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故居位於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由謝晉元將軍的曾祖父建於清代咸豐年間,共計23間,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建築面積675平方米。故居座西朝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的平房,兩座大門分別為“儒林第”和“荊樹居”。1905年4月26日,謝晉元出生在故居“儒林第”南幢,並在這裡渡過了童年時期。這期間,謝晉元將軍接受了客家人勤勞勇敢、愛國愛家的優良傳統教育,為日後成為民族英雄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 1999年,蕉嶺政府按原貌對謝晉元故居進行了全面修葺,同年10月開放,供人們瞻仰。2010年,謝晉元故居被列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謝晉元是我國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園墩子下芳塘子。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故居由謝晉元曾祖父在清代咸豐年間建造。房屋坐西向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
門樓平房,佔地面積1250平方米,建築面積675平方米,兩座大門分別命名為“儒林第”和“荊樹居”。

文物保護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故居
為弘揚將軍的愛國精神,蕉嶺縣政府於1998年撥專款贖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准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又撥專款興建了謝晉元紀念館,與故居原有建築相連互映,並珍藏了大量展現將軍生平事迹的圖片實物。謝晉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華裔子孫及國際友人前來參觀。2002年,謝晉元故居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命名為"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客家文化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故居
石寨土樓亦稱方樓,坐落在北礤村,
建於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整座建築為土木結構,牆體用泥土夯築而成,呈平面四方形,三層,高13.6米,裡面共有63個房間。土樓布局獨特,具有通氣、採光、防風、防火、防塵多種功能,而且有經濟網站實用、施工簡便、經久耐用等優點,時歷300多年日晒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文物民俗專家認為,石寨土樓具有客家古民居的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等特點,是典型的防禦性民居建築。這座古老的客家民居凸顯了我國南方客家人勤勞智慧、合族群居的民情風俗和淡朴開拓的精神。
據了解,梅州蕉嶺縣是我國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獨特,大量文物史跡至今保存完整。除晉元故居和石寨土樓外,該縣的丘逢甲故居和文福古塔等眾多文物景觀也備受關注。
謝晉元故居位於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由謝晉元將軍的曾祖父建於清代咸豐年間,共計23間,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建築面積675平方米。故居坐西朝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的平房,兩座大門分別為“儒林第”和“荊樹居”。
1905年4月26日,謝晉元出生在故居“儒林第”南幢,並在這裡渡過了童年時期。這期間,謝晉元將軍接受了客家人勤勞勇敢、愛國愛家的優良傳統教育,為日後成為民族英雄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

故居人物


謝晉元將軍故居五位黃埔生簡介
謝晉元將軍故居五位黃埔生簡介
謝晉元將軍是中國現代史上舉世聞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對於他考入黃埔軍校的經歷或許很多人都不陌生,但鮮為人知的是,謝晉元的兩個堂兄弟和兩個侄子竟也是黃埔生。也即是說,僅謝晉元故居一個屋子就走出了五個黃埔生。據蕉嶺文化界人士認為,這在全國或許都是絕無僅有的。
將軍故居,一門走出五名黃埔生
來到謝晉元故居所在地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但見村中一座墩岌在平陽中突起,圓圓的,有100多米高,綠樹成蔭。圓墩岌的南面,一個叫方塘子的小地方就是尖坑村謝氏十四世祖堂。祖堂南邊的三幢屋,有兩個大門,一曰“儒林第”,一曰“荊樹居”。遠遠望去,顯得格外寧靜古樸。
走進儒林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用石頭鋪成的八卦型的天井。穿過天井,內有數間房,其中五間卧室被後人用牌子寫上了名字,分別是謝晉元、謝晉通、謝晉榮、謝漢勛、謝漢忠。蕉嶺縣博物館從事三十多年文物研究的賴文光副館長對記者說,謝氏的五名黃埔軍校生,就是在此度過了他們的童年、少年時代。
在這裡,記者見到了謝晉榮的兒子謝漢生和謝漢勛的兒子謝越生。謝漢生57歲,在梅州城區做生意,謝越生62歲,是謝晉元故居的文物保護員,他們提起自己的這五位長輩,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據謝越生介紹,這三幢屋是謝氏祖先相祥公建造的。相祥公是清朝末年人士,有四個兒子,名叫政拔、有拔、和拔、康拔。謝晉元、謝晉通、謝晉榮分別是政拔、康拔的孫子,謝漢勛、謝漢忠分別是和拔、有拔的曾孫子。儘管五人年齡相差甚遠,其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了16歲,但他們身上都流淌著為國家、為民族擔憂的熱血,先後考入黃埔軍校,投身於熱火朝天的革命之中。
國家危難,義無反顧投身革命
一屋走出了五個黃埔生,是歷史的抉擇還是偶然?謝漢勛之子謝越生說:“在當時的大背景下,但凡有志青年,都想為國家貢獻力量。”
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內外交困,動蕩不安之中:外國強權企圖侵略中華,反動軍閥妄圖割據中華領土。祖國危難之際,有志之士紛紛走上抗戰救國道路。謝氏家族中首先邁出革命步伐的是謝晉元。謝晉元從小就勤奮好學,思想進步。從廣東大學畢業后,他看到祖國河山分裂,列強侵略的現狀,馬上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矢志要為祖國抗戰到底。
謝晉元的棄筆從戎,對堂弟謝晉通產生很大的影響。謝晉通雖然和謝晉元相差一歲,但自小就對謝晉元十分崇敬,對兄長在國家危亡之時的抉擇表示讚賞。1926年,同是廣東大學畢業的謝晉通跟隨兄長的步伐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工兵科,隨後參加了北伐戰爭,為改變中國軍閥割據的局面浴血奮戰。在其後的10多年裡,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沒有改變,謝晉榮、謝漢勛、謝漢忠叔侄三人均是滿懷革命激情的熱血青年,他們以晉元、晉通為榜樣,相繼考上了黃埔軍校。“九·一八”事變后,他們都積極投身於抗日戰爭。雖然除了謝晉元外,其餘4人均未有顯赫的官銜和卓著的功勛,但從中也足以管窺其時謝氏兄弟子侄的愛國熱忱。
崇文重教,謝氏書香長存於世
據史載,黃埔軍校應考的條件和手續頗嚴:政治思想上要“了解國民革命須速完成之必要”、“無抵觸本黨主義之思想”;筆試要考作文、政治、數學;口試要考察學生對三民主義的了解程度及個人志趣、品格、判斷力等,沒有一定文化知識很難考上。謝氏家族一門出了五個黃埔生,除了歷史原因,也得益於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家庭教育氛圍。
蕉嶺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張輝明告訴記者,尖坑村是一個極具革命歷史傳統的村落,除了謝氏五虎,尖坑村謝屋另外還出了四名黃埔軍校生,1912年,蔡元培、吳玉章倡導的新文化運動,正在全國各地興起。當時的尖坑村的父老們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在村中利用幾間舊平房創辦新學,用新思想教育民眾,還把學校命名為“育民學校”。老師們除了教授算術、珠算,《三字經》、《千字文》外,還結合教學宣傳了孫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進行“天下為公”的愛國愛民思想教育。謝氏五虎在教育初期都曾經在育民學校讀書,受到了新文化進步思想的啟蒙熏陶。
與此同時,謝氏五虎能得以成才,與家族崇文重教的傳統也息息相關。相祥公將宅第命名為“荊樹居”和“儒林第”,就是希望這裡能多出文化人。而謝氏五虎的父輩、祖父輩雖然受歷史條件制約,沒有當什麼官,但大多都是讀書人,可以說是有文化的農民。他們尊崇祖訓,重視對後輩的教育,無論家境多麼貧寒,都堅持送兒子上學。在《謝晉元將軍傳》一書中,有人曾問謝晉元的父親謝發香“一個兒子,為什麼不留在身邊?”謝發香卻說:“家無讀書子,希望何處來,我把希望寄托在晉元身上,就要繳他讀書,把他教育成才。”因而,儘管當時謝氏家族已家道中落,但父輩們均省吃儉用,集中一切財力供自己的孩子上初級小學、高級小學、中學,甚至大學。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許多人事已時過境遷,但謝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傳統卻如同火炬般一棒接一棒傳遞下來。記者跟隨謝晉榮之子謝漢生來到謝晉元故居旁的“懷裕樓”。大廳牆上莊重地掛著14個人物頭像相框。謝漢生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我們謝家在學業上取得一定成績的家庭成員。在這14人當中,有2 人是博士、3人是碩士、9人是學士。其中4名學士是上世紀50年代的學士。”

謝晉元簡介


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出生,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人,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他曾在村育民小學及三圳公學畢業,又到梅州中學讀書,后往廣州報考中山大學預科。1925年,謝晉元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后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作戰勇敢,屢建戰功,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務。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后,日軍進攻上海市區,謝晉元奉命率一營(這個營號稱八百壯士,實只有400多人)防守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以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創下了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壯舉。堅守至10月30日夜,謝晉元接到撤退的命令,於31日凌晨率部退入租界。武器被英軍收繳,所有人員被送往膠州路“孤軍營”。謝晉元等隨後被軟禁在上海租界。1941年4月,汪偽政權威逼利誘謝晉元無效,遂收買叛兵郝鼎誠等4人,於24日凌晨上操時,乘謝晉元不備將其殺害。4月25日,上海各界舉行謝晉元遺體殯殮儀式,前往弔唁者達30萬餘人。5月8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謝晉元為陸軍少將。
為了紀念謝晉元,上海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晉元路、晉元公園和晉元高級中學。為弘揚將軍精神,蕉嶺縣人民政府也先後多方措籌資金興建了晉元大道、晉元大橋、晉元中學、晉元紀念亭、碑和謝晉元紀念館、謝晉元將軍塑像等紀念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