆相連。山門北為碑亭,平面方形三開間,重檐黃琉璃歇山頂,磚拱結構,封實壁,四面開拱門,下承須彌台基。
亭內立石碑三座:中為《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記述建廟背景及經過;東為《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西為《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記述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過程及清政府撫恤該部的情況。
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漢文為乾隆親筆。碑亭以北為五塔門,三拱門白台形制,實壁盲窗,上砌女兒牆,白台上立五塔,從東往西分別為黑、白、黃、綠、紅五色,每色代表一個體教教派。清代尊黃教為國教,故黃色居中。五塔門前置石象一對,為大乘派象徵。
五塔門北為琉璃牌坊,三間四柱七樓形制,中樓前額“普門應現”,意觀音顯現普度眾生之門。后額“蓮界莊嚴”,意為觀音道場。白台群
轉經桶
普陀宗乘之廟
大紅台
白台東為啞叭院,是皇帝進廟上香時僧人迴避之所。白台之上起紅台,高25米,上寬58米,下寬59米,七層,一至四層實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層間隔開真窗、盲窗。
大紅台南面正中嵌飾垂直琉璃佛龕六個,黃綠相間,漢式手法,一是標記軸線,二起裝飾作用。紅台頂部砌女兒牆,牆下三面(東、西、南)裝飾黃琉璃佛龕,拔檐石下置排水長槽。紅台內里五至七層為三層閣樓,每層44間,四面合圍,亦稱群樓。
群樓南部進深三間,通天柱四排;北部中五間進深四間,通天柱五排;群樓東側通天柱三排,進深兩間;西側通天柱四排,進深兩間半。群樓東、西、南、北橫額分別為“庋經之閣”、“大乘妙峰”、“秘密勝境”、“極樂世界”。群樓一層分置石雕壇城六座,有如來佛、觀音、無量壽、釋迦、大威德金剛、喜金剛。群樓條幅有“瓔曼垂護花龕彩,獅象馴依鷲岑輝”;“佛剎現乾城法資筏喻,禪宗開震旦教演傳燈”;“以此無量慈同參不二,喻比有為法普度大千”;“統須彌界天護持常住,遍華嚴海會應現隨方”;“秘印妙持超四果,圓光正覺示三乘”;“現法化報身曇霏遍蔭,統先中后際象教同持”;“初地相光全總持一化,諸天梵香聚共演三摩”;“般若相常融聚五福德,菩提心並證增八吉祥”;“覺觀印圓通能仁普示,識田語清凈妙智同修”;“功德示經文香薰檐葡,莊嚴瞻相好光映琉璃”;“持法利身心眾生並濟,隨緣施願力一切常圓”;“佛光普護三千界,壽域常開萬億春”;“寶樹交輝香不斷,祥輪常轉法無邊”。群樓頂部西北角建慈航普渡殿,鎦金銅瓦,重檐六角亭形,二層匾額“普勝三界”,殿內匾額“示大自在”,條幅“水鏡喻西來妙觀如是,月輪悟南指合相云何”。東北角建殿名權衡三界,鎦金銅瓦,重檐八角,內有額“精嚴具足”,條幅“法界現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
大紅台東北權衡三界西建有洛伽勝境殿,面闊五楹。
徠三層。東群樓空井靠南起戲台,面北,方三間,三層。大紅台西北角建雕樓,實心,起裝飾作用。群樓空井中心起萬法歸一殿,方七間四角稍間收進一半,重檐攢尖,上覆鎦金魚鱗銅瓦,四脊飾波紋,法鈴寶頂。迎門擺琺琅菩提塔,中供紫檀佛龕,內供彌勒,東西兩側置紫檀壽字塔。供桌擺八寶、五供、珊瑚樹。靠北樹屏風,前掛巨幅緙絲緞綉佛教掛像(高三丈、寬一丈),現無存。屏風前供釋迦牟尼,再前供宗
喀巴,大殿兩側供達賴和宗喀巴像,均為紫銅雕塑,質地精良,工藝精細,身段勻稱,神態生動。殿內面北橫額一為“凈性超乘”,二為“妙德圓成”;面南橫額“萬緣普應”。殿內條幅有“獅座具神威咸欽奮迅,鷲風瞻相好普現莊嚴”;“法界朔中台臻大歡喜,化身現上塞護妙吉祥”;“總持初地法輪資福勝因延上塞;、廣演恆沙梵乘能仁宏願洽新藩”;“梵教流傳宗遞演,化身應現慧常融”。
普陀宗乘之廟
萬法歸一
萬法歸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位於大紅台中心,方7間,重檐攢尖頂,上覆鎦金魚鱗銅瓦,屋脊飾以波狀鎦金瓦。寶頂呈法鈴狀。殿頂用頭等金葉14000餘兩。殿四周有三層群樓環繞,每層44間。群樓現存外牆的復建工作,正抓緊進行。該殿是供清帝和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頂禮膜拜的地方。萬法歸一殿是全廟舉行集會和慶典活動的場所,每年七月十一日在殿內舉行佛教學位考試。臘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舉辦送崇活動,全體喇嘛在此念經,驅除妖魔祈求太平。清代,內外蒙古千里迢迢進此廟上香求佛者絡繹不絕。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弘曆曾在此殿接見萬里回歸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一行,並舉行了大型講經祝壽活動。萬法歸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隱於大紅台群樓之中,殿頂高出群樓,金光閃爍。底部因三層群樓合圍,影調陰暗,光照對比鮮明,造成了宗教森嚴肅穆的氣氛,是內地宗教建築的瑰寶。1932年,美國在芝加哥舉辦大型國際博覽會,大財閥洛克菲勒為了招睞交易,於1930年採納了瑞典人赫文斯定的進言,派人對該殿進行實測實繪,在芝加哥製造了一個與此殿同樣大小的模型,又通過各種手段在中國搜集了大批佛像、法器,於1931年用專輪運往芝加哥,在複製的“萬法歸一殿”展出,致使芝加哥萬國博覽會出現了東方文化熱,洛克菲勒大出風頭,賺了大錢,這是“昨天”的喜劇。今天,赫文斯定、洛克菲勒應當反顧這段被“遺忘”了的歷史,面對東方,說一句能夠令中國人感情上過得去的話語。據悉,瑞典建築師麥克思·吳雷先生和幾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專家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已經從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將“萬法歸一殿”全部構件買下,準備在斯德哥爾摩國際文化研究中心“復建”組裝。吳雷先生1989年曾來承德與主管部門協商,實地考察萬法歸一殿時,吳雷先生說:這是個奇迹。仿造得再像,終不是原本的東西。
與須彌福壽之廟合票:80元
普陀宗乘之廟
最佳出遊時間:四季皆宜,但考慮到其季節性的優美自然風光,以4-10月份為最佳
承德市城區不大,遊覽普陀宗乘之廟可住承德市內賓館。承德住宿整體偏貴(旺季4月末至10月初,淡季都有折扣),大家要有心裡準備。賓館很多,各檔次都有,旺季周末客房比較緊張,需早做好準備。
應該吃齋
特色風味小吃有:燒賣、油酥餑餑、八寶飯、二仙居碗坨、一百家子白蕎面、糕涼粉、驢打滾、烙糕、煎餅盒子、莜麥面小吃、八溝燒餅、羊湯、鮮花玫瑰餅、南沙餅、果丹皮等,別具地方特色。
普陀宗乘之廟
景點主要是避暑山莊和八大廟宇中的前三個,避暑山莊宮殿區建議找導遊來講解。
普陀宗乘之廟
長途客運
承德通車里程已經達到六千多千米,以京承旅遊公路、承圍公路、國道101線、111線、112線、承票公路為主幹道的承德公路交通網路,已經實現了承德市與京、津、遼、內等地公路互聯;在市內則實現了村村都有公路相連的局面,出行便利。
在承德市長途汽車客運站,每天都有開往北京、天津、石家莊、張家口等臨近省市的長途客運汽車,另外,在承德汽車西站和北站每天都有開往市內各縣區的班車,準時發車,班次眾多。
市內交通
直接乘6路公交車可到
普陀宗乘之廟見證了土爾扈特部回歸等重大事件,是“康乾盛世”時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創建太平盛世繁榮中華這一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宏願。
普陀宗乘之廟御制碑刻充分體現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宗教和科學價值。相關御制碑刻是中國北方石質歷史文化和清帝書法藝術的寶庫,在清史及相關文化研究中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中華一統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有著巨大政治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愛國主義好教材。
普陀宗乘之廟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廟宇,為清政府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普陀宗乘之廟是清王朝鼎盛時期的建築代表作,是漢藏建築融合再創造的成功範例,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其建築是清代鼎盛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民族、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建築遺存,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該時期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普陀宗乘之廟作為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與其他幾座廟一起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廟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2010年7月,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承德文物局規劃設計室承擔了普陀宗乘之廟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設計任務。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前後歷時五年半。2011年4月,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2012年10月,深化設計方案通過省文物局核准。工程於2013年6月開工,涉及單體建築55座,其中包括藏式紅台建築1座,藏式白台建築32座,漢式木結構建築20座,建築基址6座,鎏金銅瓦頂建築3座,圍牆2268米。2016年1月通過驗收。
土爾扈特部東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阿玉奇汗之曾孫)為擺脫沙俄壓迫,率領部眾衝破沙俄重重截擊,歷經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乾隆帝在萬法歸一殿接見回歸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一行,並舉辦大規模講經祝壽活動。為記載此次事迹,乾隆皇帝在普陀宗乘之廟立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面石碑,記述土爾扈特部回歸中國及清廷對該部的撫恤。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發生火情3名責任人受處理
2013年2月28日12時30分,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廟東罡殿發生火情,經公安消防、文物等相關部門全力撲救,火情於當日下午1時10分徹底撲滅,建築整體完整。
通報稱,東罡殿殿內有13件國家三級文物,全部搶救出來,無一受損;建築整體完整,殿內受損情況,將請河北省文物專家進行全面評估。當地紀檢、檢察、公安等部門已介入調查,儘快查明失火原因,分清責任,並對具體責任人依法進行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