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黍鎮
雞黍鎮
雞黍鎮以東漢廬江太守範式殺雞煮黍米來款待其友張紹而得名。
地處金鄉、單縣、成武三縣接合部,轄48個行政村,人口6.1萬人(2012),8.8萬畝耕地。105過道縱穿南北,嵐曹高速橫穿鎮區,棗曹公路橫貫東西,水利、交通、供電、通訊四大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雞黍鎮
鎮域面積90平方公里,轄70個行政村,耕地面積8.8萬畝。電力、水力、農副產品等資源豐富,系山東省人民政府首批確定的“中心鎮”。
1958年建星火公社,1961年與興隆、司馬分開后更名為雞黍公社,1984年改鎮。1994年1月將雞黍鎮的馬集等22個村設立金馬辦事處,1995年改設金馬鄉,鄉政府駐馬集。1996年,雞黍鎮面積58.5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轄雞黍、南李樓、侯樓、南劉樓、單海、王黃庄、薛庄、周樓、楊瓦屋、周官莊、二榮樓、土樓、董樓、劉口、石佛集、牛李庄、朱樓、耿樓、張寨、田口、孔庄、李小樓、袁庄、南徐廟、任樓、季庄、李堌堆、柳園、東李橋、西李橋、小李庄、郭廟、翟廟、丁廟、大李庄、周蓮池、周草廟、徐庄、徐苗、張胡洞、南蘇樓、褚庄、趙莊、趙馬庄、前鹽坊、后鹽坊、南李46個行政村;金馬鄉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馬集、焦杭、單樓、張庄、王門樓、辛庄、胡庄、大楊庄、東李、西李、李杭樓、太山廟、郭庄、大劉、徐廟、鄭樓、南呂廟、孫菜園、宗營、杜河、介廟、劉樓22個行政村。2000年12月,撤銷金馬鄉,併入雞黍鎮。2012年人口6.1萬人。
370828104:~200 121雞黍村 ~201 122任樓村 ~202 122南樓村 ~203 122李樓村 ~204 220候樓村 ~205 220單海村 ~206 122張衚衕村 ~207 220褚庄村 ~208 220蘇樓村 ~209 220趙馬村 ~210 220趙莊村 ~211 220前鹽村 ~212 220后鹽村 ~213 220丁廟村 ~214 220翟廟村 ~215 220周蓮池村 ~216 220周草廟村 ~217 220徐庄村 ~218 220大李庄村 ~219 220南李庄村 ~220 220王黃村 ~221 220薛庄村 ~222 220周樓村 ~223 220楊瓦屋村 ~224 220周官莊村 ~225 220土樓村 ~226 220石佛村 ~227 220董樓村 ~228 220劉口村 ~229 220二榮樓村 ~230 220南袁庄村 ~231 220李小樓村 ~232 220孔庄村 ~233 220田口村 ~234 220王莊村 ~235 220劉樓村 ~236 220張寨村 ~237 220耿樓村 ~238 220朱樓村 ~239 220牛庄村 ~240 122東橋村 ~241 122西橋村 ~242 220小李庄村 ~243 220郭廟村 ~244 220柳園村 ~245 220李崮堆村 ~246 220季庄村 ~247 220東風村 ~248 122馬集村 ~249 122單樓村 ~250 122焦杭村 ~251 122西李村 ~252 220北胡庄村 ~253 122辛庄村 ~254 220王門樓村 ~255 220張村 ~256 220杜河口村 ~257 220呂廟村 ~258 220宗營村 ~259 220介廟村 ~260 220南劉樓村 ~261 220鄭樓村 ~262 220孫菜園村 ~263 220楊庄村 ~264 220東李村 ~265 220李杭樓村 ~266 220大劉庄村 ~267 122太山廟村 ~268 220徐廟村 ~269 220郭庄村
雞黍鎮
“雞黍”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在《微子》一節記載了一個故事。
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時,有一天,子路在穿過叢林時掉隊了。子路正在著急的時候,遇到一位老農正在田地里干農活,於是他走上前問到:“子見夫子乎?”意思是說:你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農看了一眼子路,沒好氣的回答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老農的意思是說:既不勞動,又不懂得耕種,哪裡配稱老師!子路沒敢再說什麼,就很恭敬地站在一邊。老農看子路還是知書明理的人,就“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也就是邀請子路到他家裡過夜,還殺雞煮黍招待子路。
黍也叫黃米,一般都是磨粉做成糕食用,當然也可用來釀酒。在古代,“雞黍”是款待客人的飯菜,這在詩詞就很常見,最著名的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有名作《過故人庄》,其中有兩句就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雞黍之約”的典故來源於《範式傳》,但並沒有作為關鍵詞出現在傳記中。那麼,《範式傳》又是如何轉化為“雞黍之約”的呢?
“雞黍之約”的實質就是“死生交”。歷史上“死友”的原型首見於“左羊之交”。“左”是左伯桃,“羊”是羊角哀,兩人都是春秋時期燕國人。有一次,兩人一同去楚國求官,路上遇到大雨雪,衣服、食物不足兩人之用。左伯桃將衣服、食物全部交於羊角哀,獨自出走,因凍餓死於樹洞之中。羊角哀當了官后,就厚葬了左伯桃。後來,羊角哀夢到左伯桃在陰間求助,就自刎而死,進入陰間為友助戰。這就是左羊之交的故事,這個典故後來經常出現在吟詠範式的詩詞中。
另一個“生友”、“死友”的典故,就出自《範式傳》。這裡實際上涉及到兩個人,一個陳平子,一個是張劭。在這個傳記中,“雞黍之約”雖然沒有作為關鍵詞出現,但已隱含於文本之中,這就完成了由“死生之交”到“雞黍之約”的轉換。從此,“雞黍”二字就成為范張死生之交的標誌,經過歷代演繹而不斷出現在各種文本之中。
“雞黍之約”的明確化最早是元代宮天挺的雜劇《死生交范張雞黍》,後來又以的話本形式出現於嘉靖年間。這部話本也為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所襲用,編入他的名著《喻世明言》當中,標題是《范巨卿雞黍死生交》。這個標題更突出了範式,這是因為範式的行為更值得讚頌。其實,古代文人突出範式的傳統由來已久,一些詩詞中常以範式入詩,而不提及張劭。如唐朝詩人杜牧的《池州李使君歿后見歸妓感而成詩》:“巨卿哭處雲空斷,阿鶩歸來月正明。”明朝李贄(zhì)的《哭陸仲鶴》詩:“巨卿未解山陽夢,垂老那堪策素車!”
經過馮夢龍的改編,“雞黍之約”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間。故事的梗概是:
張邵赴洛陽趕考,在一個小店裡遇到重病的範式。張劭延醫買葯救了範式一命,二人結拜為兄弟。二人分手時約定,每年的重陽節這天,二人隔年互拜父母,對方殺雞煮黍招待。多年之後,有一次範式因事疏忽了“雞黍之約”,就自刎而死,以魂魄日行千里前去赴約。張劭得知后,又千里奔喪,在範式墓前自刎而死。
再後來,日本小說家上田秋成,他生於1734年,死於1809年,大約相當於清朝乾隆時期,他把馮夢龍的《范巨卿雞黍死生交》改編為《菊花之約》,這就成了日本版的“雞黍之約”。
範式的家鄉是金鄉縣雞黍鎮。雞黍鎮歷史悠久,據《金鄉縣誌》記載,雞黍鎮古有“雞黍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漢功曹範式故宅。式與汝南張劭有雞黍之約,故名”。雞黍在東漢時期稱為范庄,後來為了紀念范張雞黍之約而改名為雞黍。
雞黍鎮還有一座古老的“二賢祠”,是為紀念範式、張劭兩位先賢而建的。據說“二賢祠”建於東漢,後來毀塌了。明朝成化年間,也就是1482年春,當時的金鄉知縣盛德開始重修。后又屢毀屢修,直到文革期間全部毀塌了。
紀念范張的祠堂有兩處,一處在雞黍,另一處在金鄉縣城。在《金鄉縣誌》中有一篇《新建漢范張祠記》,這篇記是金鄉名人郭東藩寫的。郭東藩生活在明朝,以後我們還要專門介紹。他在記中說,范張祠本來在縣城東邊的春城堌堆,是在原來寺廟的基礎上改建的。毀塌之後,明朝萬曆六年,也就是1578年,在當時縣令楊楫的支持下,又在縣城東門外重建范張祠。之後,范張祠也是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
雞黍鎮人傑地靈,革命志士輩出,文物古迹蔚為大觀,有“二賢祠”等20餘處文物古迹。明朝金鄉人、天啟年間進士秦士奇途經雞黍時,寫詩緬懷範式殺雞煮黍款待好友這段千古佳話,詩曰:“千古論心地,山陽汝水頭。相看明月夜,猶是漢時秋。”近代,雞黍湧現出了楊漢章、袁汝哲、楊一辰等一批革命先烈;耿以鑒、楊經元兩位在教育界卓有功績的教育家。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眾多生長在雞黍的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96位。
雞黍鎮
茬口選得准,間作套種出效益是雞黍鎮農民靠棚菜種植鼓足腰包的一大法寶。說起棚菜種植收益情況,該鎮張庄村村民張用喜給筆者算了一比帳:年前種蒜時節,開始種大棚菠菜,年前陰曆11月份菠菜就可上市,一直持續到年後2月,一畝菠菜可賣七八千塊錢,接下來種白梨瓜,白梨瓜地里還可套種棉花、豆角,一畝白梨瓜可賣四、五千元,棉花、豆角每畝至少賣一兩千元,這三茬下來,一畝棚不愁賣個一兩萬元。
網上名遠揚,規模出效益。為進一步擴大棚菜種植面積,儘快形成規模,這個鎮從加強市場建設和宣傳力度著手,建立了東李、袁庄2處菠菜批發市場,並製作了專題網頁,上了國際網際網路,提高了雞黍菠菜、白梨瓜等大棚瓜菜的知名度。每逢瓜菜上市時節,一些外地客商紛至沓來,當村民們把剛摘好的瓜菜裝上大車,遠銷全國,不出家門就可賣上好價錢,農民們種植棚菜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在雞黍鎮“大棚菠菜(芹菜)——大棚白梨瓜——大棚豆角(棉花)”等三種三收的高效種植模式已普遍形成,既提高了複種指數,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雞黍鎮
農業種植以大蒜、蔬菜、小麥為主,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成立了3個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
(一)、以鈷60為中心的大蒜、蔬菜保鮮幅照集團,日處理能力達450噸以上,可用於大蒜、洋蔥、豆類、水果等輻照保鮮,也可用於醫療器械的消毒等,此項填補了濟寧市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空白。
(二)、以糧所麵粉廠為龍頭的麵粉加工企業集團,下轄30多個麵粉加工企業。
(三)、一流樓實木板廠為龍頭的亞龍集團,輻射蘇、魯、皖、豫、浙等幾個省,年經營額近億元。
為搞活農副產品流通,又興建了木材加工銷售、建築建材、農副產品購銷、小商品、小百貨批發銷售和生產資料、種子供應銷售等五大專業批發市場,年利稅50萬元。
雞黍鎮
雞黍鎮地處金鄉縣的西南部,是東漢大臣範式的故鄉。範式:范庄(今雞黍)人,曾任荊州刺史,廬江太守等職。他年輕時,在太學結識好友汝南人張劭,二人交情甚,如同手足。結業臨別,二人約定隔年相拜雙親。至期,範式每每殺雞煮黍厚待張劭。屆期如約,從不違拗。未幾,張劭病重,卧床不起,劭嘆曰:“恨不能見我友範式了。”言訖氣絕。此時,範式正夢見張劭對他說:“我已死,能來合葬否?”式醒大驚,悲泣不止,鄧素東白馬奔喪。別吧至時已引柩墓地,棺卻奇重不能入穴,範式叩棺慟哭曰:“張兄啊,生死異路,咱們就此永別吧。”隨即執紼引柩,乃順利入穴。範式張劭,遠隔千里,如期赴約,信義之風為後人所敬仰。家鄉人因範式殺雞煮黍之厚,由知縣盛在其庄南建“二賢祠”一處,以示二賢生死之交。
為促進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金鄉縣雞黍鎮從推進家庭教育現代化工作著手,積極探索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並以鎮中心小學為試點正式啟動了家長學校。
雞黍鎮家長學校於2004年12月開始創辦,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摸索,逐步走上正規化發展路子。該鎮因勢利導,於2008年3月12日,成功舉行了“雞黍鎮家庭教育現代化暨家長學校開班儀式”。
儀式上,縣關工委領導和鎮關工委主任分別做了重要講話,給每位家長發放了《家長讀本》和學習宣傳資料,每位家長和老師就孩子性格特點和發展趨向做了深刻交流,並進一步規範了家長學校教學內容。開班儀式標誌著雞黍鎮家長學校將走向規範化、和諧化。家長學校將從推進家庭教育現代化、素質教育的廣大意義及如何掌握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對家長定期定向進行培訓,使廣大家長全面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及時加強與孩子和老師的交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春節期間是外出流動人口返鄉探親過年的高峰期,胡集鎮、雞黍鎮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精心組織外出返鄉人員進行計劃生育政策、法規和生殖健康知識等方面的集中培訓,切實加強流動人口的計生管理服務,迅速掀起流動人口管理工作新高潮。
為方便群眾外出,春節期間兩鄉鎮堅持人員值班制,做好流動人口辦證,換證驗證工作,為外出返鄉人員或準備外出的已婚育齡婦女提供免費健康查體服務,定點免費發放避孕藥具,增強了流動人口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殖保健能力,提高了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水平,切實維護和保障流動人口計生合法權益,確保流動人口度過一個快樂詳和的春節,真正做到了方便群眾,服務群眾。
雞黍集村 | 任樓村 | 南樓村 | 南李樓村 |
候樓村 | 單海村 | 張衚衕村 | 褚庄村 |
南蘇樓村 | 趙馬村 | 趙莊村 | 前鹽場村 |
后鹽場村 | 丁廟村 | 后翟廟村 | 周蓮池村 |
周草廟村 | 大徐庄村 | 大李庄村 | 南李庄村 |
黃庄村 | 薛庄村 | 周家樓村 | 楊瓦屋村 |
周官莊村 | 土樓村 | 石佛集村 | 董家樓村 |
劉口村 | 二榮樓村 | 袁庄村 | 李小樓村 |
孔庄村 | 田口村 | 王莊村 | 劉樓村 |
張寨村 | 耿樓村 | 南朱樓村 | 牛李庄村 |
東橋村 | 西橋村 | 小李庄村 | 郭廟村 |
柳園村 | 李固堆村 | 季庄村 | 東風村 |
馬集村 | 單樓村 | 焦杭村 | 西李庄村 |
北胡庄村 | 辛庄村 | 王門樓村 | 張村莊村 |
杜河口村 | 南呂廟村 | 東宗營村 | 東介廟村 |
南劉樓村 | 鄭樓村 | 孫菜園村 | 大楊庄村 |
東李庄村 | 李杭樓村 | 大劉庄村 | 太山廟村 |
徐廟村 | 郭庄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