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得雷

英國第三位皇家天文學家

布拉得雷(1693-1762 年)是繼弗蘭斯提德哈雷之後的英國第三位皇家天文學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三任台長。他的最大優點是勤於觀測,細緻,觀測質量極高。他的最大發現——光行差,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日心說

人物簡介


基本資料

布拉得雷
布拉得雷
布拉德雷用光行差方法測得光速為 308300Km/s,很接近現代數值 299792Km/s,他的第二大發現就是地軸的章動。這是追求光行差的觀測更進一步的結果。布拉德雷將光行差的效應計算入觀測的結果后,發現星的極距仍然有一點細微的變化,天球各處恆星的這種變化的分佈規律,使他想起可能是由於月亮的影響使地球的自轉軸發生一種顫動的情況。布拉德雷研究超過了一個整周期(1727~1747)的章動橢圓,於1747年刊布他的觀測結果。

天文興趣

他對測量恆星距離的問題布拉得雷很感興趣。那個時代,大家認為恆星的距離要比太陽行星遠得多,但究竟遠到什麼程度,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看來只能通過測量恆星的視差這一方法,使問題得到澄清。日心說提出之後,既然認為地球繞太陽公轉,從地球軌道的兩個不同地方觀測恆星,應該能夠測出視差,可是一個多世紀來,很多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恆星的視差,但誰都沒有找到,日心說在這個問題上是受到很大責難的。

趣聞故事

卡西尼曾經用視差的方法測量火星距離,但是火星只是個離我們很近的行星,遙遠恆星的視差一定小得無法與之相比,布拉得雷的這種想法是對的,因此他認為,唯一的希望是從地球繞日軌道的兩端,也就是相隔6 個月,對同一顆恆星進行觀測,這或許還有可能測量出它的視差來。因為,這是他所能找到的最長基線,長約3 億公里。

人物軼事


1725 年,布拉得雷與丘地方的一位天文愛好者莫利紐克斯合作,在後者的私人天文台對天龍座r(念伽馬,中名天棓四)星進行觀測和測量。所以挑選這顆星,是因為從英國本土看,它幾乎從天頂,即從天球上直接位於觀測者頭頂上的那一點經過,測量工作比較方便。經過一年的觀測,他們發現天棓四的位置確實有變化,可是,位移的方向並不符合他們期望的那種視差位移。這使他們感到很沮喪,也不清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他們選的那顆天棓四,從表面上看比較亮,是顆2 等星,它的距離是不小的,達108 光年,這麼遠的恆星自然觀測不到它的視差,這是理所當然的。當時,他們兩人沒有估計到這一點。
從布拉得雷以觀測精細著稱來看,這不可能是由於他們的觀測誤差造成的。那麼,天棓四的微弱位移又該如何解釋呢?
據說,有一天布拉得雷在泰晤士河划船,他發現風向儘管沒有改變,可是當船改變方向時,桅杆頂的方向標卻稍稍有所改變。他立即想到了自己的觀測結果。如果船代表地球,風代表星光,情況不就完全一樣嗎!兩者合成的結果,使星光的方向看起來有所改變。布拉得雷於1728 年得出這最後結論,叫它“光行差”。
光行差的發現是地球確實環繞太陽轉的最強有力證明,同時也說明布拉得雷的觀測是十分細緻的。他還發現,由於地球自轉軸周期性地微微擺動,引起恆星位置的另一種微小變化,他稱它為“章動”。

個人成就


布拉得雷於1742 年來到格林尼治天文台時,發現需要做的事太多了,最主要的是必須把已有的全部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接著,他全力投入編製星表的工作,進行了大量的觀測和綜合分析,根據6 萬多次觀測編製成的星表,先後於1798 年和1805 年分兩卷出版。星表的精確度不僅遠遠超過在此之前的所有星表,即使在今天,在測量個別恆星或其自行的時候,仍然有參考價值。這無疑是對布拉得雷的最好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