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家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市下轄村

大辛家村辛姓先祖原居甘肅隴西古地,后遷湖北襄陽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自襄陽府遷來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辛家。後為區別於小辛家村,更名大辛家村。大辛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44′。東臨黃海,西與南庄、霞河頭村相鄰,南與外島村、張家莊相接,北與港北村窯頭村小寨子村相連。原為大辛家鎮政府駐地,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后,隸屬留格庄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2公里。全村轄區面積4.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1.2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1093戶,3133人。有辛、鄒、任、高、徐、王、姜、隋、曹、於、冷、劉、董、薛、竇、李、張、杜、閻、黃等20姓,均為漢族,其中辛姓佔全村總人口98%以上。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時,本村有辛祝三等主辦的私塾。1931年,成立私立公助大辛家小學,校長辛錫祿。1942年解放后,公辦大辛家完小(兼中心小學)。1977年,成立了大辛家聯中,有教職員工24人,中學學生200人,小學學生359人。1982年7月,聯中併入海陽第十五中學。同年,成立了大辛家中心小學,教職員工21人,學生428人。之後,學校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逐步提高。1977年,大辛家中心小學被評為海陽縣教書育人”先進單位。1985年,升學率達100%,居全縣首位。1995年,被評為海陽縣“十佳文明”學校,通過省“雙基”驗收。1996年,被評為海陽市“教改實驗”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72人。大辛家村秧歌海陽大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多次獲獎。2000年全市大秧歌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大辛家村的戲劇演出、文藝創作,多次獲集體獎,深得觀眾好評。村黨支部重視科技教育,注意科技人才培養,多次派人外出學習各項先進科學技術和經驗。2000年,村民有4人獲得高級農藝師職稱,5人獲得農藝師職稱,3人獲得助理農藝師職稱,10人獲得技術員職稱。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1975年,人均糧食380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51萬元。2000年,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95輛,摩托車180輛,電話740部,彩電500台,電冰箱400台,洗衣機11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僅4平方米。建國后,村莊建設發展很快。改革開放以來,村統一規劃房區、街道。至2000年,全村共建造新房366幢,二層樓房1幢。本年,村出資4萬元,整修街道36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2平方米。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村購置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79年,村投資20萬元建造配電室,村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9年投資16萬元,全村安裝上閉路電視。同年,投資25萬元安裝自來水設施,全村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全村安裝程式控制電話740部,成為全市電話村之一。1970年,村成立合作醫療站,村民看病吃藥,集體負擔醫藥費70%,對老人及重病人上門送葯。黨支部重視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工作。“五保”老人,全部送進敬老院贍養。1985年開始,對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500元。1988年以來,村黨支部為全村村民辦理了麥場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使村民的財產有了保障。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9年,辛慶先在本村加入了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大辛家村成立第一個黨小組。1943年,成立黨支部。全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60餘人,去前線送糧送物、護送傷病員。1949年成立黨總支,下設四個分支。1950年3月23日,本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黨員31人。1976年撤銷黨總支,全村成立一個黨支部。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16個,黨員128名。先後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張飲生、孫世華、辛孟春、辛志德、辛全發、辛連文、辛宗華。自辛連文任職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台市委、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辛欽仁、辛振善、辛在傑、辛煥正、辛介祿、辛祝森、辛奎壽、辛介寬、辛正壽、辛喜良、辛全法、辛在方、辛法芝、辛岩、辛兆福、辛立壽。1999年5月,辛立壽被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大辛家村委會多次被煙台市、海陽市政府評為“科普村”、“文明村”、“模範村”、“納稅標兵”、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等。2000年,村委被市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辛立壽被評為模範村委會主任。