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縣誌

明代傅廷俊創作的書籍

金鄉縣修志始於明代,萬曆七年(1579)知縣楊楫所修,已佚失。現存最早縣誌為清康熙十二年(1673)傅廷俊所修明代明代,現為孤本,保存於國家圖書館。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縣沈淵重修《金鄉縣誌》,僅存國家圖書館。乾隆三十三年(1768),王天秀主修的《金鄉縣誌》,存有兩套,一套收藏於濟南圖書館,一套在山東省安丘市被發現,為縣辦公室收藏。同治元年(1862),鄉坤李壘三修《金鄉縣誌》,現存於金鄉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民國25年(1936)所修《金鄉縣誌》,未能出版,草稿保存於上海圖書館。“文化大革命”期間編修《金鄉縣誌》,僅形成草稿。新編《金鄉縣誌》始修於1983年2月,1995年8月交付出版。本書上限起於1840年,下限截至1990年,部分內容根據需要作適當上溯。全書除總述、人物、附錄、大事記外,共設建置、自然地理、人口、農業、水利、工業、商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財稅·金融、經濟綜合管理、政黨和群眾團體、政權·政協、軍事、公安·司法、民政·信訪、人事·勞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俗·宗教·方言21編。

內容簡介


金鄉為農業縣,歷史上洪、澇、旱、鹼並存且多發。民謠云:“澇窪荒坡鹽鹼窩,陰柳疙瘩鹼蓬棵”“旱天白茫茫,雨季水汪汪。”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力興修水利。1967年開挖紅衛河,橫截上遊客水。在全境開挖深河,配套深溝,建站打井綜合治理洪、澇、旱、鹼災害,全縣基本建成河、渠、路、站、井、機、電配套的農田灌溉網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迅猛發展,跨進全國農業先進縣行列。1985年,小麥單產、人均糧食佔有、人均上交量居山東省之首。1986年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開發的金鄉白皮大蒜,種植面積突破6667公頃,暢銷美國、日本、東南亞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金鄉縣工業基礎薄弱,1949年只有少數個體手工業者經營的捲煙、鐵業、木業、修配、繅絲等。1956年後,經過對手工業者的社會主義改造,工業逐步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加速發展鄉鎮工業,吸引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資金,工業生產進入一個新階段,全縣初步形成擁有機械、電器、化學、輕工、紡織、釀造、食品、建材等門類比較齊全、各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工業體系。環氧樹脂澆鑄乾式變壓器、95系列高壓油管、金貴酒、服裝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金鄉縣誌
金鄉縣誌

文化


金鄉這方古老的土地創造了璀璨的文化。漢扶溝候朱鮪墓室畫像,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衣冠惟朱鮪石室所刻,真漢制也”。20世紀80年代發現的禳盜刻石殘段,是迄今存世西漢刻石中的瑰寶,引起國內外史學界和書法界的極大關注。李白壯觀碑,“筆法俊逸,剛勁有力,不失壯觀之意”。唐貞觀四年(630)建的文峰塔巍然屹立。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建的魁星樓雄踞水中,令人讚嘆不已。金鄉這方古老的土地還哺育出眾多的名人志士。東晉,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唱籌量沙”,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美談。元,中書左丞馬紹關心民人疾苦,清廉賢明,元世祖稱其“忠潔可尚”;太醫院助教趙均醫術精湛,死後被追封“國王父母”之謚號。明,河南布政使楊挺高不事權貴,拒拜嚴嵩,受其中傷,拂衣歸里。才子秦士奇,拒為魏忠賢建造生祠捐金、撰寫楹聯,被封印杜門,囚於船上。
新編《金鄉縣誌》採用以人記事或以大事記的形式對金鄉人民的鬥爭事迹詳細記載。夏朝末年,緡國首先起來反抗桀,商湯伊尹乘機出兵,推翻了夏桀的暴虐統治。明末宮文彩聚眾兩萬人,以滿洞為根據地起義,後接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封號,高舉大順旗幟反清。抗日戰爭時期,金鄉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拿起武器,堅持根據地鬥爭,對敵人實行“堅壁清野”,開展地道戰、游擊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狠狠打擊侵華日軍。解放戰爭時期,堅持“縣不離縣、區不離區、村不離村”,與敵人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金鄉縣人民3275人參加了人民軍隊,835名優秀兒女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生命。
新編《金鄉縣誌》為突出地方特點,採取“升格”做法,在人物編部分專設王傑生平;在軍事編中,把羊山集戰役作專章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